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人生: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潘行健 时间:2019-01-22 【字体:

灯光(木刻版画)潘行健

土地(木刻版画)潘行健

童年(木刻版画)潘行健

最后的星星(木刻版画)潘行健

立交·路上(木刻版画)潘行健

立交·高耸(木刻版画)潘行健

走上版画艺术路

小学时,我最爱临摹小人书的“公仔”,也喜欢对着报纸上的照片临摹。初中时,因为能画报头、插图,写美术字,我当了少先队大队委,搞宣传、主编墙报。初中毕业那年,适逢中南美专附中(现广州美院附中)开始招生,美术老师关清华组织了五六个喜欢画画的同学报考,想不到只我一人考上。这次偶然的成功,却成了我一生事业的开始。

在美院附中,我度过了最充实、最浪漫、最难忘的四年。四年级分油画、国画、雕塑、工艺四个小班,我进了油画班学习;毕业时竟又对线条更有兴趣,改选了国画系。岂料1958年中南美专南迁广州,升格为广州美术学院,新开设版画系。老师找我谈,希望有附中毕业生进入版画系。我也二话没说与另一同学去了版画系,连同校外考进来的新同学共八人组成一个班,这就是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一届学生。

还未正式上课,我就尝试刻了一张小木刻《狂风的记忆》,很幼稚,却是我在版画路上留下的第一道脚印。一直到毕业创作时,我才开始多少体会到版画艺术的魅力,而毕业创作的好成绩也给了我在版画艺术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版画是一种追求

当时,版画系本科学习四年,除了学木版,还有石版、铜版。或许是当时木刻作为主课所用时间精力都最多,也或许是木刻那种单纯、强烈的视觉效果更吸引我,几十年来我一直以木版作为自己唯一的创作样式,其中又以黑白木刻数量居多。

这是我自己的一种选择,也是一条漫长而颇崎岖的路。为了能真正从黑白中感受到色彩,为了能真正从木版中寻找到石版、铜版,为了能真正从版画中感悟到与绘画相通的本体特征与语言魅力,我付出了几十年的心血,经历了种种快乐与烦恼。如今,我不敢说已经达到上述几个“能真正”,但让自己对当年的选择无怨无悔,我是做到了。

版画,在版画家心中就是情人眼中的“西施”。这“西施”并非比别人漂亮,只是一旦投入了感情,就会被吸引,愿意为其付出,为其激动。不是说爱上一个人,就会连同其缺点也变得可爱吗?爱上了版画,它的种种局限反而会觉得是特点,版画面临的种种问题反而会使你更放不下,非做下去不可。

当终于把版子刻好、滚上第一道油墨时,当终于把画印好、轻轻掀起一小角画纸看到期待已久的印痕效果时,当终于把印好的画挂在眼前时,那种也许只有版画家才能体验到的美妙感觉,会让你忘掉一切,包括这张作品能否入选、获奖、卖个好价钱……

这是一种内心的追求——它是精神的,不带任何功利因素;它是情感的,不需要任何道理;它是个人的,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

珠三角情结

学院一年级开始,珠三角水乡就成了我们校外专业实习的主要基地,记不清去了多少次。那块富饶美丽的土地,那片极富地方特色生活气息的水乡环境,那些纯朴热情的农民群众……目睹着几十年间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我把对珠三角的情怀深深印在心上。

改革开放后,民族振兴的目标摆在国人面前,中华大地呈现出新的生机。而在珠三角水乡,作为民族主体的农民也在自己生长的土地上,开辟着生存与发展之路。他们深知肩负之重、前路之遥,仍义无反顾,默默耕耘,走向收获。看着他们,我猛然觉得,这不正是民族振兴精神的真实写照!就这样,一个农民扛着巨犁走向广袤土地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高大起来,最后定格在作品《土地》中。

《土地》完成于1992年至1993年间,原本构思为三幅油印套色木刻。由于各种原因,我只把最有代表性的一张印了出来。20年后的今天,我把印出套色的一张改成黑白,同时对造型、构图等做了新的调整,加强了人物向前的力度,拓宽了整个画面的视野,使这张《土地》进一步接近了当年的创作初衷。

《立交》与当代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进程触动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立交”——现代城市的一个新标志——以其特殊的体量感吸引了我。最初,我在描绘“立交”的时候用了大黑块、阴刻线,但随着观察和感受的深入,画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高耸的透视减弱了,伫立的力度加强了;曲线的流动减弱了,直线的恒定加强了;结构的多变减弱了,造型的整体加强了。

这一趋向平面的变化,实际上是视觉的深化,更是感受的深化。与此相应的,是画面的图像逐渐与写实分离。“去写实”,使图像具有了象征的意义,并且在“写实”与“象征”之间找到了某种结合的可能。“立交”的物质意义逐渐被超越,象征性、精神性逐渐成了主导。图像所传达的,不仅是我对“立交”的感受,更是对当下社会、对现实生活乃至人的生存的感受。

生活的积淀不仅给创作以感受的基础,也增加了把感受图像化的种种可能,使作者对图式、语言、手法等可以做出多种比较与选择,并往往能引发观念、思维的调整。就此而言,图像化过程的变化是必然的,现在会变,以后还可能会变。过去做过的可以继续做,这叫坚持;过去没做过的可以尝试,这叫变化。至于变好变差,我不会想太多。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这样。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我的《立交》创作已持续了十多年,目前尚在进行中。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我第一次那么真切地体会到版画艺术天地的无限广阔,花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去实践、去探索都值得。如今,拿起刻刀,面对木版,与50多年前刻第一张木刻时的感觉差不多,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与怠慢。既然缘分已使我几十年放不下木刻刀,那就让它在往后的岁月里继续与我为伴吧。

有些画家,一辈子涉及多个画种,都取得成功;有些画家,一辈子专注一个画种,走到别人未及的精深之处。我想我会往后者去努力。我不敢说这样的坚持,最后能有多大的成功。我是相信这样一句话: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足够。版画,正是值得我去这样做好的一件事。

(作者:潘行健,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潘行健 《立交》 版画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