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时代共鸣 先人与我们同行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十年巡礼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十年巡礼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17-03-12 【字体: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是中国文联组织实施的一个传播普及国学的项目,旨在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和展现中华经典的精髓神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该项目自2008年启动以来,已推出了《道德经》《诗经》《孙子兵法》《论语》《孟子》《孝经》《大学》《屈原》和《王阳明》等为主题的10部舞台咏诵艺术作品,累计在海内外演出30多场,创造了一种让国学经典走下讲坛、走进百姓、走向世界的崭新形式,已经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中华经典怎样走出书斋走向大众?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展现其思想精华并为当代所接受?这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近十年来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也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本期特辟两个整版,利用综合论述、业界评点等方式回顾过往,思考未来,与广大读者一起感受“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正能量的深远意义,并期待进一步助力未来更好地创作、更广地传播。

——编 者

杏坛花雨——感悟《论语》大型交响组歌

 

这是一件亘古未有之事

袁行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早在2008年“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启动之初,活动总策划刘世民先生就向我介绍了这一活动的宗旨、内容和形式,并拿来他们创作的感悟《道德经》歌词请我把关,提出要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合作,共同完成“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经过认真讨论研究,认为“用歌曲解读经典,把经典搬上舞台,是亘古未有之事”。于是,我们就同意共同合作完成这一项目。

十年来,“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成绩斐然,已经推出了咏诵国学经典的十部舞台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支持者和见证者,我感到十分欣慰,也深有感受:

第一,咏诵活动开创了经典传播的新方式

回顾经典传播史,宋代以前主要是靠手抄,宋代以后主要是依赖印刷。而经典的阐释,则主要依赖著书。如何适应当代的需要,将文字记载的经典转化为立体的、可视可听的、民众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加以广泛传播,还没有成熟的经验。

北大国学研究院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来,除了专门的国学研究之外,还要花大力气做文化普及工作。我们也想了一些办法,与中央电视台合拍150集系列电视片《中华文明之光》,组织了校内100多位专家担任《中华文明之光》的主讲人,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课堂、走向社会,在当时条件下也是一个突破,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那还是偏重于文化的介绍和讲解,“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用现代化的艺术形式,直接将经典搬上舞台,结合现实加以阐发,以激发人们阅读经典的热情,从而体悟中华文化的精髓,这是一次传播经典的可喜的尝试。

第二,咏诵活动具有对经典进行阐释的意义

中华经典毕竟是两千多年以前形成的,其思维方式、表达习惯都需要经过提炼和解释,才能成为当代人所接受的营养。在我看来,“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的主创团队和演员们,确实是将经典化为舞台艺术,他们善于提炼出经典中核心的思想,用来统摄整台节目。比如说感悟《孟子》咏诵会,以大丈夫作为主题,很恰切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现在我们缺少这种大丈夫的气概,敢于担当的气概。又如感悟《论语》的咏诵会,以仁者之歌作为主题,鲜明地体现出创作者对于经典的深刻理解。创作的歌词通俗易懂,铿锵有力,打动人心。例如以孝为主题的《妈妈的模样》,题目就比较好,谁没有妈妈,我们做梦的时候谁没有梦到过妈妈,妈妈的模样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还有一首歌《都会有老的时候》,表达了很朴素的道理。父母老了我们应该孝敬他们,我们自己也有老的时候,要给自己的子女做一个榜样。像这些歌都堪称佳作。

在系列咏诵的作品中,不仅有对真善美的弘扬,也不乏对现实社会中丑恶现象的鞭挞。有一首歌我印象很深,叫《自作孽不可活》,其中有这样几句:“自作孽不可活,是你把权力用过,权力不受良心约束,只能在牢笼里过活……”用老百姓的语言来斥责贪官,恰如当头棒喝,很有针对性。

第三,咏诵活动为国学的大众化开阔了思路

当代的国学应当具有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品格,应当在群众中得到检验,找到知音。所以北大国学研究院成立时,我们有两句话:把大学课堂延伸到社会,把高雅文化普及到大众。现在看来,国学在大众中的普及还得有赖于大众的参与。“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就是由一个跨单位、跨界别的众多志愿者团队共同来完成的,其背后还有强大的文化界领导做支撑和企业界的支持,正是因为他们的通力合作,系列咏诵才能取得如此的成功。

