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大山人出发重构传统书画的文脉关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雷子人 时间:2019-09-14 【字体:

0

兰花题《个山人屋花卉册》(中国画)八大山人

仿董北苑山水图轴(中国画)八大山人

自1626年至今的数百年间,有着特殊身世和受到裂变时代影响的八大山人始终是人们的话题,由最初朋友间书信往来的“传记”“写真”“描述”到后世研究者的“解读”“批评”“阐释”,再经由身份认同、宗教信仰、家国情怀、自由意志建构的生命个体及艺术史叙述结构的逻辑推演,一个艺术化的八大山人形象便逐渐立体、丰满起来。这个由图像和话语构建的八大山人样貌看似清晰,却又忽近忽远、影影绰绰、飘拂如仙,如同他画作里的小鱼,如虚空般生动存在,同时又溢出了无限可视的世界。

作为艺术史中的一个坐标,“八大山人”也是关键词——可以诗可以兴,可以涉事古今、可以箴言历史、可以关联传统与当代、可以表征中国传统和中国人文精神、可以标识文人画的书写形态、可以指涉传统中国画的内核与外延。

相较于“生动”而言,八大山人给画里的万物灌注了无限“生机”,他把分割在纸上的空间不作局限,作为整个目视的表象,给后世提供了多维研究视角,这里也包括八大山人的题画诗:隐晦、默照如禅语、藏着难解的密码。就经营画面而言,他更像一个现代主义的建筑大师,举重若轻,以简约、挺拔、流动、多变的结构,即使在楹尺小牍之间,也能建构起“通天大厦”,在贯穿画里画外的空间里转换成强烈的实验性,也正因如此,在当代艺术话语范畴中,他同样被奉为典范。

今日,八大山人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其意义愈发凸显。据长期致力于八大山人研究的萧鸿鸣整理的一份相关资料显示,当检索涉及八大山人及其艺术的学术研究成果时,就有百余位中外专家、学者的400余篇(种)关于“八大山人研究”的论文、著作显现,其生平、交往、事迹、艺术造诣、生成路径、技法传承及风格演变等等话题已被广泛讨论。由故宫博物院和南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将于9月23日至12月13日在南昌市八大山人纪念馆举行,算是对以上研究成果的“真切”回应,也可视为对八大山人在中国传统书画史上“传承者”地位的另一种互证。

虽然八大山人没有师法前贤的专论,但他在作品题记中透露过自己师古取法的态度,譬如在《仿倪瓒山水册页》里有:“倪迂作画,如天骏腾空,白云出岫,无半点尘俗气”,题《山水图册》里有:“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均不难看出他在笔墨中取法郭熙、董源、倪瓒、黄公望等诸家的线索;八大山人在诗文中所提到的画家,有苏轼、米芾、吴仲圭、郑思肖、董其昌、徐青藤等等,如《古梅图》里的:“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富阳》中“净云四三里,秋高为森爽。比之黄一峰,家住富阳上”以及《个山人屋花卉册》里的“写竹写兰吴仲圭,兰何佩短竹叶齐。还家宋远思童子,卫适狂歌听马蹄”……话语里皆提供了后人考察其审美取向及风格形成的线索,见诸于画作题跋的“仿北苑”“仿大痴笔意”“拟一峰笔意”以及《临古诗帖》《临倪瓒书》等表述里,则更直观表达了八大山人在技法继承上的着力动向。

石涛曾以八大山人引友为傲,他在《十二开江行舟中作山水册之二》题跋中有言:“我坐小舟惟自对,那能不忆个山僧”;郑燮在题画中则说:“八大名满天下,而石涛名不出吾扬州何哉?八大纯用简笔,而石涛微茸耳也。”而现藏于美国旧金山远东艺术公司的《题罗牧山水册》二开,是八大山人与罗牧的合作。以上均提醒我们关注八大山人“自述”之外的“声音”的必要。邵长蘅在《八大山人传》里有言:“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龙科宝又在《八大山人画记》里写道:“山人书法尤精,少时能悬腕作米家小楷,其行草深得董华亭意,今不复然,亦熊君云。”张浦山在评八大山人的画说:“笔情纵姿,不泥成法。而苍劲圆脺,时有逸气。所谓拙于规矩方圆,鄙于精研究绘者。”秦祖永说:“虽一枝一叶,逸气拂拂,从指腕间出。”吴缶庐仰慕:“八大山人用墨苍润,笔如金刚杵,神化奇变,不可仿佛。”而后齐白石俯首称:愿做其“门下走狗”。诸多关注和评价,在“回望传承”展览中均有关注。“特展”部分试图呈现自元、明、清、民国及近代重要画家与八大山人的传承关系,以“回望-比较-传承”为思路,因为八大山人,这些生活在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们能够在他们熟悉的“起承转合”中同台出场。

八大山人的画里艺术和画外人生不止于“一个人的历史”,换言之,是发生在四百年前后多场私人化的视觉生产的集合,在起因、功能、动机、方式、影响等等方面也许还存在更广泛的可能。将要举办的“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不仅提供实物参照,也通过论文特辑提供出更为隐秘的“再发现”线索。或者说,展览提供的较有说服力的传承证据链,既归功于研究者们的辛勤耕耘,也得益于他们的发掘、梳理,使我们能够从八大山人出发,重构中国传统书画的文脉关系。

八大山人 中国画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