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动态研究》“为你推荐一本书”年度名单出炉 12部外国文学作品上榜
9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杂志策划发起的“为你推荐一本书”活动,面向学界和广大读者发布了2018-2019年度的12部各语种(地区)的优秀外国文学作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副所长吴晓都、程巍,《世界文学》主编高兴,《外国文学动态研究》主编苏玲以及相关语种的书目推荐人和媒体代表等参加发布会。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杂志以介绍当代外国作家、作品为主,兼顾趋势性的分析和动态信息,具有较强的学术性。秉承着准确、及时、客观地把脉外国文坛走向的办刊宗旨,从2010年开始,《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在每年年初推出外国文学年度报告,涵盖了世界各地区及国家的十多个主要语种,撰写者多为相关语种文学研究者,其写作建立在扎实研读作品和全面把握该年度该语种文学创作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2018年开始,《外国文学动态》在年度报告的基础上,又特别推出了“为你推荐一本书”活动:经过专业筛选和评估,由撰写年度报告的相关语种作者每人推荐一本该语种的年度作品,共同形成一份特别的外国文学书单,让广大中国读者和文学爱好者能由此了解一年内最新的优秀外国文学作品及其所反映的创作动态。据苏玲介绍,“为你推荐一本书”这份书单的遴选标准并没有过多是否畅销等市场因素,而是尊重推荐者的专业眼光,选择经得起时间和文学标准检验的作品。
此次推荐的12个国家的作家作品涵盖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日语、阿拉伯语等语种,作家年龄跨度从“40后”到“90后”,作品体裁均为小说,涉及到历史、女性、记忆、艺术、种族、成长、人际关系等不同主题。
“为你推荐一本书”2018-2019年度名单
1.《雪之阶》
作者:【日本】奥泉光
1956年生于日本山形县。日本小说家,日本近畿大学文艺学部教授。1993年以《诺瓦利斯的引用》获野间文艺新人奖,1994年以《石块的来历》摘得第110届芥川文学奖,2014年长篇小说《东京自叙传》摘得第五十届谷崎润一郎奖。
作品简介:这是一部谜中谜、案中案的推理小说。作品讲述某一天失踪女性和青年将校的遗体双双被发现,众人将此看作是自杀事件,但失踪女性的亲友、女子学院的学生惟左子却对两人的死因存有疑问,于是踏上探求死亡真相的道路,并最终揭开了迫使两人死亡的巨大阴谋。作品以第三人称的多元视点,让生活在不安时代上流社会的女性、知识分子、军人和报社记者悉数登场,并展现了他们的内心纠葛。作品中还融入了当时的风俗文化、真人真事以及带有重要时代特色的围绕天皇的政治论争和国粹主义思想,给当代日本社会以警示。
推荐理由:《雪之阶》是2018年度日本长篇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作品以日本1936年军事政变未遂的“2•26事件”发生前不稳时代为背景,出场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心理斗争与日本右倾思想盛行的当代人物心理高度重合。这部推理小说作品在给人以阅读快感的同时,又融合了历史与文学,并隐性反映当代日本政治潮流。
——推荐人:陈世华 南京工业大学
2.《死信》
作家简介:【黎巴嫩】胡黛•巴拉卡特
生于1952年,长年旅居法国,但仍坚持用母语阿拉伯语写作,在创作中始终未曾脱离黎巴嫩社会。已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女访客》(1985)、长篇小说《这片土地上的王国》(2012)等。
作品简介:《死信》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窗后”以五封信件的形式分别讲述了五个寄信人的故事,每个人物都没有明确的国籍和身份,但都背井离乡,诉说着各自所经历的与失落、孤独和痛苦相关的故事。第二部分“在机场”呈现了尚未收到信件的五位收信人的思绪和心境——对寄信人充满思念,也饱含疑虑。第三部分“结语:邮递员之死”中交代邮递员因种种原因未能将五封信件寄送出去,至此点名小说题目的寓意。这些投不出、寄不到的信件,就像每位寄信人一样,如断梗浮萍,漂泊不定,失去归属。
推荐理由:该作品从19个国家的135部小说当中脱颖而出,摘得2019年第12届阿拉伯小说国际奖桂冠。小说语言凝练质朴,构思精巧,手法新颖,探索挖掘人性深处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表现了战乱和社会治理的混乱无序给人带来的无助、无望和无尽的悲哀,探讨了当今阿拉伯世界对战争的反思、对专治独裁的揭露、对宗教和宗教人士的批判等重大社会问题。
