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古旧书:时光里淘金
疫情期间,很多出版社、书店打折促销、线上直播,为“清库存”“活下去”而奔忙。而有一块图书市场受到疫情影响较小,甚至还在不断大量吸入“库存”,这就是古籍旧书收藏市场。
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省内一些古旧书藏家发现,由于古籍、旧书交易的稀缺性、特殊性,不同于普通书店,古旧书的线上成交量只出现了轻微上涨。一些资深藏家把藏品“剃旧”,开始出售自己不那么喜欢的收藏。更多资深藏家利用疫情居家时间整理收藏,对藏品进行更精细分类,甄别其价值,迎接疫情结束后的一轮交易高峰。
“寻宝”:民间收藏意识日益觉醒
5月19日晚,古籍藏家张经伟结束三天的“寻宝”之旅,驱车从泰安赶回济南。一路走来,他走访藏家、古玩店,有收获,也有失落。
张经伟是济南颇有名气的古籍旧书藏家,从事古籍善本、金石碑拓专项收藏约二十年,现任济南会贤堂艺术空间投资总监,是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古籍部负责人。
“这是近几个月来我第一次出门‘寻宝’。”张经伟说。说是“寻宝”,实际上是有收藏者慕名联系他过去鉴赏;看中的,他也会出价购藏。这一趟,本来是奔着泰安地区的两套出自清代的家谱而去,但由于藏家要价过高,他没有出手。
失望之下,也有惊喜。偶然从另一位藏家那里发现两套乾隆时期的刻板书《礼记》《春秋》,保存品相完好,最后张经伟以万元左右的价格购入。
古籍年代越久、册数越全、品相越完好,越具有收藏价值。古籍交易,向来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张经伟说,古籍买卖不同于一般的旧书,有的古籍本身承载的内容不见得多么珍贵,珍贵之处在于它以较为脆弱的纸张为载体,留存不易;另外,在明清时期,成套的线装书本身价格不菲,也非普通人所能购买。
“在当世,古籍收藏属于古董收藏领域。尤其是古籍善本已经成为古董收藏、拍卖的重要板块,近年来很多藏家、投资者纷纷涌入。”张经伟说。
盛世修典,富贵藏书。近年来,国内爱古籍、藏古籍、读古籍、用古籍的参与者数量大大增加。根据北京一家拍卖企业的统计,2019年,这家企业古籍会员的网络注册数量接近1万人,大约是10年前的5倍。
“古籍行业的活跃者,仅从人员数量上说,已经大大扩容,这是市场繁荣的表现。”张经伟分析,当越来越多的人相对迅速地进入这个市场,当藏书者开始“藏而不出”,市面上可供交易的古籍数量就会变少。过去,张经伟一趟“寻宝”线路走下来,能收到十几套古文献,也有曾“捡到漏”的情况。而现在,经常会出现为了一套书而专门跑一趟,最后却求而不得的情况。
“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民间的古籍存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很多藏家甚至老百姓,都逐渐有了收藏意识。”张经伟说,不只是企业家等富裕阶层,很多普通人也都逐渐燃起收藏热情,近几年来“鉴宝”节目的火爆,也是民间收藏热的表现之一。
收藏古籍,是用来买卖还是满足阅读需求?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张经伟说:有时候,买一本书不是为了把它看完,而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已经拥有,这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就像吃饭一样,几十年前,人们考虑的是能不能吃饱;而现在考虑的是什么好吃、怎么吃才健康。
对于民间收藏热,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认为,普通人收藏古籍,除了经济考量,更多的因素是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增强,是一种爱国意识和家国理念的体现。“大量历史资料散落在民间,无形中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振兴产生了积极作用。”
很多藏家的实际作为印证了杨朝明的观点。比如,张经伟就特别注重地域文化古籍的收藏整理,他收藏的清中期刻本《牧民忠告》,讲述济南历城人张养浩的为官之道;清晚期刻本李清照《漱玉词》等,文化价值都颇高。曾获全国书香家庭的临邑人修广利更是从收藏古籍中得益,他专注研究整理德州历史文化,点校整理的《邢侗集》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重点扶持项目。
旧书,线上交易兴起
在收藏市场,古籍和旧书是很难分开来谈的话题。前几年,国内著名收藏家韦力到访济南时,曾在济南市新华书店旗下的济南市古旧书店盘桓许久,专门为该店撰写文章,梳理古旧书店的历史、特点、地位,为业内所津津乐道。
在韦力眼中,济南市古旧书店很好地融合了古籍、旧书两块市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籍、旧书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济南市新华书店古籍业务部工作人员,详解了“古旧书”的由来。古籍是指1949年之前的线装书籍,旧书只是1949年之后出版的图书。但民国期间的平装书,不作为古籍,业内统称为民国旧书。
一般认为,古籍和旧书的“分界点”,仅仅是一个认识的界定。从历史规律来看,藏书的年代下限,一直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推移。所以,当藏书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习惯,“天花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收藏古籍旧书。
旧书虽多,转化为古籍却需要较长的时间。旧书虽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与作为列属古董收藏的古籍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古籍藏家一般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较充足的财力支撑,而旧书收藏则门槛较低。
多数古籍藏家会兼收旧书,毕竟相对于定价较高、对买家有一定要求的古籍来说,旧书的“流动性”更好一些,更容易产生现金流。这对于需要不断通过购买来丰富藏品的藏家来说十分必要。