国学的大众化现象说明,国学从学术的圣殿上走下来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我衷心希望“中华经典系列咏诵”越做越好,希望国学的大众化不仅使国人更加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也使国人的视野更加开放,胸襟更加宽广。

艺术家应有的使命意识

李胜素(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京剧表演艺术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历经风浪而不倒,几经摧折而不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深度广度烈度前所未有。在中华民族越来越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不仅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蕴藏在中华国学经典当中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文艺工作者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存更多敬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滋养,并自觉担当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在“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使命感。我有幸参加了“大丈夫——感悟《孟子》咏诵会”的演出,和于魁智老师一起演唱了一首创作团队根据孟子民本思想创作的京剧歌曲《民字大如天》。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年,但歌词仍然记忆犹新:“自古兴亡一线牵,有道是民字大如天。民是那载舟的水,民是那鼓风的帆,民是那两岸的欢声,顺风顺水好行船。”这首歌词不仅使普通百姓更容易理解经典当中的精髓奥义,也加倍地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当代艺术工作者在担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时参考借鉴。

拒绝浮躁 执著坚守

王 莉(全国人大代表、空政文工团歌唱家)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名利”二字都是所有文艺工作者躲不开、也绕不过的永恒和共同话题,文艺界也总是与五光十色的名利场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名和利作为群众和市场对于文艺作品和文艺工作者的某种认可,追之求之本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切不可忘记文艺的真性情,那就是“真”“善”“美”。

现实生活中,单纯地追名逐利则成为一些人从事创作、介入文艺的唯一目的,甚至为了出名、牟利,无所不用其极。对于这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背后的根源,那就是“浮躁”。真正的文艺绝不能浮躁,市场和金钱绝不能成为衡量文艺作品水平高低的标尺,这已经是广大文艺界有识之士的共识。纵观文艺史,所有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

坚守传统恰恰是抵制浮躁的最好清醒剂。我有幸参加“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接触到那些感悟经典的作品,接触到那么多人和事,受益很多。我感慨的是,虽然历经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仍然耀眼如初、引人深思,让人深受启迪。敬佩的是,在这个喧嚣无处不在、追名逐利者如过江之鲫的当下,热爱传统、坚守传统,并以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文艺界有志之士仍大有人在。方明、杨洪基、瞿弦和……这些长期参与和投身“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的老艺术家,哪一个不是功成名就?而他们在年过古稀之时,不约而同地参与这一用全新形式解读经典的活动中来,怎能不令人敬佩!“德不孤,必有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根脉,相信为她的传承和发扬奔与走、鼓与呼、劳和作的艺术家们也会越来越多。

 

华夏神韵的时代传唱——“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作品综述

杨润润 朱闻宇

“都说你离我们很远/悠悠两千多年/其实你离我们很近/一直在路上攀谈。”

这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第一部作品“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开篇之作的歌词。随着这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华经典系列咏诵”踏上了一条不平凡的旅程,在当今时代的文艺高原上闪耀出经典文化的光芒。

【传播国学经典的创新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并强调,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2008年在中国文联党组的大力推动下,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中华经典文化传播交流委员会联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了“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近十年间,创作团队本着“用一部舞台作品诠释一部国学经典主要思想”的创作理念,先后推出以9部经典为主题的10部原创舞台咏诵艺术作品,原创国学经典歌曲300多首,在海内外演出30余场,观众数万人次,在用艺术形式解读和传播普及国学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创造了国学经典走进普通百姓的崭新形式。

以乐化人。中华先民很早就发现了不同的音色、音调、音高对人的情绪、心理、心灵的调谐作用,因此中华早期文明特征即以礼乐为代表,礼和乐一体两面,共同促成中国人道德的形成与完善。基于礼乐文明的传统,基于音乐对人类道德感化、熏陶的作用,用歌曲解读经典,用歌声传播经典,成为“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的一个创举。近十年间,创作团队潜心挖掘蕴含在经典篇章中的思想密码,演绎为朗朗上口的现代语言歌词,谱以极具感染力的悠扬乐曲,让古老的哲思穿越时空与现代人的心灵共鸣。

