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煜:对煤矿与矿工的礼赞——读张光伟《我在煤矿长大》

来源: 作者:吴晓煜 时间:2019-11-06 【字体:

一个多月前,听说张光伟出版了一本书。半个月后,收到了《我在煤矿长大》一书。看了前言、自述、目录及后记,印象较深。此后通读一遍,周末援笔,写下此文。

我在元宝山煤矿中学教书时,他坐在教室第一排,至今留有印象。我到煤炭部工作后,他也借调到部里工作一年多。此后两三年总能见一次,聊一聊。他好读书,好写点东西,我也希望他能有一本自己的书。今天,31万字、印制较为规范的《我在煤矿长大》一书就摆在面前,兴奋之意难掩。

我并不认为该书仅仅是张光伟个人的成长记录,从本质上而言,这是一部映现煤矿企业创业发展历史的著作,是平庄煤业集团文化建设的一个成果。因而煤炭史志馆,把此书作为特殊的煤炭史志著作,纳入馆藏。我作为曾经在平庄煤矿工作的人,在向光伟表示祝贺的同时,更要向平庄煤业集团及其领导和朋友们表示感谢与敬意!

对于《我在煤矿长大》一书,读过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看后就会有所得、有收获。这里仅简要谈一下粗浅的想法与看法,与大家共飨。

第一,作者的身份定位准确。尽管作者当过部门以及集团公司的领导,但是作者在书中的身份,就是平庄煤矿几万职工中一员、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煤矿职工;一个生在煤矿、长在煤矿,同全体煤矿职工一样,为煤炭事业奋斗的人。这种身份定位是重要而且必要的。有了这样的定位,他才能认识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在哪里长大的。更重要的是,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弄清了自己与煤矿的关系、与其他煤矿职工的关系。我们在书中看到,作者把煤矿看成哺育自己的家园、教育自己的学校、锻炼自己的熔炉。这与那些身在煤矿,却不认可煤矿,认为自己进错了门的情形是不同的。因此本书的编纂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方向是对头的。这是该书之所以有意义的所在,亦是读者应当注意的一点。

第二,作者对煤矿充满深情,有一颗浓烈的感恩之心。对煤矿缺乏感情的人,在煤矿是不会有大作为的。就作者而言,正因为有了这种对煤矿、对矿工的深厚情感,才有了他的成长与种种作为,进而才有了《我在煤矿长大》这本书。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认知:自己之所以能够长大、不断进步、能在煤矿有所贡献,都是在党的阳光照耀下,煤矿培育、矿工教育的结果,自己的一切都是在煤矿这个大环境中取得的。进而言之,自己的一切都是煤矿给予的。因此他热爱煤矿、感谢煤矿,形成了对煤矿的感恩之心。他感谢煤矿的领导,分配什么工作都踏踏实实的干好;他感谢同事,尊重同志;他感谢家人的养育之恩,孝慈之心可见;他感谢关心煤矿的来宾,再忙再累也要热情接待。他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他所接触的每一个煤矿人。他把自己的努力与奉献看做是对煤矿的回馈、报答与感恩。他曾经整理了“三中全会以来矿务局改革措施”,281条,长达15页。所表现出的是对煤矿发展成就的赞美、对煤矿职工的讴歌,流露出作者的感恩之情之意。这种不忘本、不忘根的情感是宝贵的。本文的标题之所以确定为《对煤矿与矿工的礼赞》,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作者勤奋好学的精神,值得借鉴。人不学,不知义。光伟好学求知的情况,我原先知道一些。看了本书之后,才知道超出了我的了解。一是好买书、读书。“好书三千册”,读而不厌,挤时间随时随地读书,能够长期坚持,是不容易做到的。二是善于积累与思考。坚持每天写日记,记下学习心得,这很难得。书中多篇谈读书体会的文章,像“学无止境”“书店如家”“学习感悟”“读书札记”等短文,有点味道,颇可一读。三是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他外出参加培训、参加各种会议,包括省里的、部里的、全国性的会议,他都注意学习,利用一切机会完善自我。四是在工作实践中学习。这是很重要的,看看别人怎么干,领导怎么要求。他从领导、同事、同学身上,都得到很大的启发。像从局党办老主任黄玉生先生身上,不仅学到了好思想、作风,而且学到许多业务知识,终身受益,铭记在心。但作者的态度是:一切学习机会,都是煤矿提供、给予的,他是在煤矿,以及在煤矿及矿工的引导下,通过学习与实践逐步长大的。

还有一点是,《我在煤矿长大》一书,除去几份资料外,全部是自己写的,不用他人捉刀,而且自费出版,这是值得提倡的。

我知道,在平庄煤业集团,有不少文笔尚健的朋友。我衷心希望他们能够拿起笔,记录历史,留下历史,传承历史,讴歌煤矿与矿工,献出自己对煤矿和矿工的“礼赞”。

(注:作者写于2019年8月25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