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互联网,谁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现在教育界很强调培养学生的“数码能力”,即把使用计算机和利用互联网等技能放到和数学、语言等传统科目同样重要的位置。但我认为教育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书写语言,而非互联网,才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基础。网络只是工具和媒介,更加强了语言的重要性。
教育之间最大的差距,不在使用数码设备和互联网的差距,而在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差距。教育的方向应当是回到对语言的重视上,而这其中,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认识到书写语言对人类的重要意义。绘画是书写语言发明的基础,人们通过绘画表达现实中的事物、讲述故事。在此基础上,人类发明了文字。至此,人们可以将历史、思想、知识记录下来并且一代代地积累。一旦我们产生了阅读与写作,我们的思维也被重塑了。人类凭借着书写语言,发展了文明,其中文学体现了重要的特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于文学,尤其是诗歌,并无好感。他认为,艺术家、文学家都是低劣的,因为他们所做的无非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模仿。柏拉图的想法在西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但在十八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中,雪莱发表了一篇题为《为诗歌所作的辩护》的文章,否定柏拉图的观点。他认为诗歌代表最高的人类文明,原因有二:第一,文明的基础是语言,而诗人能够不断地更新语言,提升语言的表达力。最著名的例子如莎士比亚,他在自己的戏剧和诗歌中创造了大量新的词汇与表达方式,将英语带到了一个新境地。第二,艺术并非如柏拉图所说是单纯地模仿世界,而是来理解这个世界。艺术的阐释让人们可以认识到世界的面貌。
感性的文学为什么如此重要,从现代心理学也可找到答案。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的大脑像一台机器,信息输入之后,经过一定的逻辑处理,输出信息,人据此而行动。现代心理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人的许多思考过程是情绪驱动的,情绪导致行为,而思维只是事后为行为提供一种合理化解释。还有许多行为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的直觉性反应,并不是每一次行为都有理性思考的过程。这有进化论的基础。对原始人类来说,在狩猎过程中听到异常的响动,往往会激起恐惧的心理,立即逃跑,而不是每一次都分析声音来源并且理性评判危险等级,这种直觉性反应往往带来更大的生存优势。
我们思维的基础相当一部分是记忆的碎片,其中有过往的行为经验,也有一些情绪模式,就好像一个翻涌的海洋。这一个记忆与情绪的海洋是我们思维的基础,它越复杂,我们所能表达的内容也就越丰富。许多的诗人、音乐家往往情绪比常人更加敏感,正是因为他们的“海”更为复杂。
要想丰富这个“海”,有两种方式,第一是更多的经历,它们会直接转化为记忆被储存,第二是阅读文学、欣赏艺术,他人将自身之海呈现给我们。文学的重要性由此显现。
如果说每个人的思维基础,即他的记忆与情绪,像一片海洋,那么可以说人类共同体也拥有一个共同的海洋,这片大的海洋便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它承载了我们所经历过的情感、体悟以及思考。文学作品就是这片海洋的具体承载形式,每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就使得自我的海与人类的海相互勾连,体会到他人的情感与经历。作家之所以对他人有着透彻的洞察力,就是因为他们终日和文学打交道,对人类的情感之海非常熟悉。
每一个人终究是相近的,每一片小的海也和大的海有相似之处。所以,文学作品读得越多,我们对自己和他人也就越了解。这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情绪正如色彩,初看之下是离散、不连续的,但事实上,颜色的光谱是连续的,情感也是如此。我们的观察与领悟力越深入,我们能体会到的情感就越细微。颜色越多,世界越美丽,情感越细致,我们的生活也越丰富。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让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生活,而语言的能力,尤其是文学,正是通向丰富生活的最佳途径之一。使教育回归到对语言的运用,并且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是我们很重要的任务。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