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展览,变着法的来!
——二○一四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开始验收评审
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推出的“南北风采——关山月北京写生专题展”中,关山月1954年北京写生作品《北海公园之一》与现在北海公园实景照片对比展出
40个精品展览,展出藏品超过5700件,首展馆藏作品达58%,推广活动近150场,随着入选各美术馆馆藏精品展览的陆续结束,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也进入总结验收阶段。1月8日,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验收评审会在京召开,39家入选项目的美术馆代表向文化部领导、专家评委以及媒体代表汇报了入选项目的实施情况。
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共有41个展览项目入选活动目录(1家因馆舍改造未能在2014年实施,1家因故未参加评审会),涵盖北京、广东、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重庆、陕西等诸多省市的不同层级的美术馆机构。和2012年28个展览入选、2013年30个展览入选相比,本届入选展览大幅增多。无论是大馆也好小馆也罢,馆藏精品终究有限,展览做来做去很容易就没了新意,如何在有限藏品上动脑筋,变着法的出新,各大美术馆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从单纯藏品展览上升到学术研究:对中国画写生问题的关注
20世纪以来,社会的变化与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使得传统的写生观和写生方式遭到了质疑和挑战。究竟什么是传统的写生?它与西方写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强调传统的写生观和写生方式?有没有可能将中西的写生观互融?如何在具体的创作中实践传统的写生观?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潘天寿及其同时代的画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潘天寿写生研究展是潘天寿纪念馆此次馆藏精品展出季推出的展览项目,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展览引发了对当下中国画写生的思考,从而将其推向了学术的高度。潘天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次到自然中去,他的很多代表作就创作于这一时期。展览以潘天寿纪念馆所藏潘天寿写生作品为主体展示对象,通过实景照片—写生手稿—作品的对比展陈方式,一方面呈现了潘天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写生的历程,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潘天寿对心源、舍取与布置、形理神等中国画写生理论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梳理潘天寿的写生实践和写生观,重新回到20世纪中期中国画写生面临的问题,展现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与艺术家的创造,对中国画当下的写生教育和实践产生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同样关注到写生问题的还有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上世纪50年代,关山月作为新国画改革的重要践行者之一,努力将现场写生作为探索中国画转型的重要途径,曾于1954年、1956年两赴首都北京,创作了20多幅写生作品,他以写实的笔墨描绘了北京的景致,表达了其对新中国首都崭新气息的美好憧憬,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文艺背景下艺术家们的思考与创作。“南风北采——关山月北京写生专题展”将关山月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写生置于新中国成立17年中国画转型时期的美术史背景中,以作品与实景照片以及文献对比的形式,体现了关山月写生的视野、技法、理念等,回答了写生的笔调如何与写实风格对接,怎样在写生中完成了对于中国画表现语汇的创新、实现对中国山水画艺术意境的开拓转化等学术问题。“上世纪50年代写生的重要特点就是对景写生,对景致的科学观察和描绘是国画改革的重要方式,所以很多写生都是有景可寻的。我们重访了北京,寻找关山月当年的写生地点和视角,通过摄影照片的对比还原其写生的具体观察。观看这一系列作品,我们实际上是在重新感受和模拟关山月当年对景写生的视觉。”展览策展人、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说。
办观众看得懂的展览:换一种方式叙述与体验
近年来,各类展览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观众面前,满足着观众对文化艺术的好奇心,然而展览策展方式的雷同、展览作品信息的缺乏等问题也使得观众只能进去走马观花地匆匆转上一圈,毫无收获地离开。观展人次成为各个美术馆衡量展览举办成功与否的重要数据之一,但是仅仅吸引观众走进去就是办展的最终目的吗?此次41个入选项目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纷纷表示要办观众看得懂的展览,不仅走进去,还要有所收获。
“穷人家的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若登天。我是穷窝子里生长大的,到老总算有了一点微名。回想着一生的经历,千言万语,百感交集,从哪里说起呢?”这是北京画院美术馆“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展览的引言,展览抛却了以往观众在策展人叙述带领下参观的固有模式,以“白石老人自述”为线索贯穿整个展览,以第一人称“我”来导引观众,在老人的娓娓道来中观众可以细细体味他坎坷、艰难,而又丰富、精彩的一生。这样的展陈方式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最为详实的史料,同时也更加符合白石老人质朴、纯真的性情。如此一来,观众便仿佛置身展览中,而不是展览之外,甚至可以将自己模拟为白石老人,身临其境地体验一次多彩的传奇人生,努力营造出两者在同一场域下相互对话交流的感受,不仅拉近了观众与白石老人的时空距离、提高了观众的观展兴趣,而且会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有时候,换一种方式叙述,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能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作品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与背后的故事,除了配备详细的文字解释外,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语音导览、360度全景图等轮番上阵。这其中比较有意思的要数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了。展览中,除了老游园图、老明信片、老书籍、游记、诗歌、还原关山月所处的50年代北京的记忆、现场、文化气息、历史语境和展览现场的作品都配有微信语音导览,观众可以通过扫描每幅作品标签上的微信二维码,深入了解更多的作品背景知识外,更有意思的要数大型电子互动触摸屏“写生地图”了,它将首都历史地图与当时艺术家经常出没的写生地结合,如果你点击颐和园或是北海公园,就会出现实景照片与手稿图、作品图的相关对照信息,既游了园、看了景,又欣赏了画。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表示,新媒体手段的运用,帮助了不是从事本专业的观众了解了美术创作的相关情况,同时也是提高了观众的鉴赏能力。
发掘藏品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让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以藏品为中心,强调对藏品的发掘和重新梳理,注重藏品和地域文化的关系。”《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对部分展览作了这样的评价。浙江美术馆近年来重点收藏和展览反映浙江美术发展渊源,特别是近现代浙江籍和在浙江有重要美术活动的美术家作品、文物、文献以及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美术流派、美术家代表作品及文献;当代美术创作、美术研究代表性成果;古代美术、现代美术、民间美术、工艺美术精品,逐步建立起反映当代美术发展水平和浙江美术大省建设的美术藏品体系,正因为如此成就了“渊源·圆缘——浙江美术馆开馆五周年馆藏精品展”的广泛好评,在这一展览上观众看到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包括绘画、民间工艺等经典作品。
关中皮影以造型质朴大气、富于装饰性而闻名遐迩,同时制作上精良考究,艺术上精致工巧,在全国皮影艺术中特色鲜明、风格突出,占有重要地位。民间皮影收藏一直是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的重要收藏门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地处十三朝文化古都西安,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关中地区又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这些极富地域特色的皮影艺术为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的收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了增加“关中皮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清代皮影展”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主办方还特意走访了民间皮影艺人,并拍下他们制作与表演皮影的照片,讲述了皮影这一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很是生动。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认为,这样的展览不仅让美术馆馆藏精品活了起来,同时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和本地相关艺术史,使得当地的文化遗产也活了起来,展览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自2012年开始,文化部开始举办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三年。从2013年开始,该活动也纳入文化部实施的“国家美术收藏工程”,得到国家财政专项支持。
此项活动从美术馆的藏品研究展示、宣传推广工作入手,通过项目扶持的方式,引导美术馆加强对藏品的研究利用和对当代美术创作的引导,在提升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同时让更多优秀美术作品能够惠及群众。此次展出季活动反映出各大美术馆的展览整体水平在稳步提升、展陈理念更加丰富多元、公共教育涉及面越来越广、宣传手段也越来越高端。构建全国美术馆目录,加强信息的开放性;拆除围墙不设壁垒,加强各个美术馆间的交流互动,成为众多美术馆新的呼声。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