如何用歌曲解读经典,用歌声传播经典。创作团队的体会是歌词创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通经典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让经典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让歌词不离经典原意,又创造新意,紧扣时代脉搏,会通古今。

感悟《孟子》咏诵会,创作团队聚焦孟子的民本思想,推出一组值得称道的歌曲,还有一段散文诗抒情而铿锵:“在人类启蒙的地平线上,曾经有一声惊雷响遏行云,震散世人的迷思;曾经有一盏明灯烛照千古,驱散历史的迷雾;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有多台咏诵会强调了这方面的内容。感悟《道德经》咏诵会的歌曲《以百姓心为心》唱道:“百姓,百姓,天下的众生,历史的动因。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载舟是百姓,覆舟是百姓。顺其心者万事兴,逆其心者行不通。尧舜口碑传至今,深根就在得人心。”与“民”相连的另一个概念是“官”,系列咏诵作品中也有着意表现怎样当官、如何用权这一主题的,感悟《大学》咏诵会有一首《官字谣》最为人所称道:“官字头上一顶帽,它是百姓护身罩。权力有大也有小,都要为民服务好。官帽下面两张口,为民办事要操劳。一口为民主正义,一口让民吃得饱。两口中间那一条,那是为官的背腰。清正廉洁腰杆硬,口碑胜似钱满包。”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的创作者们认为,要让“国学热”持久不衰,必须变说教为攀谈,把深奥哲理讲得娓娓道来,把抽象理念诠释得形象生动,让经典走下殿堂、走进千家万户。感悟《道德经》咏诵会上,童声合唱《一字歌》寓深于浅。“一,神奇的一。横作纬,纵作经,编织四季。一,神奇的一。一最小,一最大,宇宙的秘密。一是通天的大道,一是成功的阶梯。走到天边才知道,一最大,一二三四五六七。”曲调欢快活泼,表演顽皮睿智。一个最简单的“一”字,对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辩证哲理做了生动形象的解读。感悟《论语》咏诵会的一曲《知了》,以蝉的俗称代指“知”和“智”,妙趣解读了儒家事理通达的大智慧。“知了知了叫得欢,写个知字不简单。明是非,智之端;识好坏,善根源。是非曲直想想看,知而不惑路不偏。知度数,不莽撞,既不过,也不偏,加减乘除细盘算,知进知退天地宽。”类似这种深入浅出的歌唱,在这个系列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歌曲、歌曲,有曲才成歌。创作团队的总策划刘世民先生对音乐创作提出了“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唱法戏曲化、通俗唱法曲艺化、曲艺唱法现代化”的“四化”原则,羊鸣、张千一、孟庆云、姚明、郭晓天、张伟、仲军、禹永一、黄钟声等作曲家按照这个总要求,用最适合的音乐形式和音乐语言表达不同经典篇章的主题。在艺术风格上,把握庄、雅、朴的总基调,以庄重之态彰显华夏文化之伟岸,以大雅之风营造悠远深邃之境,以朴素无华之形呈现本真自然之美,既有雍容华贵的黄钟大吕,又有如泣如诉的浅斟低唱,还原大美、歌颂大美。在舞台表现形式上追求华彩纷呈、多姿多彩,融合独唱、重唱、合唱、交响组歌、交响清唱剧、原文朗诵、散文诗朗诵、情景朗诵、情景短剧等多种艺术手法,借助舞美、灯光、大屏幕演示等多种手段,精彩呈现书法、绘画、古乐、服饰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揽阅10部舞台艺术作品,我们能听到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指挥的磅礴交响组歌,欣赏到于魁智、李胜素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字正腔圆的京歌对唱,还有中央歌剧院年轻艺术家表演的交响清唱剧,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纯真无邪的童声合唱,李祥霆、常静等民乐演奏大师的古琴、古筝独奏,或为美轮美奂的情景再现,或为白描写意的空灵意境,体现出厚重的艺术底蕴。殷之光、方明、瞿弦和、丁建华、肖雄、徐涛、凯丽、温玉娟、闻齐等艺术家在演出中声情并茂朗诵经典原文或散文诗,让原意与创意相得益彰。一位观众在网上留言:看了咏诵会,经受了一次全景式的中华文化精神洗礼,余音绕梁,久久难忘,为这样的演出点赞。

