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纹枰有深意——古代绘画中围棋的文化含义
围棋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娱乐雅戏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刘熙载《艺概》言,“艺者,道之形也”。中国古代传统将“道”作为知识、思想、信仰的依据,作为形下之器的艺,被认为是“道”的感性显现方式。在“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文化氛围下,“道”与中国文化在围棋中有生动的体现。
在古代绘画中出现的围棋,往往在围棋之外,还有着多方面的文化寓意。
东汉班固《弈旨》认为,围棋“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将围棋的棋局与天象、政治、战争等古代的“国之大者”相比拟。
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就是在南唐中主李璟授意下创作的画作,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可见,画作细致展现了南唐中主李璟与二弟李景遂、三弟李景达、小弟李景逷“兄弟怡怡”的会棋场景。画中头戴高冠坐于主位者为李璟,面带微笑、手执记谱册,正记录棋局。李璟左侧齐王李景达目视对面的江王李景逷,并手指其手中棋子,似有所示意,而李璟左侧晋王李景遂与江王李景逷则将目光聚焦于棋盘,似看向落子之处。细看画中棋局,棋枰上八颗棋子皆为黑子,无一白子,一反实际对弈常态。而更为有趣的是,有学者指出,画中棋子的构型正是北斗星与北极星的形态。
重屏会棋图宋摹本(局部) 佚名/绘
北极星,古称紫薇星、帝宫,古人认为,众星皆围绕其运转,是人间王权的象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而北斗星则被看作天帝的御辇,《史记·天官书》言,“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因此,北极星与北斗星,被古人看作预示皇权变化、制约皇权兴衰的天象征兆。在《重屏会棋图》棋局中,通过八颗黑子,北极星、北斗星大体已成,而李景逷手中第九颗棋子,正是象征着北斗七星枢纽的天枢星,为连接北极星与北斗星的关键一点,一旦落子,天象即成,而斗柄所指李璟,也是众望所归的皇权掌握者。绘画实际意在展现李璟“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策略。画中李景遂、李景达、李景逷共同在棋枰上摆出“星斗祥和”的景象,斗柄指向画中主位李璟。可见,画中的围棋棋局是彰显帝王政治教化的重要方式。
围棋不仅体现了儒家文化,也被赋予了浓厚的道家思想意蕴。围棋完整地包含了道家文化的术数模型。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与玄学中的神秘主义与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逐渐融入围棋文化。王粲《围棋铭》云,“清灵体道,稽谟玄神,围棋是也”。《藜轩曼衍》云:“围棋初非人间之事,其始出于巴邛之橘、周穆王之墓,继出于石室又见于商山,仙家养性乐道之具也。”弈棋是道家参玄体道、修性成仙的重要手段。
宋元时期山水画发展勃兴,围棋成为古代文人山水画中的重要元素,一种新的图像范式逐渐形成。现存宋佚名绘《山居对弈图》,画作通过大片的留白与云雾的渲染,营造出一种“惟恍惟惚”的朦胧自然境界,而偏于一角屋宇中对弈的二人,似乎正是古代文人理想境界的一种象征。通过静止的空间,画作让时间意识淡化,二人远离尘嚣、闲静幽对,体现了《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观者神思打通古今,由此而畅神,乃至逍遥物外、物我两忘,以达到无知、忘知、无忧、忘忧的境界,而“忘忧”作为围棋的别称,也正体现出文人冲淡闲远的趣味追求。
明清时期,围棋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娱乐活动,女性弈棋活动空前兴盛。才女文化风行,琴棋书画成为女性塑造自身的重要技艺。卫泳《悦容编》、徐震《美人谱》都将“棋枰”作为文人理想中女性生活空间的必备雅具。
女性弈棋也成为当时画作中常见的主题元素,当时画者有意通过女性弈棋场景来迎合贵族、文人对才女的好尚。女性弈棋图景几乎清一色发生于贵族之家的园林或屋宇之下。
清代绘画中的弈棋女性形象,既是文人士大夫对理想女性的想象,也寄托了他们的文化理想和文化诉求。随着西学东渐,西洋绘画技法受到宫廷文人画师的崇尚。清康乾时期焦秉贞绘《桐荫对弈图》,画师笔下的庭院在焦点透视法的描绘中进一步彰显环境的幽深,而对弈场景的设置,进一步烘托出一种闲静之美。同时,通过对此类画作的细节考察,可以发现,作为传统的绘画类型,源自屈原《离骚》“香草美人”的文人以女性自比的传统,在明清仕女画中如何演变。明清时期仕女画中的女性,已非真实女性,而成为一种男性模式化的偶像。正如有学者指出,清代的仕女画负担着男性或“载道”或“言情”的诉求,画中的女性往往在观画者看来是一种自我投射,文人士大夫借此抒发自己“骥遇伯乐”“玉在匮中求善价”的殷切期望。
桐荫对弈图 焦秉贞/绘
围棋是我国先民创造的一种古老游戏,极度复杂和巧妙,蕴含着丰富的宇宙、人生智慧。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围棋的内涵被不断拓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中重要的表现元素,也是现当代绘画中反复出现的独特形象。绘画中的围棋,在不经意间透露了围棋文化所蕴含的文人趣味,也展现出围棋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是一种极富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
(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清代弈画的审美精神研究”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9日 16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