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间

  • 《梁漱溟日记》是梁漱溟现存全部日记的汇编,70余万字。梁漱溟先生历经了晚清、民国一直到共和 国20世纪80年代的晚期,他的一生风风雨雨,书写了很多传奇。梁漱溟先生早年起即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存日记始于1932年,终于1981年,历经“文 革”抄家等磨难而得以留存。
  • 我的书房里,书籍更替的频率很高,但有一套书一直安安静静地放着。这套书分量不小,长长一排多达60多册,总名叫《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每册分别是一种重要经典。我关注这套书,是因为它对于中华文化与当代世界的关系问题,作出了令人愉悦的回答。而这个问题,在不...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原是遇安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系列讲座的讲稿,高坛设座之际已令听众折服并大为获益,今将十个专题裒为一编,而更有了置于案头随时阅读之便。虽然已无讲演氛围中的“现场感”,但丰厚的内容、简净的文字,依然散发智者的气韵。
  • 牟钟鉴先生是传统文化领域中创建颇多的学者,创新是贯穿他治学之路的一条主线,他不仅以极大魄力创建了“民族宗教学”这一新学科,而且在学术观点上新建迭出:在宗教学领域他提出了“宗法性传统宗教”的观点和理论,找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基础性宗教信...
  •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价值与美学的综合而极致地表现,是中国最重要的文艺形式之一。自古以来,中国戏曲深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以戏曲作为理念的依托、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乐趣。它承载着中国经典的价值体系与美学趋向,逐渐融入国人骨髓的独...
  • 历时八年、动员近1000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陈鹤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祖武、王尧、程毅中、方立天、傅璇琮、王蒙、杨天石、陈高华、樊锦诗、白少帆、薛永年、赵仁珪、程大利等主持编撰,34卷《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大众儒学语录》在京首发。马绍孟、毛佩琦、李鹏程等专家学者围绕《大众儒学语录》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进行了相关讨论。据曾国祥先生介绍,《大众儒学语录》一书,篇幅不长,辑选儒家四书中的经典语录,并按条目...
  •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更是湖南人的大骄傲。毛泽东从偏僻的韶山冲走出去,以天下为己任,最终成了中国人民的大救星。读过不少关于毛泽东的书籍,看过不少关于毛泽东的影视,如今再读章回体的毛泽东传奇故事,依然心潮澎湃。“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 人生的路本来就曲折而坎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就如那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航行,又遇到了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103岁的杨绛先生继她的小说《洗澡》出版之后,又推出续集《洗澡之后》,真是文坛奇迹。细细品读杨绛先生描写的各种知识分子在社会大浪潮...
  • 张金生同志是我新结识的陇南朋友,也可以是忘年交。我知道,张金生同志是1952年生,论年岁,我大他许多,但我们很谈得来,有不少共同语言。我知道,他原是一位父母官,是管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和保一方平安的。他从第一线退下来后,不管这些了,就去管...
  • 写作的最高意义是对我们时代精神的记录。而语言提供给了我们一扇打开未来的窗户,它给了我们发现世界的可能。在诗集《春天的死亡之书》、《前世》、《写碑之心》和长篇小说《拉魂腔》之后,陈先发又推出最新著作随笔集《黑池坝笔记》。跟很多当代诗人不断趋新不同...
  • 重阳节前,王学武编著的《亲疼》、《亲缘》和《亲享》的“孝·亲三部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亲情厚礼献给敬老节,引发读者对回归亲情、人性本源的思考。一年前的重阳节前夕,北大出版社出版了王学武感念父母亲的博文辑录《亲疼》,受到读者广泛好评。王学...
  • 未曾走进汪曾祺老先生散文集《人间草木》的园子,就被他老人家 “几十顷地种桂花”、“自山坡至水湄,层层叠叠”的桂花的阵阵清香所陶醉。记得今年去杭州西湖旅游时,在西湖边一个木质座椅的后面立着一棵古老的桂花树,树冠缀满了坚实饱满而油绿的叶子,导游告诉我...
