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学者谈大众与经典——大众经典阅读的意义在传承文化血脉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高爽 关艳玲 时间:2019-06-22 【字体:

盛文·北方新生活大连24小时书店一角( 万重/摄)

著名出版人、海豚出版社原社长俞晓群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松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

核心提示

对“经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基于对普通阅读者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家对经典作品的敬意是毋庸置 疑的,但同时又有些望而生畏。相比于一般的阅读物,经典阅读对读者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要求显然要更高一些,但同时,它们给予读者的滋养也会更多。

在这个系列报道的最后一期,我们采访了三位著名学者,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高建树,而且在推动大众阅读上也颇有心得。什么是经典?有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大众经典?如何提高阅读经典的能力?希望他们的辨析能够让读者与经典的距离更近些。

俞晓群:伪经典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时尚性、实用性

在编“新万有文库”时,我曾经请教过陈原先生:什么样的书可以列入经典?他说,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存留价值。存留价值谁来界定?一个是专家界 定,一个是大众界定,也就是市场界定。例如《红楼梦》,谁都不能否认它的存留价值。要说被大众接受的经典,考验它的就是时间。刚出版的书再畅销,也只能做 一个有可能成为经典的预测,只有靠不断地再版,才能最终得到检验。

书是特殊的商品,既有商业价值,又有文化价值,经典的核心问题是文化价值。一本书的内容是由多重文化价值组成的,既有高雅文化,又有低俗文化,既有学术判断,又有对当下热点问题和公众心理的呈现。经典的文化价值在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对人的熏陶以及知识的传播。

经典是无处不在的,非经典也是无处不在的。不受门类的限制,有人说理论书才是经典,实用书不会出经典,不是这样的。经典并不都是理想化、虚无的 东西,这是对经典这一概念的偷换。实用类的书里面也照样可以有经典,《论语》就很实用,连“食不言,寝不语”都有。高雅和通俗是血肉关系,都可以产生经 典。手有用还是脚有用?手“高贵”,但脚也必须存在。《论语》是经典,同时也很通俗。《老子》也是经典,但对一般读者来说就不太好读了。著名出版人王云五 出版过的很多书都是很实用的,教人怎样做人、做事,因为他立意高。

通俗是让更多人所接受的东西,大众经典的核心点就是通俗。低俗就不同了,低俗的定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判断。应该有一个冷静的、清晰的判断,不要急,不要轻易地对一本刚出来的书定义是否是经典。

对出版者而言,出版一本图书要追求经济效益,但极端商业化、用商业价值去衡量文化价值,这是一个错位。著名出版人沈昌文有过一个告诫:千万不要 追求低俗,因为低俗没有底,你俗,我比你更俗,你低俗他恶俗,大家争着往下奔,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大众抛弃。追求高尚、追求高雅很难,高雅和通俗结合更 难。

判断什么是经典,先要剔除伪经典。伪经典非常可怕,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时尚性、实用性。一些人打着实用的旗号,把一些很高贵的概念冠以庸俗的运 作,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庸俗。《论语》是众所周知的经典,但现在有很多图书已经把《论语》庸俗化了,有部讲《论语》的书里面有30多个当代的励志故事,就是 所谓的“心灵鸡汤”,这样的东西能成为经典吗?这样亵渎历史、亵渎文化是不行的。在认识经典的过程中,要把眼光放远,放长,不要只局限在当代,被一些人评 价为“当代经典”的,可能再过几十年什么都不是。

如果让我推荐的话,中国古代作品,《论语》《诗经》,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读;《周易》真正读透太难,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史书中,《史记》 《汉书》最应该读。其他作品中,鲁迅、胡适、周作人的著作要读;叶圣陶、丰子恺的作品都是代表了当时白话文的较高水平。当代的海外作家中,也有一些好作 家,能不能够成为经典还要经受时间的检验,我个人喜欢董桥。

田松:人和经典之间是互相教育的

经典是一些能够反复阅读的东西,在整个民族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一遍一遍被重复阅读,构成了民族记忆的东西。我们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在文化上靠 什么产生关联?我们的共同记忆是什么?经典的意义就体现在这上面。比如说,以前的私塾学生都要背《三字经》,孩子们碰到一起,一背《三字经》,大家就有了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话题,这就是他们的共同记忆。每一代人都背《三字经》,我们这一代就和上一代、就和我们的祖先有了共有的血脉,文化的血脉就这样延续下 来了。如果我们这一代读的东西,下一代人根本都不看,下一代人对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就不会产生共鸣。同样,上一代读的东西我们不读,我们对上一代人的 理解和共鸣也都会有缺欠。这种传承靠的就是经典。

当我们说到文学经典的时候,和其他的经典还有不同。伟大的作家是对世界的伟大观察者,他们的作品,可以对这个世界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和描述,记录 了一个时代,同时在这种了解和描述中又渗透着他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这些东西也是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人类生活的很多情感体验往往不是我们直接体验到 的。一部伟大的电影让我们感伤、流泪,是因为我们体验到了电影人物的悲伤、辛酸,我们能够跟着他们一起去体验这些东西。