——推荐人:尤梅 北京外国语学院
3.《记忆中的记忆》
作家介绍:【俄罗斯】玛利亚•斯捷潘诺娃
生于1972年,1995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研究所,以诗歌创作登上文坛,并借此获得了帕斯捷尔纳克奖及安德烈•别雷奖。她的诗歌被译为多种文字发表,在欧洲诗坛颇具知名度。
作品简介:《记忆中的记忆》是斯捷潘诺娃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她用抒情的叙事笔调尝试讲述家族历史,并表达对记忆之功用的怀疑。小说中,女主人公搜集和整理长辈们遗留下来的各种带有明显时代痕迹的老物件、走访他们在欧亚大陆上生活过的不同地域,试图以此拼凑出家族中人在过去近150年间的生活经历,并得到先辈们真实的心理画像。但是在经过不懈努力之后,她不得不承认,想要原原本本地还原过去,并将其绘制成一幅完整、清晰的画卷是不可能的,因为记忆未必靠谱,靠记忆拼凑出的未必就是真相……
推荐理由:斯捷潘诺娃与小说中诸多身份各异的人物一起,探讨了“记忆究竟是怎样的?”这一严肃而深刻的问题。与近些年来盛行的“留住记忆”写作相对应,女作家借这部小说发出了“饶过记忆”的呼声,她认为,对历史、对过去的过度挖掘,或许会伤害到未来。当下,各种以记忆作为重要支撑的作品(包括纪实性小说、历史类小说、人物传记等)于世界文坛大行其道之时,这部小说能够反向思维,用艺术化的方式对既定思考模式进行反拨,显得格外珍贵。
——推荐人:孔霞蔚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4.《龙墙之下》
作家简介:【奥地利】阿尔诺•盖格尔
生于1968年,是当代德语文学的代表人物。1996年,发表处女作品短篇小说集《南瓜地》,进入德语文坛。家族史小说《我们过得还行》获得2005年首次颁发的德国图书奖。之后陆续创作了婚姻小说《关于莎莉的一切》、自传体小说《流亡中的老国王》等。2018年,盖格尔回归历史题材,创作出《龙墙之下》,并凭借该书获得2019年不莱梅文学奖。
作品简介:1944年初,24岁的年轻士兵科尔贝由于在东部战场上受重伤而回到家乡维也纳休养。因为不能忍受父亲拥护战争的思想,他逃到了距离萨尔茨堡半小时车程的蒙德湖,并在一个农妇那里租了一个猪圈之上的房间。蒙德湖附近有一块高耸的岩石名为“龙墙”,这也即小说题目的由来。科尔贝的邻居是一位带着婴儿的、来自达姆施塔特的年轻女子;对面住着战前在南美生活过、且一直向往那里自由生活的农妇的哥哥,他被称作“巴西人”,整日照料自己种植的兰花;还有营地里一群女孩子以及严肃冷漠的女教师……《龙墙之下》就描述了战争阴影下这群普通人的生活。
推荐理由:盖格尔称《龙墙之下》是“虚构的房子,却有着真实的门和窗”。作品创作源于大约十年前作者在跳蚤市场上购得的一捆真实信件。小说采用书信和日记的形式,串联构建起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经历。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人物都是普通人。在关于第三帝国和纳粹的作品中,有太多极端情况和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但盖格尔却在中间地带审视塑造战争的幸存者,描述了战争年代的个人生活及令人感动的生活之美。小说中,“巴西人”在温室精心种植了兰花,而且毫不顾忌地表达自己对于希特勒和战争的厌恶。在战争年代,兰花毫无用处,但“巴西人”照料着美丽的兰花,何尝不是普通个人对于战争的反抗?兰花代表着世界上的美,提醒着人们并非一切都是为了实用而存在,给人们以希望。
——推荐者:何宁 北京语言大学
5.《触手可及的世界》
作家简介:【法国】梅里斯•德•盖兰嘉尔
生于1967年,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集,其中《桥的诞生》获得2010年法国美第契小说奖。
作品简介:《触手可及的世界》(Unmondeàportéedemain)是一部成长小说,讲述一个叫宝拉•卡斯特的女孩在学习仿真艺术的过程中,收获了对艺术、对自我和对爱情的感悟。全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基础训练阶段,在突破大量枯燥模仿的极限后,宝拉体会到,当创造者以虔诚之心对待所描摹的对象时,会发现它们是有生命的,进入到“看山不是山”的阶段;第二部分中,在意大利影城“造梦工厂”为电影《教皇诞生》作美工的实习经历,使宝拉找到了用创作之眼去“看山”的角度,觅得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第三部分,宝拉在参与拉斯科洞穴壁画的修复工作中迎来了艺术创作的顿悟期:要想实现“修旧如旧”,除了“惟肖”的模仿,还需将自我的生命体验放入需要再现的对象中,经历物我合一、得“意”忘形再到形神兼备,达到“看山还是山”的境界——再现“山的真实”,即艺术中所探求的“真实的本质”。