  • 2001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一本书,名叫《寻归荒野》,作者是程虹。当时读到,深受震撼,并开始关注自然文学,关注生态文学。2013年,三联书店出版了《寻归荒野》的增订版。《寻归荒野》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学术著作,它不但系统梳理了美国自然文学的...
  • 老生长谈的过往?在远方,那青山秀水旁,晕红的往事,还存留着四季的渴望。含笑着,合拢肩头假装逞强。若老去,泪水淹滞了一地的慌张,是否会重拾勇气,触摸旧时的模样?然后,背转身,轻轻的擦去最后一抹斜阳。梦里,是不可及的远方,风声陨落处,已然是一片浑荒...
  • 《梦庄记事》是作家贾大山的作品合集,主体部分是《梦庄记事》系列。《梦庄记事》系列写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些作品有意识地回避了当时诸如“伤痕”、“反思”、“改革”等主流文学,转而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在日常中追寻一种美。他的作品以自己中学毕业...
  • 汪曾祺不是湖南人,却与湖南及湖南人有着颇深的渊源。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弟子,这在他写的散文《命中注定要当沈从文的学生》中,说得再也明白不过:“我选读了沈先生的三门课。”“我追随沈先生多年,受到教益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 “一句是:‘要贴到人物来...
  • 乔根·兰德斯教授的新作《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中文版(秦雪征、谭静、叶硕译,译林出版社出版)面世了。兰德斯目前任教于BI 挪威商学院,他是《增长的极限》一书的作者之一,是国际著名的未来学家和全球系统研究的先驱者。
  • 几年前,王六拿来厚厚的两本书给我——他新出版的《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上下册,这使我大为惊讶。一位公务繁忙的地方干部,竟能成就如此著作?翻阅一遍,更觉不易,还没见有人如此梳理著录过陕北方言,自认为这书对语言文化的研究无疑极有价值。
  • 本书以农民茂德公为主要线索,他世居广东雷州半岛足荣村,祖上崇尚耕读传家。他的家族100余年来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作者通过聚焦这户农家的历史足迹,描写了中国大地上农民的精神变迁。
  • 有人说散文是文学的客厅,进一步,似可以说散文是作家的心灵客厅。既是客厅,自然少不了交谈,交谈对象可以是亲朋好友,亦可以是自我,还可以是思想精神;话题则可大可小,生活点滴、心灵感悟、脚下的大地、头上的蓝天,皆可入题。不经意的漫谈中,散文的品性、格调...
  • 《如何是好》是任彦申的第三本书。此前,任彦申先后出版了《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与《后知后觉》,虽都非鸿篇巨制,每册只有十几万字,但甫一出版,口口相传,反响都不错。作为一位省部级领导,退休离职之后,回首过往,总结平生,检讨得失,当然是有意义的事情。每...
  • 阿来是一个既有诗人禀赋又不乏学者气质的作家。他总是像猎手那样独来独往,永远游走在文坛的热点之外。对他来说,写作似乎就是要解决自我存在的终极命题——我从哪儿来,将往何处去。所以,多年来,他始终执着于藏族文化的探究与思考。尤其是面对哺育他的康巴地区...
  • 《所做非琐思——管理上的家常话》是王亚非继《一个总裁的微思考》和《非名言,微思考》之后推出的第三本书,与前两本著作发于微博、长于感悟不同,这本书内容立足实践、专注思考,植根于作者8年来从事文化产业实践与理性视野,用“行”与“思”的关联大视角,从中...
  • 胡华是我党自己培养出来的史学家、教育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作为一名爱国青年学生奔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烽火和解放战争的考验。由于他对革命和史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他的勤奋与聪颖,在很年轻的时候,学术上已经颇有成...
首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尾页 共589条信息/共24页 转到第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