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关注老北京源于乡愁 历史遗存保护需整体性规划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魏金金 时间:2017-04-13 【字体: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3日讯(记者 魏金金)当代的文学创作环境几何?为何诸多文学作品中一再关注老城建设?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又该如何处理好历史遗存与发展建设的矛盾?要想提升阅读能力,如何权衡网络化碎片阅读与纸质阅读?4月12日,著名作家,原《小说选刊》副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肖复兴做客“文化名人访”,并就以上问题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文化名人访》特邀主持人知名出版人、大道行思(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清(左) 肖复兴(右)中国经济网记者杨骞/摄

文学市场期待更多的新生力量

肖复兴谈到,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文学非常受人追捧,一篇好的作品可以瞬间风靡全国。尽管现在文学作品的市场发展比以前要繁荣得多,“但真正好的作品,真正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作品还是很少的。跟大家的要求比起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好的作家、好的作品,但是距离还是非常明显的”。

肖复兴认为,这种明显不仅仅体现在写作方法上,更重要的是因为时代变化太大,一些作家的创作理念与时代发展相脱节。伴随文学创作的脱节,加之网络文学市场的混乱发展与冲击,就难免出现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混乱局面。对此,肖复兴认为,要想改善这样的局面,不仅需要时间的逐步调整,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来改善新的文学面貌。

关注老北京源于城市乡愁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不合时宜”的建筑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境遇。肖复兴谈到,14年前,有一次开完会,自己来到了从小生活过的西大门厂街,发现曾经居住过的院子当时正在面临着拆迁,“当时还有一些老街坊住在那个院子里,西大门厂那条胡同,到处都贴着拆迁的广告,‘拆’字是到处都是”。当他顺便走到别的胡同时,也发现了同样的状况。

“当时就有一种非常迫切的感觉,如果再不来看看的话,可能就更不认识了,以后就面目全非了。所以从那个时候起,我基本上每到下午,没什么事的时候我都会到这里面来转一转”肖复兴这样回忆道。也正是这种城市乡愁,成了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在这样的灵感碰撞之下,《蓝调城南》由此诞生。

也正是从那以后,肖复兴开始关注城南变化,一是实地走动,二是不断查阅书籍,了解那些地方过去的人文历史,三就是找一些当地的老街坊,老人,听他们来讲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这样三方面结合,写出来的作品读起来才让人感觉既有老又有新,让人感觉到真实又亲切”。

做好历史遗存的整体性保护

“在世界的任何一座城市,尤其是像北京这样古老的城市,都会面临着发展、改造、拆迁等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永远是主旋律,城市不可能永远是过去的那种形态,它应该有一种新的形态表现。但发展跟拆迁确实是一种矛盾,关键是怎么来处理这个矛盾。所谓的拆迁并不是完全的破旧立新,而是为了更好得发展,既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同时又保护了乡愁,保护了历史,而这种矛盾的处理也衡量着我们城市管理者、城市建设者的智慧和能力”,肖复兴这样谈到。

肖复兴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要尊重历史发展规律,注意对城市进行整体性的保护规划,“整体的规划协调不够,就造成了拆迁的混乱局面。现在北京城南的破坏已经相当严重了,我们觉得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急的状态”。

把纸质阅读作为一种经典阅读方式

当前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肖复兴表示,碎片化阅读本身的便捷性,让更多的人可以及时地获取信息,完全抛弃它,不符合青年人的心态。但是从本质上讲,我们的阅读还要深入进去。“不能以拇指化的阅读来取代纸制化的阅读,纸质性的传统阅读是不可替代的”。就像牛津大学的一位名叫约翰·凯里的教授忧虑的一样,尽管纸质性的阅读相对呈现方式更多元的网络阅读而言不尽完美,但白纸黑字的纸质阅读所带给我们的更多是的丰富的想象力,实际上也正是这样的阅读才更能够衡量一个人读书的能力。当一个人静静地进行纸质阅读时,他可以在纸面上创造一种我们想象的空间,可以锻炼我们想象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在这个白纸黑字之间读到很多背后的东西,让我们的阅读情感化,而这种情感也包括美感、敏感等等。肖复兴表示,这种奇妙的感受,恰恰是拇指化的碎片阅读很难替代的。

“我觉得我们应该让年轻的朋友知道拇指化的阅读是需要的,它会带给我们快捷,带给我们快感,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但如果想让我们的读书能力进一步的深化,进一步的提高的话,就必须沉下心来,读这些纸面阅读,把这种传统的,经典的阅读方式变成我们现代的一种经典阅读方式,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人真正阅读、全面阅读的理念所在”肖复兴这样总结到。

老北京 乡愁 历史遗存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