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新时代文学研究的广阔空间 2018年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在成都举行
2018年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在成都举行
8月24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四川省作协、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当代文坛》编辑部承办,眉山市文联协办的2018年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在成都举行。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3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武宝瑞,以及来自2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和10余家期刊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李敬泽在讲话中说,文学理论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创新,这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理论的生命始终来自时代,来自人民的实践,实践为理论发展提供源泉,同时人民的生活经验也需要理论的指导。新时代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中国文学理论在新时代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以“新时期与新时代: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三场学术讨论中,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的建构”、“文学理论如何面对新时代文学”、“中国文论的时代创新”、“新时代背景下的作家与读者”等具体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大家认为,从新时期到新时代,文学研究是一脉相承的。在新时代,文学创作需要创新,文学理论需要更新,文学批评也需要刷新。无论是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还是文学理论建构、文学受众研究,都面临着全新的境遇。文艺界要努力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在新时代,文艺理论的发展需要继承优秀的传统,同时面对时代语境进行新的创造。李朝全认为,不同的时期,文学研究总是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我们要在批评性扬弃的基础上,传承古今中外各种文学文化研究的方式方法、技术技巧,再结合时代发展和文学自身发展的实际,创造出新的理论批评方式方法,并运用新的媒介、载体及途径,创造性地开展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无论如何变动不居,总存在着万变不离其宗的基本原则与规范,比如从文本出发、知人论世、关注读者接受的维度等。
文学批评是促进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翼,也是批评家们一直未曾停止思索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认为,批评家不仅要梳理和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更要敏锐地关注和研究正在发生与变化着的文学现象与文学创作。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学批评应该坚守审美性评价,坚持一种诗意的阅读、艺术的阅读,同时在此基础上注重文学批评的文学史视阈、理论化视阈、现实性视阈,打开文学批评的广阔空间。文学批评家应该坚持职业操守、注重审美阅读,以对作家、读者和社会负责的姿态,真正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文学批评,都需要理论家、评论家们静下心来,发现问题,整理素材,进而试图去解决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谈到,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批评需要有全局的视野,需要新的视角。比如对现代作家的研究,很多人只关注他们在现代阶段的创作,忽略了他们更早期的创作状况,对他们的价值发掘研究得还不够。只有进行全面梳理,才能更加准确地知道一个具体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整个文学史上的价值。这种详细梳理的工作,需要一份耐心和定力。
针对有些文学理论批评同文学现场疏离的现象,不少与会者认为,应该提倡理论批评回到“现场”,重塑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谈到,新世纪以来,“文学”的边界和内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文学理论批评的创新必须重审和再思文学内部、文学和其他艺术、文学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进而以此为起点展开文学批评实践和理论创造。
在当今这个时代,现实的变化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如何全面、深刻地把握现实,成为作家和批评家共同遭遇的难题。《扬子江诗刊》副主编徐晓华谈到,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种把握现实的能力、路径与方法。它要求作家、批评家能够在复杂纷纭的幻象中发现现实、理解现实,进而将碎片化的现实连缀和重塑为真正的文学意义上的现实。这种能力的获得,基于作家对现实和时代的执著关注、对价值与意义的执著探寻。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