“每一本卷宗的背后,都是一场悲欢离合”
——《底线》对法治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启示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饶曙光 时间:2022-09-26 【字体:

电视剧《底线》海报

 《底线》是我国首部全景展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电视剧,该剧由最高人民法院、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广播电视局指导创作,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监制,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支持,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人民法院出版社有限公司、湖南当燃影业有限公司、北京法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浙江贤君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中国煤矿文工团、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长沙县人民法院联合摄制,湖南当燃影业有限公司制作发行。整部作品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前瞻性、思想性,展现了新时代法治人的精神与信仰。

 “求真、求实、求精”的创作思想

 《底线》讲述了张伟民、方远、周亦安、叶芯等新时代法院人投身法治建设,在工作中不断磨砺成长,始终践行法院人的初心使命、坚守法治信仰的动人故事,无论是题材上还是类型上都是此前影视剧鲜有表达的,可以说是一次“冒险”,也实现了有效突破。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展现新时代法院人的初心和信仰,《底线》项目组在拍摄的各个阶段都始终将“求真、求实、求精”作为创作的基本原则和坚守的准则。该剧从2019年开始构思, 2020年10月采风到2022年2月开机,同年5月30日杀青,项目历时3年,超过1128个小时反复打磨剧本,前后修改共计20稿,AB两组拍摄94天,最终完成了40集成片。在拍摄筹备阶段,《底线》项目组系统地组织采风团队赴长沙、衡阳、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等60余家法院和调解组织进行实地调研,系统性地了解法院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采访一线法院工作者200余名,建立起人物原型档案:从律师转型的基层法官、 59岁还在一线办案的民事法官、中国最早一批的知产法官、 90后员额法官等典型人物都在剧中出现。此外,项目组收集各类具有代表性的案件300余件,并建立了案件素材库。与此同时,还整理分类出符合《民法典》精神的细分案例100余例,以及老百姓关注的部分刑事案件,力求全方位展现当前社会与人民生活,契合时代主流精神和价值观,最大限度地与接受者建立起对话空间,形成良性互动,达成共情共鸣共振。

 拍摄期间,400余位主创团队成员行程4656公里,在长沙170多处实地取景,耗时1200小时搭建共40个高还原度、总计3000平方米的法院内景,准备服装10000套、道具30000个,努力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真实。《底线》除了建立人物和案件的素材库,以及在场景、服装、道具等细节上力图还原当下真实的法院人和法院生活外,主创团队和参演人员还深入当下法院人的生活和工作,跟班实践,了解基层法官真实的工作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面貌。对于参与的演员来说,深入其中的实践既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相应的专业知识,使得演员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可以有更加真实表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在更加切身地了解了法院人的生活和工作以及精神面貌的基础上,演员可以在保证求实、求真的同时向求精的方向发展,由内而外地增加作品的真实性和现实感,从而使得整部作品不局限于外部的设计和展示上的客观性,而是内外相结合,呈现出更加立体和真实的法治面貌。

 案件单元全景展现司法改革成果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底线》并没有采取常规电视连续剧的设计和叙事方法,而是以“大案套小案”等方式来共同构成整体。这首先给予观众更加丰富的观剧体验,其次不同类型和形态的案件也有利于增加观众更多地了解当下司法案件的可能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起到相应的普及、警示和教育作用。比如,剧中新南省榕州市星城区人民法院近几年受理的新型案件越来越多,而故事也是从一个新兴行业的劳动纠纷进入:一家MCN机构所属的主播在直播中当场猝死,其父母趁最高法领导来星城区人民法院调研之际大闹立案大厅,该案承办法官、星城法院立案庭庭长方远迅速缓解了当事人情绪,而最高法干部叶芯出于对网红主播相关案例的专题研究,申请了解此案。随着案件的不断反转,真相浮出水面。电视剧对新型案件的涉及,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案件的展现,还是作品贴近当下社会现实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观众法治思维的提升和开拓。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底线》中不同案件看似彼此独立,但它们之间又并不是绝然独立的存在。首先体现在,不同单元讲述的案件可能是有所不同的,但它们都指向共同的主题,或者可以说是共同主题统摄下的具体呈现,是对当下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不同展现。其次,对于具体的案件而言,它们虽然彼此独立,但是许多案件之间却体现着共同的问题。比如,方远作为当事人的“校园欺凌案”和宋羽霏审理的“唐啸云弑母案”,两起看上去并无关联的案件背后却共同直指教育问题。通过对两个案件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从儿时教育到长大成才,家庭和家长的示范作用极其重要。家长的错误引导,不仅会毁掉孩子的一生,更会让家庭破碎,给社会徒增隐患。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电视剧不仅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对当下法治改革进行全景式呈现,具备更多的现实意义,同时能形成强大的叙事动机、叙事悬念、叙事张力,有效“带入、代入”观众,让观众心甘情愿地跟着剧情走。电视剧的感染力、影响力、传播力是硬道理,而硬道理的前提就是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带着观众跟着创作者走,并且最终成为剧作情感上、审美上、思想上的“俘虏”。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深度聚焦百姓生活

 正是因为《底线》求真、求实、求精的创作态度,力图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还原当下法院人以及司法改革的成果,在有助于观众更加了解法院人工作的同时,也使得法院人能够更加走入观众心中,从而让观众能够对其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认知。法院人的工作有深度,更有温度,同时也有难度。桩桩件件的背后,都有他们的坚守和智慧,也促使他们永不停歇地成长。正如他们所说:每一本卷宗的背后,都是一场悲欢离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底线》不仅是内容本身对当下现实的呈现,还有利于司法群体更加贴近观众生活。

 《底线》的创作努力做到深度聚焦百姓生活,用心甄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件作为创作基底,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完善故事逻辑结构和描写法治建设的真实生态;以真实的笔触塑造了新时代法院干警们司法为民、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崇高作风,让法官群体的正面形象走入老百姓的内心;以极具现实质感的情节、丰沛充盈的人物情感、妙趣横生的台词及细节,最大程度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共情,并自然生动地完成了社会正能量传播和普法教育宣传,努力让观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总之,《底线》坚持现实主义深化原则和方法,大胆直面问题,有效融入当下一些社会热点,情节富有张力、人物形象饱满,能够有效“带入、代入”观众并且形成最大限度的共情共鸣共振,是法治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的新实践、新拓展、新收获,相信会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作者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