十年铸剑,锋在磨砺。创作者用心血浇灌的这株艺术奇葩如今盛开在中国文艺百花园中,散发着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的浓郁芬芳。“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总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著名国学家袁行霈先生评价说:“用歌曲解读经典,把经典搬上舞台,是亘古未有之事。”总顾问胡振民同志说:“这个系列作品是给先人的答卷,给今人的甘泉,给后人的眷恋。”

【弘扬传统美德的艺术升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华文化经典独树一帜的立意、内涵和风骨,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正能量。“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的创作者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创作宗旨,注重从精神层面“感悟”国学,紧扣时代脉搏,歌颂真善美,让文化经典中的精华思想与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产生碰撞,为社会激浊扬清。

2009年3月推出的“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以老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为结构主线,由10篇《道德经》原文朗诵和14首感悟《道德经》原创歌曲的演唱为主体,从老子所阐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四个层面入手,吟唱了道法自然、上善若水、上德若谷、知足常足、为而不争等返璞归真的人生智慧。

2010年6月推出的“东方神韵——《诗经·风》咏诵会”,突出“真情”这个主题,以歌颂劳动、歌颂生活、歌颂爱情、歌颂爱国为思想脉络,从《诗经·风》100多首诗歌里截取14首进行写意。取自《关雎》的《神韵》,讲述了春风化雨般的情窦初开;取自《蒹葭》的《伊人》,吟唱着远望爱人的顾盼流连;《桃夭》《天誓》和《绿衣》表达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纯真爱情;还有《许穆夫人》中的家国情,《无衣》中的同袍战友情,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联在一起,辉映出中国人内敛含蓄中炽烈的真性情。

2010年8月推出的“兵道——《孙子兵法》情境咏诵剧”,以“兵者,国之大事”这一开篇名言拉开序幕,既以充满阳刚之美的歌曲演绎《不战而屈人之兵》《致人而不致于人》《避实击虚》《知彼知己》《兵贵神速》等“以奇制胜”的东方谋略,又用声情并茂的演唱赞颂“忘战必危,好战必亡”“视卒如子,待兵胜亲”“三军可夺帅,将军可夺心”等“以正治军”的至理名言。演出以情境乐舞贯穿始终,100多人的军阵表演,营造出动静多变、张弛纵横的战场氛围,为观众展开一幅大气恢宏的兵学画卷。

2011年9月推出的“杏坛花雨——感悟《论语》大型交响组歌”和2012年3月推出的“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虽是两种不同的舞台呈现方式,但都以孔子的“仁爱”思想为主线,将孔子关于人生的精辟论述与对现实人生课题的思考融为一体,解读在一首首感悟《论语》的歌曲和一篇篇散文诗里,传递着“为政以德”“仁者爱人”“义薄云天”“政者正也”等儒家思想的博大情怀、人格魅力和人文关怀。

2012年9月推出的“大丈夫——感悟《孟子》咏诵会”,带着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诸多道德建设问题,向孟子求教,领悟他所阐发的“性善”思想、仁政理念、亲民情怀和浩然之气,将孟子“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舍我其谁”的“大丈夫精神”唱得感天动地。徐涛饱含深情地朗诵配乐散文诗《亲亲仁民》振聋发聩:“黔首?草民?百姓?不,你就是天下,你就是江山,你就是无声处的惊雷!”

