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老上海电影人是怎样应对好莱坞竞争的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14-12-24 【字体:

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说是娱乐,他们的结论是:重口味、强刺激、大跌荡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还有人言必称,好莱坞电影就是靠这些手段称霸全球市场的。总而言之,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电影要“走出去”,要与好莱坞电影在海外市场竞争,就必须强化、强化再强化娱乐性。我却认为,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是用艺术的手段表现真善美,无论哪个国家的优秀电影,都是表现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

不可否认,娱乐性是电影极为重要的一项功能,但如果把电影完全当做娱乐产品来对待,中国电影的创作肯定会走上歪路。有一些学者指出,电影是注意力经济,必须吸引眼球才能赚钱。那么靠什么来吸引眼球?很多创作者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重口味、强刺激和大跌荡,在他们看来,常规的爱情观众不喜欢看,只有超越常规的情爱才能吸引眼球。如果我们的创作者继续秉承这样的观念进行创作,那么中国电影莫说要进军海外市场,就算是本土市场也保不住。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如今的规模体量,让很多人被不断高企的数字迷住了眼睛。在我看来,很多卖座的国产电影在人物选择、情节设置、角度设定、风格定位等方面都是有问题的。去年在中国取得超过12亿元票房的《西游降魔篇》在北美市场票房惨不忍睹,为什么?影片的娱乐性、技术都很棒,但缺少精神内涵。我们喜欢《西游记》原著,是因为孙悟空这个主人公具有民主斗争的反抗精神,但到了改编电影《西游降魔篇》中,孙悟空变成了一脸猥琐、充满小市民气息的反面人物,《西游记》的核心精神被抽离了,这样的电影改编完全是乱了方寸,甚至走火入魔,凭什么实现“走出去”?

2017年,中国市场对好莱坞电影的进口配额将进一步放开,可以说中国电影只剩下不到三年时间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了。但娱乐性救不了中国电影,3D技术、巨幕技术也救不了中国电影,只有强大的思想力量、精神力量和艺术力量才能救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应当做到以人物境界论高下,以艺术表达论成败,以题旨意蕴论深浅。

简单来说,中国电影要回归电影本体。什么是电影的本体?无非是深入写人物,表现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对美的向往与理想。如今的一些卖座国产电影有一种倾向,就是特别注重表现甚至美化世俗、油滑乃至猥琐的小市民,好像谁写崇高谁就过时了,只有英雄退位、小市民登场才能为观众带来欢乐。不是说电影不应该表现小市民,正相反,小市民作为人民的主体应该是电影重点表现的对象,但问题在于,我们无法从这些小市民身上发掘任何的闪光点和正能量,丝毫看不到他们对愿景的守望、对生命尊严的守护。相反,在被我们描述为“极度娱乐化”的好莱坞商业电影里,承载着美国精神的美国英雄却比比皆是。中国电影创作重娱乐、轻教化,重感官、轻精神,重迎合、轻引领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电影作品的人文底线和道德底线不断降低,观看这样影片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会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很多电影人将自己过度娱乐化的创作归罪于市场经济,认为激烈的竞争使自己不得不卖低俗。事实上,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好莱坞商业电影可以同步公映,完全没有数额限制,这样的竞争不可谓不激烈。但就是在那样的时代,诞生了《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神女》《大路》这样伟大的电影,为什么?无非当时的电影创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在市场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良知,遵循着艺术规律。摆出这样的事实,我想如今的任何创作者都不能再为自己的过度娱乐化创作而找借口了。

老上海 电影 好莱坞 核心竞争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