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双白:文化传统是民族文艺作品的“魂”

来源:新华网 作者:段敬芳 时间:2016-09-13 【字体:

新华网北京9月5日电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于8月16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行。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他表示,在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这样一个平台上,汇聚全国各地的各个民族优秀的艺术创作,浓缩了各个民族的精英人才,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冯双白强调,文艺创作者要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要尊重艺术的规律,要不断尝试在舞台上创造新鲜的审美经验。

文化传统是民族文艺作品的“魂”   要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

新华娱乐:对今年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您有什么感触?

冯双白:这个主题在今天这个时代环境里特别重要,也特别好。我看了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开幕式,充分体现了这样一个多民族统一、一家亲的这样一种热烈的浓厚的亲情的氛围。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是由多条支脉凝聚而成的。56个民族包括他们的支系,都有自己非常丰富的文化和优秀的艺术传统,在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这样一个平台上,汇聚全国各地的各个民族优秀的艺术创作,浓缩了各个民族的精英人才,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新华娱乐:您是文化创作方面的大家,那您觉得少数民族文化的剧目,如何能够更好地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现代的艺术形态相结合?

冯双白: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有非常明确的样式和独特的风格,比如蒙族舞蹈、藏族舞蹈、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再比如十二木卡姆的音乐,壮族、侗族的大歌,苗族的锦鸡舞……当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现代的生活方式确实给人们的审美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一直在强调,少数民族的艺术不必一定要改,改成一个所谓现代的模式,我觉得大可不必这样。

文艺工作者应该坚持传统,对民族的艺术保持敬畏之心,好好地把它保存下来。像这次这个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开幕式上,盛装表演就是苗族的,采用了很多锦鸡舞的动作,如果把它乱改,改成了芭蕾舞,这也就不是苗族特色的节目了,会变得不伦不类,这是绝对要不得的。文艺作品中尤其应该保留那些传统的、描写有趣的自然生活的那种状态和情调,我认为这才是非常理想的。

但是,我所强调的“不改”,不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如果在艺术创作当中,蒙古族的舞蹈总是那几套舞姿,大家跳出来都一个样子,这样的作品也不能够满足当代老百姓的审美需求。它应该有一些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能丢掉“魂”,不能丢掉它的本质。比如蒙古族舞蹈的那种开阔的气魄,特有的肩部抖动的动作,手臂上的“鸿雁高飞”的姿态,浓缩了蒙古族人民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它们都体现了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那种高远的志向。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就是民族文艺作品的“魂”,这些本质的东西是不能变的。再比如,明明跳的是傣族舞蹈,看上去已经像土耳其的肚皮舞了,我觉得这样的“改变”就大可不必了。那不叫跟时代相结合,我认为那是丢掉了我们的传统。

那么“改变”应该注重在哪些方面呢?比如说,在整个的舞台艺术的构图处理上、在艺术审美的节奏感上,我觉得有许多有待突破和改进之处。这次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很多大的舞蹈,我看到编排者有意识地强调了队形的流动,像丁伟导演编的大型的群舞,用非常欢快的舞步搭配各种各样的队形变化,表现出一种轻松自然又很质朴的美,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鲜的变化。

总之,在坚守传统和作出今天的老百姓喜欢的作品之间,我觉得文艺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加工时一定要慎重,首先要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然后要尊重艺术的规律,要在舞台上创造一种新鲜的审美经验。

文艺创作者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

新华娱乐:你如何看待前几年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状态?

冯双白:从舞蹈艺术角度而言,我认为中国舞蹈产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剧目、有些地区,或者有些代表性的人物,我认为发展得是非常好的。比如杨丽萍,从《云南映象》到她后来的一系列作品,包括《十面埋伏》,都走得非常好,文化产业也做得很成功,老百姓也很认可她。比如说我创作的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到现在为止,已经演了17年,现在仍然在演,还很受欢迎,前年去欧洲、去年在美国巡演的反响都是很好的。

文化产业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从民族舞蹈的角度来说,能够获得很好的市场的反响,获得回报,同时又有很好的艺术口碑,但是获得成功的作品数量不多。很多好的作品,被丢掉的,或者是被放下来、停下来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也不少。我觉得这些现象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新华娱乐:刚才您提到了,有一些剧目很遗憾地在发展过程中被丢掉了,您如何看待市场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冯双白:在现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我认为民族艺术坚守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当中也说到,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文艺创作者不能丢掉精神的旗帜,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这个意义我认为比谈单纯地去追求市场的利润要好得多。很多作品票房可能不错,但实际上没有精神的价值,我认为那也是值得深思和反思的。

建立文化自信先要提升自身的艺术品质

新华娱乐:刚才您提到了好几个少数民族文化作品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包括您自己创作的作品。您认为少数民族文化作品走出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冯双白:我自己也曾经带着队伍到国外去演出,参加国外的艺术节,我发现我们国家自己的民族民间的作品,国外的观众抱有很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愿意看,也很想了解。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产品、民族歌舞艺术的作品走向国外的时候,还是要建立好自己的文化自信。这个文化自信是指要提升我们自己的艺术品质,如果我们的作品不能碰触到观众的内心深处,不是真正的民族情怀,没有深层次的生活反思,没有创作的深度和力度,就算能够走向国际市场也是不会得到国外观众的欢迎的。

我们的民族文化产品走出去,是因为我们有开放的胸襟,我们有和世界交流的愿望,但是我认为,也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作品自然而然地就能够把我们中国文化很好地介绍给世界,所以在选择推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时需要仔细地思考。这里还包括一个市场的细分和认定的问题,其实所谓文化走出去,并不是简单的给了机票你去就行了,国外观众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倾向和喜好。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以及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和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的35个代表团,为观众呈现43台剧目。

冯双白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