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伟大的文艺自觉——观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德祥 时间:2022-06-08 【字体:

       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立足新时代文艺辉煌成就,集结国家文艺顶尖力量,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为契机,集中展示中国新文艺的卓越成果,主动承担起了时代的使命。 

  历史的照片早已发黄,手稿也已残缺,却磨灭不了文艺前辈们书写人民与时代故事的使命担当。正如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重现昨日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串联起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产生的深远影响,颇具历史深意与时代新意,值得一看。

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中,九十三岁前辈艺术家田华为青年演员刘昊然讲述延安往事。 

 延安,在历史长河中曾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小城, 80多年前由于红军长征队伍在此落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积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吸引知识青年来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鲜明地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脉相承,实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新的飞跃,增强了文化自觉,坚定了文化自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以青春的姿态激活历史人物,通过经典艺术作品的呈现展示文化艺术成就。在我看来,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两点深刻启示。

 第一,文艺的价值在于担当时代使命。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在延安经过淬炼的热血文艺青年,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肩负起民族的希望,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起到了唤醒人民、鼓舞士气、增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信心的作用——文艺创作自觉承担起了时代使命。今天流传下来的很多经典作品,也正因为承担了时代使命而具有了精神价值。所以,时代使命就是文艺的大主题。文艺是号角,是火炬,是时代之先声。有理想,就会有使命,就会有激情。激情是文艺创作的内生动力,即“心源”。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文艺创作的心源即发自理想、激情和使命。

 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立足新时代文艺辉煌成就,集结国家文艺顶尖力量,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为契机,集中展示中国新文艺的卓越成果,主动承担起了时代的使命。 《从延安出发》不仅将冼星海、光未然创作《黄河大合唱》,郭兰英受新歌剧《白毛女》的影响奔赴革命等故事娓娓道来,还将延安文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充分呈现:无论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天路》、话剧《直播开国大典》、电影《跨过鸭绿江》《我和我的祖国》、民族管弦乐《春节序曲》、交响芭蕾《山河》、舞蹈诗画《国色》、歌剧《命运》、报告文学《谷文昌》……这些当代优秀的文艺作品,虽然各自创作形式不同、风格不同,但其精神内核与延安时期的作品同根。可以说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不仅陈述了新中国文艺繁荣昌盛的缘由,呈现了其发展的过程,更是通过结果展示证明了历史的正确性。它溯源历史,但不只是停留在历史之中,而是以发展的视野勾连当下,尤其是通过展演当代优秀文艺作品,达成了向时代汇报文艺成果的目的。

 第二,文艺工作者要到人民中去。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中国文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启了“人民文艺”的时代,开创了亘古未有的“新文艺”——人民大众大踏步地“走进”文艺作品,成为文艺的主角。人民是母亲,是大地,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和奋斗是文艺的源泉。文艺家也只有到人民中去,才能感知时代的脉动和民心所向,也才能真正找到文艺创作的本源。文艺接地气,才能有底气。文艺不能只是顾影自怜、孤芳自赏,而应当是和人民心声、发时代强音。

 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初心,自觉担当起新时代文化传承的职责,深入当下青年群体,为新时代文艺新征程探寻方向。《从延安出发》虽然描绘的是从历史走来的文艺前辈,展示的是在历史中被传颂的文艺经典,但是其视角却是青春的,姿态也是接地气的。在青年“追寻者”的引领下,观众中的青年群体尤其能感同身受,并在生动的、真实的、亲切的青年演员与前辈艺术家的对话中,将先辈的精神、榜样的力量传承下来。

 当年,一群年轻人在黄土高原上唱响《黄河大合唱》,衣衫朴素却精神抖擞,条件艰苦却声震山谷。历史的照片早已发黄,手稿也已残缺,却磨灭不了文艺前辈们书写人民与时代故事的使命担当。正如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重现昨日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串联起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产生的深远影响,颇具历史深意与时代新意,值得一看。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