2013年8月推出的“放歌亲情——感悟《孝经》咏诵会”,采撷《孝经》十八篇,以纯真美好的亲情为纽带,对“孝老爱亲”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经典原文朗诵、情景朗诵、感悟原创歌曲演唱和情景短剧演绎等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孝谏”“色难”等看似陌生的词汇,化作最牵动心弦的叮咛,一首《新二十四孝歌》,为孝道观念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2014年5月推出的“至善之道——感悟《大学》咏诵会”,深入挖掘《大学》“三纲八目”所追求的“止于至善”来展开,紧扣现代人的心理需求,讴歌了先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作品中的《雨伞情》这首歌曲,借用雨伞这个具象警示为官者:“开如轮,撑起一片爱心护人行;合如柄,恰似一根权杖握手中。晴有爱,阴有情,雨伞真是好德行。情浓浓,意浓浓,生来就为别人擎。人生你要握权柄,做把雨伞护人行。”

2015年6月推出的“屈原颂——大型交响清唱剧”,以《楚辞》为文献依据,以战国秦楚争霸的历史为背景,以礼敬之心讴歌屈原这位伟大先贤,呈现屈原亘古常辉的美政理想、高洁品格、上下求索的执著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现代人在这片热土上树立报效国家、勇于奉献的高远理想和爱国精神。作品的尾声深情诉说:“归去来兮,舒展你诗意的翅膀带我们飞翔吧,飞过汩罗,飞过橘林,飞过楚天万里清秋,飞过文脉千载兴衰,飞翔在中华民族的心灵苍穹!”

2016年7月推出的“我心光明——走进王阳明咏诵会”,引领观众听其“言”,领会“阳明心学”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要言妙道;观其“行”,读懂这位大儒的传奇人生,感悟他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的人格理想,记住他“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临终诤言,让观众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何在?

近十年的创作历程,是创作者们走进国学,再让国学走向普罗大众的嬗变。所有参与“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的人们都深深认识到,用咏诵的艺术手法传播国学,不仅是一条独具匠心的蹊径,更是一条常走常新的大道。这条大道,从一位位有着家国情怀的先贤大师身边走来,向着为时代放歌的彼岸延伸……

【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贵实践】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期宣传文化领域的重要工作,而中国故事千千万万,其中最动人、最凝练的是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智慧,这些都蕴藏在中华经典中。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的创作者们带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衷的自豪感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强烈责任感,筚路蓝缕、艰辛探索,以至真至诚赢得了人们的认可,观众从最初的“国学迷”拓展到各类、各届、各年龄段的社会群体,还通过境外演出、媒体传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创作者们始终不忘的初心。2010年11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了“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演出;2012年10月和2013年7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分别举行了“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和“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演出,受到香港同胞和国际友人的热情赞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的国际性平台上,两度展示来自中国的“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作品,征服了世界各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大使衔代表和中法观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埃里克·法尔特在观看《和韵天歌》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非常欣赏当晚的演出,把高深的哲学思想形象化了。尽管教科文组织这个平台上经常展示世界各国的各种文艺演出,但咏诵会是近年来少有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而这种思想性正是源自中国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蕴。”另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恩吉达在观看了《仁者之歌》后说:“演出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边看演出,一边看字幕,对中国儒家思想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这场演出让孔子的思想变得非常形象,我们认为这个形式是一个完美的呈现。”

结合传统日、重要节日讲好中国故事。每一次演出都在邀先贤同行,每一部作品都是为了还原哲人的思想和形象,经典著作与精彩人生同台展示,和观众一起走近那些并不曾远去的中国脊梁。教师节前,他们在人民大会堂以一部《杏坛花雨》礼敬民族的先师孔子,散文诗里亲切呼唤他为“黑暗中的人类文明执灯者,束发临风跋涉的高个子”,大合唱中动情向他吟唱“啊,先生,让我喊你一声先生!啊,先生,让我们喊你一声先生!”端午节前,他们以一台交响清唱剧祭奠屈原,男中音歌唱家孙砾饰演的屈子且歌且吟,让人们思索:为什么历经千年,我们仍要用一个隆重的节日纪念这位一生都在求索的诗人。