一个伟大作家可以体验得非常丰富细腻,而且还能用文字呈现出来。而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在接受这种情感的训练。现代人活得太 匆忙,情感就不够细腻。像古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连花啊、风啊、草啊都能引起情感上的关联,而我们对此的感受就没有那么细腻。这种情感的粗糙 带来的就是人性的野蛮。如果幼年时有过这种细腻的体验,那么在生命中会留下痕迹的。

另外一个方面,个人的成长通过什么来获得?伟大的作品可以让我们间接有一个成长的可能性,这也是经典阅读的意义。

经典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反复被阅读,一代一代被流传。可能有的作品,只被少数人喜欢,还不能被称为经典,但如果经过一代读者或者其中某一个人的阐释,被同代或者下一代的人所接受,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因此流传下去,就可能成为经典。

人和经典之间是互相教育的,经典培养出读者,而被培养出来的读者反过来可以识别经典、认识经典。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处于情感最细腻、最敏感的时 候,这个时候读伟大的作品,就会体验到人性的伟大与丰富。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是中小学阶段语言教育的重点,在孩子最饥渴的时候,你给他什么食粮,就打 下什么底儿。我们不否认有一些特殊的人在成长的某一个阶段突然开悟了,但是对整体来说是不成立的。

推荐书目很难,只能就我个人的阅读经历说几部。青少年时期,喜欢读故事性强一些的作品。首先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对于我体会古人的精神境界、精 神状态起到了桥梁作用。在先秦散文中,我更喜欢《庄子》,还有一本《唐宋词一百首》,我全背下来了,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奠定了我的古诗词的基础。国 外的作品,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黑塞的《荒原狼》都对我触动很大。还读了一些外国文学通俗文学,其中也涉及一部分的人性描写,也是有收获的。

江晓原:大众的经典阅读更应该考虑文史哲领域

列出一些书来作为适合大众阅读的经典是可能的,当然也有技术上的困难。很专业的书,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就不适合公众阅读。《红楼 梦》就很适合。标准是什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如果要吸引大众阅读,这三点是要兼顾的。有一些书几千年、几百年来大家都读它,这些书在这三个标准上 都是很好的。

不要排斥学术书。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确实是一部学术著作,它截取了万历十五年这一个横断面,从这一年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来分析明代社会的症结,在历史学界被认为是经典著作,作为一般公众也完全可以读懂。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就是他在俱乐部里面向公众所做的哲学演讲,很通俗。叫作《西方哲学史》的著作有好几种,已经译成中文的至少有三种,另外几种读起来都很乏味,不适合公众阅读,罗素的书“三性”都具备了,适合推荐给大众。

阅读经典主要是培养公众的文化修养。科学技术知识在学校教育、专业教育方面已经完成了,更多地应该考虑文史哲这个领域。

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如果只选一种,我会选《孟子》,它代表了儒家经典,又是最好读的一种。《论语》是语录体,常常只有只言片语,上下 文欠缺,所以对《论语》,大家经常有不同的解释,必须做些辅助准备来帮助阅读。《孟子》有整篇的论述,文风用现在的话说是非常给力的,适宜公众阅读。如果 不能直接读懂原文,可以读带注释的版本。我反对读古代经典的白话译文版,不仅有错误和遗漏,而且搞得味道不对了。这一点和我们读西方的译文不一样,因为古 汉语和现代汉语毕竟是同一种语言文字。

读中国古代诗歌,唐宋诗词如果只选一位作家,我会选李白。李白的诗更多关注内心,直接写内心的东西更能够穿越时空。

元明清文学作品,如果只选一部,我会选《西厢记》,它本身文辞优美,在元杂剧中有鹤立鸡群的感觉,风格上非常华丽,可以把它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读史书,如果只推荐一本的话,我会选《史记》。就“三性”而言,官修史书起码较少趣味性,而思想性也只是正统思想。《史记》中则有很多司马迁个人的独立思考,同时文学性很强。

外国文学点几部:在西方科幻小说里,我会选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基地》系列,共有11部,故事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完全是一个史诗性质的作品,非常宏大。

美国记者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当代历史,可以当作了解美国文化史的书来读。还有法国大文豪伏 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伏尔泰写了很多通俗历史著作,都很有趣,很好读。做到趣味性是很难的,一般作家往往力不能及,或者也不敢那样写,生怕别人指责他 不严肃。大文豪才能做到举重若轻,可以嬉笑怒骂。美国大学者布鲁姆的《西方正典》,是一本文学评论著作,高屋建瓴、非常有气势地评论整个西方文学史的权威 著作。

大学者写东西有三条:眼界高,思想深,口气大。

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是最打动我的俄罗斯作品,充分感受到了旧俄罗斯贵族的精神世界,今天读来也很受启发。

经典 大众 阅读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