推荐理由:该书调动读者参与并体会到艺术探索者的心路历程,启发读者用创作之眼和创作之心来体悟并美好生活。
——推荐者:赵丹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6.《今夜无人入睡》
作家简介:【西班牙】胡安•何塞•米利亚斯
生于1946年。作品大多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幽默,情节新奇,叙述策略新颖,富含哲理,且善于将思考融入到情节和幽默之中。作家、批评家安东尼奥•依杜尔维称,米利亚斯作品“每一页的每一平方厘米都能够最大限度地道出现实”。
作品简介:小说《今夜无人入睡》(Quenadieduerma)的主题是寻找,女主人公颇有堂吉诃德的风骨:原为程序员的她突然失业,毅然决定当一名出租车司机,跑遍马德里的大街小巷,看尽人生百态;同时寻找自我,寻找爱情。小说名字出自普契尼歌剧《图兰朵》同名咏叹调,情节也与鞑靼王子和元朝公主图兰朵的爱情故事遥相呼应。读者能从小说中读出生活的平凡与神奇的交织,以及每个人身上不同自我相生相克等充满张力的元素,在被作品逗笑的同时又感到一种现实带来的毛骨悚然的恐惧。
推荐理由:米利亚斯讲故事的技巧令人称奇,明快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且内涵极其丰富,可谓雅俗共赏。穿得像图兰朵公主般的女主人公,开着她的出租车,带着执着的信念,像堂吉诃德一样开始了人生冒险,寻找着柏拉图式的爱情,途中遇到各色人物。整部小说像一个装满奇闻轶事的盒子,而且极大限度地打破了真实和想象的界限。作家说:“现实本就比小说要玄幻,我们每个人都会臆想很多东西,我们眼中的每件事物比真实要复杂得多。”
——推荐人:杨玲 首都师范大学
7.《肯图奇》
作家简介:【阿根廷】萨曼塔•施维伯林
生于1978年,是当代西班牙语文坛最受关注的青年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集《吃鸟的女孩》曾获2008年美洲之家奖,长篇小说《营救距离》(Distanciaderescate)的英文版曾入围2017年国际布克奖短名单。
作品简介:长篇小说《肯图奇》(Kentukis)的主人公“肯图奇”是一种具有动物外形的宠物娃娃。“肯图奇”或许是一个人孤独时最好的陪伴,但它的一举一动完全取决于远程操控它的那个人类。因此,当你向“肯图奇”袒露心扉时,倾听你的其实是身处地球某处的神秘主人。高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各种便利,但同时我们的隐私也受到严重挑战。小说最后,人类陷入困惑:我们真的可以逃脱身处的这个世界吗?
推荐理由:萨曼塔•施维伯林自称是“幻想文学的虔诚信徒”,她擅长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不寻常,将现实与奇幻共置于文本的世界中。《肯图奇》描绘的不是一个反乌托邦世界,而是科技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的生活日常。在书中,施维伯林试图探讨社交网络的阴暗面、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人类的孤独感以及科技发展与个人隐私等问题。
——推荐人:楼宇 社科院拉美所
8.《头顶的阳光》
作者简介:【巴西】乔瓦尼•马丁斯
生于1991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长大,仅有初中学历,靠打零工为生。2013年开始参加文学活动,部分短篇小说刊登在《X区》杂志贫民窟专刊上。2018年出版处女作《头顶的阳光》,引起文坛关注。
作品简介:《头顶的阳光》(OSolnaCabeça)由13篇短篇小说构成,讲述了贫民窟少年的生活经历,聚焦他们如何应对成长的变化,如何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等。在里约热内卢这一贫富差距巨大的“分裂之城”,贫民窟少年不仅面对着贫穷、暴力、毒品的侵扰,也需要承受警察和普通市民的误解、猜忌与粗暴对待,这一切使他们的成长更为敏感艰辛,但也让他们感受到独特的温情与色彩。马丁斯从亲身经历出发,以贫民窟少年的视角重新审视自我,并反思巴西社会。