讲好中国故事,就要下苦功夫。在作品创作中,既要考虑国内观众,也要考虑国外观众,因此在创作每一部咏诵作品时,都配套创作了一部交响作品。创作团队殚精竭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实现了花一份钱办两件事。在舞台呈现上,团队认真研究分析每一部作品的内容和意境,创作出与节目相契合的大屏幕呈现,通过书法、漫画以及能阐释歌词意义的画面来解释经典。在剧本工作中,每一部中文作品都与之配套了英文版,10部作品的英文译本共计13万多字。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团队始终坚持求新求精的艺术追求,打磨出一个又一个精品力作。这个团队,是由众多志愿者组成的,有著名的学者、专家和艺术家,也有在校老师、学生,还有兼职的国学爱好者和退休干部。他们自觉地结集在文化复兴的旗帜下,辛勤地耕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和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任总顾问,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著名红学专家张庆善和军旅作家乔良为文学顾问。袁行霈先生虽已八旬,仍对这一国学传承工程倾心给予支持,不仅在百忙中对每一步作品都提出指导意见,还亲自修改审定歌词,以保证解读的准确性。团队奉行个人创作与集体把关相结合的原则,不论谁的作品,都要集体审查,通不过就推倒重来,宁缺毋滥、绝不迁就。杨洪基、韩红、莫华伦、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雷佳、王宏伟、孙砾、王莉、王庆爽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传播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他们来自不同单位,演出不是预定的档期,然而只要组委会召唤,大家很快便聚到一起,为了弘扬国学,不计报酬多少,只求尽点义务。

2017年3月7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了“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既是对十年精品的集中展示和回顾总结,又是创作者们再出发的号角。“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的创作者们将以先贤为师,以传承民族血脉为己任,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前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家的责任

夏 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放眼世界,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至今、没有断裂的古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积淀着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是华夏先祖给子孙后代甚至全世界的无价馈赠。在这份宝贵遗产中,以四书五经和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为代表的国学经典,好比桂冠上的明珠。可以说,正是这些经典著作共同浇筑和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追求、情感基础、道德规范和审美范式,不仅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根和精神支柱,也是我们迥异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之所在。

但国学经典形成的年代毕竟久远,经典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与时代发展潮流不相符合的陈旧思想,需要科学地进行甄别、扬弃。而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结晶,也掩藏在简短精辟甚至艰深晦涩的古语古文之中,令普通人望而却步,以至于一段时期内,国学经典的传播和弘扬出现了囿于书斋甚至被束之高阁的窘况,令人痛心!

文艺是高尚精神和人民群众之间最好的桥梁。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令其生发出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相结合的时代光芒,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必须承担起的历史重任。因此,通过与当代人审美情趣、生活现状相融合、相匹配的艺术形式,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光彩,发挥其独特的道德教育、价值引导作用,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时代责任。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大批文艺界的有识之士早已行动起来,在先哲耕耘过的思想原野上再种新芽、再培新土,用实际行动为弘扬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默默付出。于2008年正式启动的“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主创团队,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十年坚持不懈,十年不改初衷,他们以十部美轮美奂、思想深邃而又深接地气的感悟经典的舞台艺术作品,作出了面向百姓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探索,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家对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担当。

因词应象创造音乐

姚 明(空政文工团作曲家)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到今年,已经走过了近十个年头。作为创作团队的曲作者,对感悟歌曲的创作感触颇多。

中国的“国学”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并为世界所认知。毋庸置疑,“咏诵会”的歌曲创作,就必须要以民族元素为第一。对此,总策划刘世民先生给歌曲的创作和演员的演唱提出了“四化”要求,即:“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唱法戏曲化,通俗唱法曲艺化,曲艺唱法现代化。”其实,说到底,就是要“中国化”。在我参与创作的几场咏诵会中,所有歌曲作品,都确实体现了这个原则。正是因为这样,“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才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歌曲作品,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我最初来到创作团队时也有过纠结。大家知道,音乐与歌曲的最大特点和功能是抒情。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人类的语言无法表达某种感情时,音乐便派上了用场。”由此可见,抒发情感,才是音乐及歌曲的所长。然而,“咏诵会”里面的大部分歌词,都是“讲理”的,抒情的很少。这是由“咏诵会”的主题及内容所决定的。国学本身,就是要讲清道理,表现出深邃的哲学思想。咏诵会的所有歌词,就是要把这些思想和道理,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诠释出来。可是,这却给歌曲旋律及曲调的创作,带来很大的麻烦。音乐语言,无情可抒,只能依照歌词所提供的文学形象,用旋律来讲清道理,这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对此,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把歌曲写得尽量中听,好听,动听,从而强化歌曲的“说理”成分。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千百年来,各地都产生了独特的、好听的民歌及地方戏曲,要把这些元素运用到歌曲的创作中来。比如河南、山东、河北、云南等地都有自己的民歌和地方戏曲,我们遵照“四化”的原则,把这些音乐元素经过筛选、改造,“拿过来,融进去”,使“咏诵会”的歌曲充满了民族及地方特色,将丰富的、色彩纷呈的音乐语言展现给观众。在演唱形式上也不拘一格,歌曲是向观众“讲道理”,但观众却被风格各异、优美动听的旋律所打动,进而获得了对“国学”的深刻感悟。把“讲道理”的歌词,谱上优美动听的旋律,这不失为一种艺术上的创新!

