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汉字的演变丰富了书法艺术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高金平 时间:2019-12-01 【字体:

汉字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传承下来、并依然在使用的文字。据现有史料证明,中国文字早在八千多年前的陶文中出现,到公元前14—11世纪,即殷商时使用的占卜文字甲骨文,已基本成熟并成系统。从甲骨文契刻的形式上看,也已经具备了我们现代所说的书法三要素(笔法、结构、章法)。但总体来讲,文字之初的结构以象形为主,线条也较单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交往的复杂性和审美要求不断提高,以及使用工具的改进,字体发生了自然演变,形成了多种字体,即现在所说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隶、楷、行、草。正是这些多样字体才显示了汉字的蓬勃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才能承载几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也催化了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丰富多彩、情趣盎然、摇弋多姿、魅力无穷的艺术特征。

为什么说,汉字的演变丰富了书法艺术?我们可从以下几点来认识。

作者供图

一、汉字的线条变化构成了书法艺术的欣赏主体

汉字的演变使汉字线条更加多样化,书写方式更趋复杂。如何画好这条线?入笔、运行、出笔,以及由此产生了一个汉字的整体,自然不是简单线条而已。不同的字体,对这些线条的要求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工具,不同的纸品,也对线条有不同的要求。如甲骨文,以象形字为主,结构元素基本是直线与曲线形,这是因为当时使用的刀刻技术与龟甲的材料的限制,线条显示细而直率,是为了方便契刻。到了金文阶段,以浇铸为主,线条变粗。到了石鼓文阶段,象形性与金文比就明显减弱,点画已经化繁为简,线条由粗细不均代替了金文的粗线条,线条的形态以圆转为主,有时方折也出现了,结构繁复而饱满。这时的结体错落多变,已现灵动遒美奇缺之风,文字更加整齐。金文到石鼓文的变化,基本奠定了篆体的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平衡对称,上紧下松的特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战争频发,篆形的汉字已不适应迅捷、简便的传递需要,这时隶书隶草出现了,汉字的形态又因为线条的运动方向方法不同扩展了。不久,楷书、行书都逐渐成熟,中华书法艺术宝库中的存量日益丰富。汉字形体的变化,使线条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线条运动给予我们新的视觉感受,甚至也承担起情感变化载体的责任。线条的多样化及质感、属性也推进了书法技巧的改进,因此,一大批书法理论也应运而生。如汉代的崔瑗的《草书势》,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笔势》、王羲之的《书论》、张怀瑾《书议》《书断》、欧阳询的《用笔论》,等等。书法理论的不断推出,毫无疑问指导书艺的快速发展。

书法课 作者供图

书法课作者供图

二、汉字的结构变化,令字体、字形丰富多彩

汉字在变化中,主要的趋势是由繁到简,由象形性到符号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我们在书法实践中增加了书写难度,但另一方面却增加了表现方式。书写的难度则促进了书法运笔技巧的提高。形体的变化,则使书法艺术的表达方式长袖善舞。如:篆体变为楷书。篆体基本上为点、直线、弧三种笔画;而楷书则为点、横、撇、捺、钩、折、竖、提八种笔画。篆体特点是:曲笔弧线、体整势圆、结构平稳、古朴典雅;而楷书则在平正、匀称、飞动、参差中求方整;在左右上下结构中取势;在计白当黑和静里寓动中求美。毫无疑问,字体结构的变化,使书法的内涵更丰富,书法技巧要求更高,艺术的魅力更加强烈。

当然,字体的结构变化是多方面的。譬如,由繁到简,从认知角度看,会使字形的象形性减弱,符号性变强,不利于读懂字义。但从书法角度看,繁简依然存在,这就为写者增加了表达字义的可能手段。如,现代汉字“尘”,在甲骨文时为“土”上加三个“鹿”,后来简化为“塵”;集中的“集”,在甲骨文时为上部三个“隹”(“隹”为短尾鸟),下部“木”,现代汉字为“集”,即一只短尾鸟加木。这就为我们在书法表意中增加了使用的宽度。因为这些繁、简字是不同形,却同义,在书写表现上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却避免了单调雷同。可以说,结构的变化,增加笔画的模式,但同时也增加了书法表现力。

汉字的结构变化,还在书法中还表现为异体字的运用。异体字在古代称之为“重文”、“或体”,是指音同义同,而形体不同,可在任何情况下相互替代的一组字。在明朝好古炫博的时候,书法家常常用书写异体字来标榜自己的学识、文字功底、文学修养。但这种异体字运用对书法作品中的形式、笔法却产生了积极影响。晚明时期,王铎的书法艺术中的异体字运用确实增添了作品的丰富性、空间章法上的统一性以及书法创作的创新性等。

三、汉字中的正体与俗体的交错,使笔法的模式及书写方式越来越多,使书法艺术更接地气,天地更广阔

汉字在数千多年的演变中,从形体上看,基本可概括为“自然流变”与“权力改革”。“自然演变”,即甲骨文最初文字经过激烈的社会变迁,自然而然演变成了金文、石鼓文、小篆、隶、楷、行草。“权力改革”,即通过政权力量改变,如秦始皇统一七国,将不同字形统一为小篆,所谓“书同文”。又如,明清开始的规范文字、建国后的简化字,以及如何规范汉字统一使用标准。这两种变化各有特点,权力改革一般是非连续性的,剧烈的,短时期内完成的。而自然流变则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我这里主要讲一下汉字自然流变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正体与俗体的彼消此长、交替演变,这表现在多方面。如,异体字、繁简参差、省简、异化、讹传、装饰、笔画变异、形体粘连、合体等等变化。在这些过程中,新的字体代替旧的字体,从而消除了部分俗字。新的字体在民间又简化、草化、快写、随便写,又产生了新的俗字。这些自然流变,从汉字学角度讲,确实增加了认知的复杂性,但从书法艺术角度却让书家增加了选择运用的宽度,一些民间的自由发挥往往为书法艺术增加了很多情趣。如一些风景区,用省简字写得“虫二”,其实是风(風)与月的省写,以此表达“风月无边”,使游客顿生快意;又如异体字峯与峰、羣与群;又如熨中火异化为示、然中的四点其实由火异化而来,这些同义异形的字互用或借用可使章法布局更加气畅、和谐、活跃。

如果单从字体方面看,如隶书刚走上历史舞台不久,其笔画经过自然流变,又形成了楷书。楷书的快写又变成行书,行书草化又变成了草体。到了宋代,印刷术出现,为了适应印刷需要,笔画又产生了进一步流变,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体称宋体。这些各具特色的汉字形态,经过实用的书写到艺术的创作演变,就可变成了集诗词文赋、笔墨情趣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从而使它富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更完美的融入当今人们的文化生活里。

(作者高金平,系上海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浦江书院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汉字 中国书法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