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演员做人为艺的终身修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巴图鲁 时间:2018-12-26 【字体:

近日,一场由阅读名著引发的风波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青年演员马思纯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第一炉香》的读后感,说“张爱玲的卑微换不来她的爱人。低到尘埃里,一生只会发生一次。因为爱,不是一个人的卑微。而是两个人的勇敢”。随后,微博大V“衣锦夜行的燕公子”转发了这条微博,吐槽马思纯的解读相当于“把哈姆雷特看成哈利波特”。张爱玲书粉的微博号“张迷客厅”,更指出马思纯近年发过张爱玲的假金句,劝她多读原著,少写读后感。马思纯本人也是虚心接受,表示“感谢指正”“正在学习”。

本来,读书是一件好事,愿意将所思所感写出来与人分享,也值得鼓励。更何况,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从来就有“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两种方式。但笔者以为,作为演员作为明星,怎么表达对一部作品的感受,不仅仅属于讨论阅读水平的范畴。近年来,不少当红青年演员也曾因为读错音、念白字,或者引用假名人名言等而遭到质疑。作为演员应该增加自身的涵养,特别是当演员要去演改编原著小说的影视作品时,阅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关系、原著的精神,是为了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人物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戏中人物能否立得住,最终是要对广大观众和读者负责的。

比起读错字、念白字,假名人名言的问题更加令人担忧,因为假名人名言更具“隐蔽性”,演员、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会备受关注,而一经他们引用的假名人名言传播开来,便会被更多人奉为金句并使用开来,这无疑是对文学作品和作家、名人的伤害。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在于碎片化信息交流中的一种简化倾向,即把一部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缩减成一个断章取义的语句,甚至以此洋洋自得。如此这般的简化,本身就是一种虚伪的文化接受方式。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每部小说都在告诉读者:‘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文学作品是对人性与世界的深度探寻,它所能提供的不是某种确定的人生信条和行为准则,而恰恰是对于复杂性的理解和敬畏。“六经注我”其实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阅读者自身的大格局和大境界。对当下的青年演员而言,比起抖机灵,揣摩角色后有真正独到的见解,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演员应该尽可能远离碎片化的文化接受模式,追求深度阅读原著。与“读后感”相比,也许诚恳、扎实的读书笔记更值得期待。

在读书问题上,微博绝非越“金”越好,也绝非越短越好,自媒体评论所追求的价值与读书所需的沉静、深思、耐心恰好相反。演员面对文学价值和快餐式宣传之间的取舍,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树立正面榜样。随手摘取一则流行文本,是对关于文学和心灵的一片净土的不够尊重。为了工作,应该多做功课、多下功夫,吃透原著精神,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但即使不是出于工作,演员也应通过多读好书,实现精神世界切实的丰富。归根结底,阅读不是表演阅读,学问也不是装饰学问,读书的目标不在于传播、挣钱,它不仅是为表演所做的必要准备,更是做人为艺终身的修养。

演员 读书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