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谈林清玄:文章有“高雅”的特质

来源:长安街读书会 作者: 时间:2019-02-02 【字体:

林清玄去世,还是让华人世界的读者感受到震动,他的寿数用当下的眼光来看其实并不长,所以难免大家也都有天不假年的感慨。

他的作品这些年来也还是始终流行,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也一直是华人社会中不可少的读物。他的文笔优美,用传统的文化来抚慰当代人的心灵,从佛教中得到的启悟尤多。让人看透人生,关爱生命,亲近自然,待人友善,尊重弱小等等,都是社会的正面的价值的表现。他要人们在随性的同时,顺应和适应社会的变迁。娓娓道来,从小生活感悟来写人生主题,力图发掘生活中的禅意。当然也难免鸡汤之讥,但鸡汤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让人适应生活的同时有更好的品味和更好的修养。他不是金刚怒目的,而是明月清风式的,面对人生不是对抗,而是感受美感诗意,感受某种超脱超越。尝试让人用内心的丰富去面对生活的复杂。这是中产式的生活所最需要的的文字,他受到欢迎当然有其理由。他的散文作品可以说是中产生活的典型的读物。他从八十年代在台湾开始流行,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在大陆流行,其实都是必然的。

当下的生活,社会的主流是中产,一般的中产生活就是在市场经济下的平常的人生,无论欣喜困扰其实多数来自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是生活的中的小起伏,压力当然不小,但也就是房产或更多的收入等,既不会有真吃不上饭的体验,也难有突然的命运轨迹的大变化。壮怀激烈的戏剧性往往没有用武之地,中产的平淡生活往往需要这种细致优美的感受给人心灵抚慰和精神启发。

这种一般中产生活往往有挥之不去的平淡感,主导着社会。生活就是按部就班,真大富大贵不可能,真落到三餐难继也不太可能。一面有生活完成不足实现不足的现实压力,一面有人生终极目标模糊含混的更高困扰。生活中往往极需要更多的精神抚慰提升。林清玄这种从平淡生活中发现诗意的文字,而且能把禅意和古典的诗意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所以他的文章还是有相当多的读者。这也是某种来自生活细节的小确幸小清新和禅宗等对大人生看透的理念结合。一点小感动小感触引向某种哲理,这往往能打动一般中产的心,既可以化解对生活的失意挫折,也可以在成功和得意时有点超脱。这些其实都是日常生活中很需要的东西。当代生活常让人觉得缺少大的终极的意义,但他的文章让人感受日常生活里的小的意义,所谓的刹那间的永恒往往能够打动人。

同时,他的文章有一种一看就觉得“高雅”的特质,无论是引古人文字,还是讲他从乡间得到的感受,都有一种让人脱俗的感觉。这对于受过现代主义的影响的“文艺青年”当然是不足道的,但对于一般的中产的普通人,就是高品味的象征,也是富有人生启迪意义的文字,而且一种田园风味和禅意结合,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对于现代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厌倦等等,都是适宜一般中产的理念的。既有稍微深入的“文艺”特色而脱俗,又有易懂的“通俗”的感觉。让人进入容易,最好地满足人们对文艺和高雅的认知。当代的中产往往一方面追求现世的来自工业化和后工业的那种消费享受,但同时又渴望传统的田园生活和超脱诗意。厌恶自己的日常生活,寻求某种超脱超越其实是中产生活的标准的配置。钢筋水泥中有田园和超越,身在此求在此,心在彼念在彼是一种普遍的生活。现在的中产的教养都已经相对充分,因此能够将一种相对的文艺感觉铭记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林清玄是普通读者所需要的作者,普通人中有一种“文艺”感觉的人最容易被林清玄的风格迷住。这也相当的不容易了。

他也一度由于生活的问题受到社会的讥议,这似乎对他也有相当影响,当时似乎也有人设崩塌的感觉,很多媒体和公众对此有批评。人生中有瑕疵缺点难免,尤其日常生活更是复杂,超越欲望,获得更高境界其实都不容易。文字超脱中,也难以控制现实的各种状况。这些事其实也是人性和人生复杂的一部分,人难免还是被欲望束缚。逝者已矣,都不必苛求。反求诸己,人其实也难免有很多问题。

生命逝去,人生脆弱,那些文章里的感受还是有其味道的。其实这种文章里还是很可以让人体会到一种独到的,难以替代的感觉,有这些其实也是实在的贡献了。他的作品还是让人体会到了传统中国的趣味品味对当下一般的人生的作用,对于华人社会的普通的中产,这种感觉还会延续下去。

愿他安息。

林清玄 散文 中产生活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