在国内最大的古旧书交易平台——孔夫子旧书网上,聚集了近10万个古旧书卖家,囊括9000多万种商品。该网站的创建口号就是“总能买到您想买的图书”。
山东画报出版社“80后”编辑郭珊珊是孔夫子旧书网的常客,由于业务需要,她经常要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出版历史、出版内容,而她需要的书,多数已经绝版,在市面上常见的购书网站上几乎难觅踪影。每到这个时候,来到孔夫子旧书网上一搜,都能收获“惊喜”。
前不久,在研究运河文化时,郭珊珊了解到:《京杭运河齐鲁风情》5卷书是由熟识的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的,于是向熟人讨要,被告知全社都没有这版书了,后来她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到了全套书。“比书的原价贵了一点,但是可以接受。”
编辑质量高、初版量少的图书,往往会在几年后成为旧书交易市场上的抢手货。济南市一位旧书藏家告诉记者,他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架了一系列出版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连环画,当时出书时定价是每本一块钱,现在则升值到千元左右。这套连环画一直销量稳定,“时不时就会有对话框跳出来询价。”
齐鲁书社出版的《山东藏书家考略》,也是孔夫子旧书网上的“网红”旧书。标价只有十几元,但市价都超过了千元。该藏家表示,《山东藏书家考略》初版只印了三千册左右,后期国内古旧书市场繁荣发展,很多新入门的藏家都想入手这套书,一为收藏,二为长见识。“目前我手中只余两册,卖一本少一本,定价肯定会越来越高。”
除了稀缺性,作者身上发生的新闻也会引起旧书市场上的变动。比如,孔夫子旧书网运营方、北京古城堡图书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前段时间,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买家和卖家都反响强烈:线上迅速出现了较早年代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旧书,同时前来询价的买家也变多了。
“金庸先生去世时,他早期在大陆出版的正版武侠书,也出现大幅度升值。与科普文学相比,武侠小说的受众面更广泛,那段时间孔夫子旧书网的线上交易出现了一个小高峰。”
张经伟也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设了线上业务,但他更愿意把它叫作“书摊”,而不是书店。疫情期间,1-4月,除了个别的线上拍卖,整个拍卖市场和线下面对面交易几乎停滞,张经纬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设的“山东海源阁”,旧书买卖成交约5万元。
“这个数字和往年相比,有一定的增长。”张经伟认为,古籍交易由于在鉴定时要考虑品相,更多人希望看到实物,线下交易;而对于旧书交易来说,对品相的要求没有古籍那么高,因此年轻化的藏家和经营者会慢慢去迎合线上买卖,这是一个大趋势。
“玩家”,年轻人涌入古旧书市场
如何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永恒的话题,情怀与商业也是讨论书市的永恒主题。不过,在很多年轻人眼中,二者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和谐统一。
魏榆古旧书店的谢宇航不过三十,在孔夫子旧书网开店已六年,他说,在网上摆个书摊的好处是不算太寂寞,比现实中守着书摊、数着人来、猜着心意、盼着成交,好太多了。
最开心的是通过观察网上的成交记录,他发现,原来这些东西也可以卖钱。“我经常观察成交记录,发现一些自己不知道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的行情信息。通过商品描述、图片、品相,我就学到了一条新知识。等下次我再逛地摊时看到类似的,就可以把它买下来。”谢宇航说,这个发现的过程,让他兴奋。
孔夫子旧书网不仅能找到古旧书,还能找到更多带有时光印记的老物件。打开搜索框,儿时玩具——不倒翁、条纹型的娃娃,成交价从几百块到上千元不等。小时候玩的拍洋片、热门IP的不干胶贴画,价格都不低。这些特色卖家和藏品不断丰富上架,成为孔网交易的一大特色。
很多年轻的卖家出现在古旧书市场。谢宇航分析认为,旧书的货源其实是在扩大的,新书在不断变旧,2000年出版的书到现在也20年了。“80后”、“90后”已经成长起来了,随着这批人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收藏类目也逐渐扩大起来。近年来出版的很多二手书价格在不断攀升,极具交易价值,甚至许多绝版儿童绘本价格都“水涨船高”了。
谢宇航的古旧书店里,也上架了一些动漫作品。他告诉记者,跟很多买家交流下来,他发现,收藏东西都是对童年的回忆,是对童年缺失部分进行心理疗愈的一个过程。
“90年代流行的漫画,现在国内的出版社依旧在出版,不过卖旧书这行的人都有一个认识:翻译国外作品,还是以前的翻译家水平高。这不仅仅体现在外国文学译本上,其实漫画方面也有这种倾向。”谢宇航说,比如在早期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机器猫》版本中,译者前辈们很用心地把日文的文字接龙转化成中文版本,而新近出版的《机器猫》,则是日文直译,无法表达出“接龙”的意思。
韦力认为,在收藏界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即每一代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典型生活记忆的实物载体,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次成为收藏热点,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所谓年轻人进入到这个市场中来。”在国内,红色收藏、连环画、漫画收藏都体现出这一规律。”
张经伟则认为,对古旧书收藏来说,老藏家早已经过了单纯靠外观进行价值判断的阶段,而新进的藏家很快会成为老藏家。这就意味着,在外观之外,要格外重视古旧书的内容价值,“在藏书人眼中,古旧书越来越呈现出它们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本来面目和实用价值。”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