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史诗实践转化为史诗作品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钱小芊 时间:2018-03-19 【字体:

时代精神通过一个个典型形象得以生动彰显并进入人心。发掘、开采、提炼这一文学创作巨大富矿,是新时代对广大作家的热切呼唤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总书记的这段话,值得每一位文学工作者深入思考、切实践行。伟大时代呼唤伟大作品。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个史诗般的时代、创作出中华民族新史诗,既是党和人民对文学工作者的热切期待,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必经道路;既体现新时代对文学的客观要求,也符合文学发展内在规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是责任也是使命。文学工作者如何更加全面、更加真实、更加深刻地把握和书写好我们身处的这个新时代,把史诗般的社会历史实践转化为史诗性的文学作品,是我们当下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伟大实践提供文学富矿

我们期待和呼唤史诗性文学作品出现。这在根本上是由于,我们正身处一个史诗般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宽阔道路,我们的国家进入更加宽阔的历史天地,我们的民族正经历亘古未有的快速发展,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体验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刻生活变化。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当今时代最响亮的主旋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我们所处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样一个新时代,就是我们所身处的最生动鲜活的历史。从国家民族大视角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历史变革;放眼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两个一百年”交汇期,描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提出一系列战略安排和目标任务,更加光明的未来就在前方。我们正在向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胜利前进,中华民族正以更加昂扬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840年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追求正在真正实现。另一方面,这个新时代不是抽象的、概念的,而是以各种形式、从不同层面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被广大人民真真切切地感受着。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状况、日常生活方式,都发生着极为深刻的变化。作家们今天所面对的生活,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地丰富、新鲜、多姿多彩,并且它依然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向上、向好。在这个过程中,广大人民的梦想与奋斗、爱恨与喜忧,既深刻地根源于这个新时代,也同时构成了这个新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它的坚强筋骨、鲜活血肉和充满希望的面孔。

伟大历史实践正在发生。它召唤着我们的作家真切感受、深刻理解、切实参与,并以文学方式去记录和表现。反映时代是文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是人民群众对文学的热切期许,也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必然规律。文学需要时代,脱离时代的文学是苍白空洞、缺少生命力的。同时,时代也需要文学,在文学中,时代精神通过一个个典型形象得以生动记录和彰显并进入人心。火热现实生活、史诗般历史征程、人民奋斗实践和动人中国故事……这一切都是文学创作巨大富矿,是新时代对文学的热切呼唤,期待着广大作家去发掘、去开采、去提炼。

从史诗时代到时代史诗

时代是鲜活的,文学对时代的描摹不能概念化、机械化。从史诗般历史实践到史诗性文学作品,需要经过扎实艰巨的文学转化。为此,广大作家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认真思考、革新观念,付出艰苦而持久的艺术劳动,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恒心,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新史诗。

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新史诗,需要广大作家在思想层面上不断提升自我。面对新时代、新表现对象、新审美需求,做好充足思想准备、理论准备、知识准备。只有跟随时代需求不断革新观念,有意识强化认识把握时代的能力,才能创作出全面表现时代的作品。要学会从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高度观察生活、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思考时代,深入而全面理解新时代的史诗性,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创作出全面、生动、深刻的史诗性作品。作家在思想层面上的自我提升,应当紧紧围绕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文艺思想展开。习近平文艺思想针对时代现实条件、人民精神需求和文艺未来发展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提出并解答了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和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境界,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广大作家应当以习近平文艺思想为指导,想深学透,入脑入心,自觉贯穿到具体文学创作中,不断提升作品的时代深度和历史厚度、思想价值和美学境界。

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新史诗,需要广大作家在实践层面不断提升自我。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广大作家想要创作出史诗性的文学作品,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亲身投入到史诗般的社会实践之中。时代生活是如此广阔,如果只凭想象书写生活,甚至沉迷于一己悲欢,文字就注定难以动人。只有走出斗室、打开视野,心怀人民、扎根人民,从社会生活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营养、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进行艺术创造,才把得住生活的脉搏、听得清时代声音。习近平同志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真实生活和人民情感中提炼出来的故事和形象,最能够激荡人心、传之于世。优秀文学创作者,一定是中国伟大变革的在场者、参与者、亲历者,这是创作出史诗性文学作品的必由之路。

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新史诗,还需要广大作家不断创新艺术方法、丰富表现手段、攻克艺术难关。火热实践生活是与时俱进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手法、表现方式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回应人民审美需求。广大作家要遵循文学艺术创作规律,抵制外来诱惑、克服“浮躁”顽疾,在不断学习思考中着力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努力追求艺术的创新创造,奉献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从古至今,许多名家大师都思索和探讨过文学如何书写现实、表现时代,中外文学史上也有许多优秀的史诗性巨著范本。广大作家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借鉴世界文艺优秀成果,锻造表现新时代社会生活、符合人民群众新审美需要的文学作品。广大作家要把艺术创新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史诗性作品要展现当代中国的精神、气质、希望和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建设、传播是内在统一的。就文学而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宣讲甚至照搬照抄上,而应当使之同文学作品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故事、鲜明形象、曲折情节、美妙语言,润物无声地流入人们心中。

系统工程需要凝心聚力

从伟大历史实践到史诗性文学作品的转化,既是一个重大文学命题,同时也是一项规模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作家、理论评论家和文学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共同奋斗。

史诗性文学写作不仅关乎具体创作,同时还具有很强理论性。文学理论评论界要加强关注、开展研究、引领风尚,为作家写作坚定自信,为创作实践分析得失。与此同时,文学理论评论界还应推动文学观念变革和理论话语更新。一段时间以来,文学界对文本内部形式和作品中个体经验给予关注较多,相比之下,对文学写作总体性视野、现实社会历史在作品中的反映呈现、新时代条件下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等课题,研究成果还不够多,可供使用的理论武器尚不充足。这也从侧面表明,我们的文学观念、理论话语同社会实践和人民审美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事实上,关注社会历史、强调文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显著特征。文学理论评论应当充分发挥对文学创作的引领和助力作用,推动文学观念和理论话语不断变革、持续创新。

史诗性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丰富生活积累、扎实知识储备和较长创作周期。我们需要持续关心、支持作家深入生活,大力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做好创作“大作品”的后勤保障工作和出版宣传工作,充分考虑当代社会传播条件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习惯,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和推介文学精品佳作,大力开展与出版、新闻、影视等行业的跨领域合作,同时积极推动优秀作家作品走向世界。

相信在广大文学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广泛支持下,不远的将来,中国文学一定能够奉献出一批传达中国经验、书写中国故事、赞颂中国梦想、弘扬中国精神的史诗巨著。惟其如此,我们的作家才不负亿万人民和伟大新时代。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

史诗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