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创作唱身边事,老百姓听了还想听
——谈曲艺创作扎根生活深入人民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国军 时间:2014-12-09 【字体:

2012年,我们河南省曲艺团年逾古稀的曲艺作家张九来,把他在中牟县白沙镇农村长期深入生活创作的河洛大鼓《龙凤呈祥》、山东快书《群星灿烂》、小品《争遥控》《开花印章》等20多个曲目,无偿交给了省曲艺团,由省曲艺团的演员排练后,到当地农村巡回演出。适逢初冬,天气严寒,演出在露天的空地进行,每场观众竟多达数千人,受到农民观众的热烈欢迎,反响之强烈完全不亚于国家级文艺院团走基层慰问演出的效果。有一次,正演出期间忽然下起雨来,观众竟冒雨坚持观看演出也不肯离去。我身为省曲艺团副团长,深知城市的曲艺演出市场日趋萎缩,尤其是鼓曲、唱曲几乎失去了“知音”,没有了观众。而这里的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呢?观众们反映说:“这台节目演的是俺的事,说的是俺的话,俺当然爱看。”例如:张九来老师通过体验生活创作的小品《开花印章》,写村民小组的公章过去由村民组长一人掌管,造成村民组长大权独揽,“村民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现在,把这一枚印章分成5瓣儿,村民组长拿一瓣儿,其余4瓣儿由4位村民代表各拿一瓣儿;遇事必须由5人把公章对在一起,才能盖章生效;并且规定没有其中3人同意,就必须召开全组村民会议,集体讨论决定。这是一个典型的村民民主自治形式,当然受到农民的由衷拥护。

事后不久,张九来老师在一次座谈会上还介绍了自己深入生活,反映百姓心声的创作体会,当时我自己也认为这主要是他长期从事曲艺创作谙熟曲艺创作技巧的结果,所以写出来的曲目不同凡响。因此并没有再往深处去想。

2013年初,河南省文化厅、河南歌舞演艺集团为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指派我到河南省国家级贫困县淮阳县实施扶贫工作。我在淮阳农村的整整一年里,一边帮助当地农民建设新农村,一边和老乡们共同劳动,体验生活,虚心学习新时期农民积极向善的高贵品德,经风雨,见世面。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我才意识到:我对那次在中牟县白沙镇农村的巡回演出的认识是十分肤浅的。那次巡回演出的成功绝对不只是张九来老师有丰富的创作经验,而更主要的是他创作的那些曲目的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当代新型农民情感和向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当代新型农民的代言人。这不仅仅是创作技巧的问题,而是和村民们的感情问题,与村民能够同呼吸共命运的问题。

今年春季,由中国曲艺家协会推荐,我有幸参加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其间,通过聆听专家们在课堂上讲他们创作的心路历程,我反复想起过去一年里在农村扶贫的工作中,发生在老百姓身边那些真实感人的故事。我发现当地的农民非常重视“依法治村,以孝治村”,几乎村村都年年评选“孝顺媳妇”、“敬老模范”。我想就这一方面发现的素材创作一个河南坠子的唱段,于是向我们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范军、秘书长鲁银海和曲艺作家张九来老师征求意见,便创作了河南坠子《慈母泪》。之后,此作品通过我作曲、排练、录音,经过舞台演出的实践,受到观众和有关专家的好评。后由河南省曲艺家协会把这个曲目推荐给了中国曲协。经过遴选,成为今年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联合主办,中国曲协承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曲艺走基层全国百场巡演”的参演曲目。在演出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剧场效果也非常热烈。我每演一场后,都虚心征求当地观众的意见。一位武汉的大伯说:“你唱的那个节目好,既歌颂了望子成龙的慈母心肠,又抨击了不孝之子的丑行,就像唱的是俺身边的事一样,俺听了还想听。”通过演出实践我更加觉得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对,文艺就是要反映人民的心声,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更加坚定了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做人民的孺子牛,才能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曲艺 创作 身边事 老百姓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