文艺高原上的雪莲花

雨 润(青年评论家)

走近你,仿佛走向雪峰皑皑,一朵雪莲晶莹剔透,盛开在历史的深处,美丽绽放在我的心头。

那雪峰啊,高耸挺拔,是无数的人间星辰用生命和智慧垒成的高度。多少的精粹,多少的精华,都在人迹罕至的山巅之上,可远观之,而难以近赏焉。因为这高峰啊,嶙峋千万丈,人人能看见,却少有人能登临绝顶,一览绝妙风光。怪只怪时光太长,百代易过;叹只叹先贤太高,我辈智拙;惜只惜生命太短,高峰难着。幸运的是,十年前在京观摩了一场演出,让我不经意间走近了古圣先贤。

那是谁?那是骑着青牛的圣人正在函谷关书写《和韵天歌》;那是谁?那是至圣先师正在《杏坛花雨》中传道授业;那是谁?那是铮铮铁骨的《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养浩然之气;那是谁?那是兵家鼻祖正持戈傲立《兵道》、筹谋国之大事;那是谁?那是壮志未酬的诗魂《屈原》正在荆楚山川向天发问;那是谁?那是继往开来的儒家大师留给世间的离别赠言——《我心光明》。那是什么?那是上古600年间我们的先民用充溢着生命热度的倾诉与歌唱奉献给世间的《东方神韵》;那是什么?那是追求完美人格的华夏灵魂在探索《至善之道》;那是什么?那是怦动着人性活力的心灵在《放歌亲情》。

十年弹指一挥,十部经典登上艺术舞台。用艺术感悟经典,以诗心咏诵圣贤。“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为当代中国传播传统文化、砥砺世道人心趟出来一条新路,让绝壁万仞的中华思想高峰上绽放出一朵圣洁的艺术雪莲花,也让我辈愚鲁之人凡心所向,素履可往,得以嗅到那跨越千载时空而来的醉人芬芳。

这朵雪莲花承载着高贵的精神、精深的思想、温暖的人性、执著的爱恋。塑造这朵雪莲花的人,他们是勇士,执著于思接千载,大胆于直批丑恶,在艰险与困境中一路前行,把毁誉置于脑后,把名利踩在脚下,把正义高高举过头顶;他们是信徒,在中华文明的掌心里徘徊,在人类精神的山水里行走,坚信先贤的义理德,坚信世间的真善美,坚信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他们是使者,把中华文化一路传播到庙堂之上,也传播向山川大地,甚至海外异域,他们让中国人知道了祖辈的光与热,也让外国人知道了中国的善与美。

感谢你们,请来先贤与我们同行,让黄钟大吕响彻耳畔,唤醒沉沦的灵魂以光明,指引迷茫的脚步以前路,让每一个心灵卸下了重重的壳;感谢你们呼唤良知、洗心明德,用甘霖圣水涤荡世间污浊,让至善美德徜徉在脑海心间;感谢你们带我走进智慧的殿堂,拂去眼前的浮云,点亮智慧之灯。

用你们的经典语言向你们致敬——不朽的除了时间,只有不朽的思想!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十一部舞台艺术作品主视觉图

经典 中华 咏诵 文化 国学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