推荐理由:该书出版后便成为2018年的现象级作品,销量可观,受到评论界盛赞。在语言层面,马丁斯在贫民窟口语与正式书面语之间做出平衡,以保证作品的文学性与拟真感。在视角上,叙事的主体是贫民窟少年,作者关注的也是他们的自我成长,而警察与城市中产仅作为其观察互动的客体出现。更重要的是,在13篇小说中,马丁斯以不同叙事方式来体现各个社区的特色,并将其与现代化、全球化背景相联系,以打破外界对巴西贫民窟的单一想象。
——推荐人:樊星 北京大学
9.《M,时代之子》
作者简介:【意大利】安东尼•斯库拉提
米兰语言与传播自由大学的文学副教授,曾供职于贝尔加莫大学的“战争与暴力语言研究中心”,《幸存者》《浪漫故事》《我们生命中最好的时光》等作品多次获意大利文学奖项。
作品简介:《M,时代之子》(M.IlFigliodelSecolo)是首部以墨索里尼为叙事视角的纪实性自传小说,讲述了意大利法西斯的兴起过程。作品截取1919年法西斯党成立至1925年法西斯独裁统治开始的初期历史片段,以第一人称内心独白和第三人称旁白叙述,穿插大量电报、历史文档、往来信件等史料。
推荐理由:小说获2019年意大利权威文学奖斯特雷加大奖。作品真实再现了墨索里尼这名决定意大利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小说的语言尤为精彩,作者希望“以法西斯主义者的口吻讲述法西斯”,完成“反法西斯主义”在当代的合理重构。
——推荐人:彭倩 南开大学
10.《送奶工》
作者简介:【北爱尔兰】安娜•伯恩斯
1962年生于贝尔法斯特,大器晚成的文坛新秀。2001年,她的首部小说《无骨》(NoBones)即闯入英国三大文学奖项之一的橘子文学奖年度短名单,第二部小说《小建筑》(LittleConstructions)也颇受好评。
作品简介:《送奶工》(Milkman,2018)是伯恩斯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故事设在北爱动乱时期的某地,从一位十八岁少女的视角讲述了她被一位化名为“送奶工”的准军事组织成员性骚扰的故事。该书击败了众多竞选作品,问鼎2018年度的曼布克奖和女性文学奖(橘子文学奖的现名),伯恩斯因此成为首位获得布克奖的北爱作家。
推荐理由:该书极好地体现了爱尔兰文学两大年度热点——北爱政治问题的再次升温和对女性权益问题的热切关注,既有对北爱政治问题和暴力冲突的反思,也从女性角度深入刻画了政治动乱对女性个体的创伤性影响;同时,该书文笔细腻,可读性强,具有令人手不释卷的魅力。
——推荐人:陈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11.《华盛顿•布莱克》
作者简介:【加拿大】艾斯•伊多格彦
加拿大黑人文学代表作家。伊多格彦不同于美国非裔作家之处在于其作品具有跨国背景和全球视野。《华盛顿•布莱克》(WashingtonBlack)是她发表的第三部小说,再次获得了当年度加拿大丰业银行-吉勒文学奖,她另一部获吉勒奖的作品《混血布鲁斯》曾于2013年被译为中文出版。
作品简介:《华盛顿•布莱克》是一部横跨历史小说、奇幻文学题材的作品,以19世纪巴巴多斯的一个种植园为场景,从华盛顿•布莱克(别名沃什)这个11岁小黑奴的视角,描述了其从奴隶到自由人在全球的各种冒险经历。种植园主的弟弟克里斯托弗•王尔德•蒂奇是一名科学家、探险家、发明家,还是个废奴主义者。种植园主把沃什借给了蒂奇当仆人,为帮助沃什逃避莫须有的谋杀罪名,蒂奇带着他从巴巴多斯乘坐热气球逃跑,流落到美国弗吉尼亚州,见证了地下铁道运送黑奴逃亡北方的过程。后来,沃什从加拿大前往北极,又先后流落到北非、伦敦和阿姆斯特丹。
推荐理由:《华盛顿•布莱克》揭示了奴隶制的残酷,探索了白人如何将其暴力行为正常化,而黑人作为暴行的受害者如何保持人性的主题。
——推荐人:芮小河 西安外国语大学
12.《朋友》
作家简介:【美国】西格丽德•努涅斯
西格丽德•努涅斯的父亲是中国-巴拿马混血,母亲是德国人。她出生并成长于纽约,曾任《纽约书评》助理编辑,在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多校教授课程,曾获怀丁作家奖、罗马文学奖等奖项。2018年凭借《朋友》(TheFriend)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作品简介:《朋友》是西格丽德•努涅斯的第七部小说作品。这是一部探讨失去、艺术以及人与动物关系的小说。女主人公挚爱的朋友、导师、情人猝然自杀离世,留下一条体型庞大、患有关节炎的大丹犬阿波罗,她不得不承担起照顾阿波罗的“重担”。失去主人的阿波罗与哀伤的女主人公互相温暖、彼此疗愈,在经历最初的抗拒、疏离后,关系日渐亲密。
推荐理由:《朋友》绝非一个常规的人与爱犬的温情脉脉的故事,她以呓语般流淌的文字,思考有关死亡、失去、记忆、写作、男女之欲与友情的话题,深刻而极具穿透力,哀婉动人却不失揶揄幽默。小说中还包含大量典故及知名作家如乔治•西默农、萨缪尔•贝克特等的轶事,阅读中不时会有惊喜闪现。
——推荐人:李玉瑶 上海译文出版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