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绘画真实再现历史风云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朱辉军 时间:2015-07-28 【字体:

八女投江(中国画) 王盛烈

由于历史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抗战时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场景等,无法留下任何图像记录,即便有一些,也不完整或不全面。虽然说摄影及纪录影片在这方面功不可没,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它们同样也有缺失和遗憾。正是在这一点上,抗战绘画在许多方面与它们互为补益、相得益彰,真实地再现了历史风云。

抗战绘画,指以抗战为表现对象的绘画,既包括抗战时期的作品,也包括后人反思历史时创作的作品,它们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历史的渐行渐远,它们的价值越来越不可替代,也越来越焕发出动人的魅力。

还原历史场景的真相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时之长、波及之广、影响之久远,在整个人类发展进程中均属罕见。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后,历经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中国终于迎来了近代以来首次抗击外侮的全面胜利。

漫长的“持久战”期间,在中华大地上,北起东北林海雪原,南至海南天涯海角,发生了大大小小数千次战役。中国画家们,从抗战一开始,就以笔为剑,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英勇事迹,从不同角度还原了历史场景的真实面貌。

这些画家中的许多人,曾有幸得到鲁迅的亲自提携和支持。国难当头之际,他们深入前线、深入敌后,力图以自己的笔和刀,铭刻下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一切。其中陈烟桥的《保卫卢沟桥》、张慧的《台儿庄》、张在民的《巷战》、古元的《青纱帐里》、彦涵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李桦的《追击》等,它们本身也已融入抗战,并曾于抗战胜利之际的1945年,结集为《中国木刻集》在纽约出版,在美国引起较大反响。

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七七事变”,因为事发突然,而且发生于深夜,除了宛平县长王冷斋的记述及诗作外,当时几乎没有别的记录。当代画家杨克山、崔开玺,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多次赴现场调研,并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创作出了巨幅油画《七七事变·卢沟桥》。两位画家以浓烈的笔触,还原了当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在他们的笔下,日军悍然炮击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还击,炮声隆隆,硝烟弥漫,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状貌。

平型关大捷在抗战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打响的伏击战,是全面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全胜,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孙浩的《平型关大捷》选取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营造出了大捷的气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另一支重要武装——新四军,则主要在江南阻击日军。在险恶的环境中,特别是遭受“皖南事变”的重创之后,他们顽强地坚持下来,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画家徐芒耀、来源、李煜民、何振浩以揭开苏中反攻序幕的车桥战役为题材,创作了油画《新四军——车桥之役》,以此充分证明了新四军的不朽业绩。

各个时期的画家们,为先烈的壮举所感动、为英豪的事迹所激发,像接力赛似的,一代一代地坚持描绘那场刻骨铭心的战争,将他们的画作连接起来,就是一幅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全景画。

抗战 绘画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