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万古陶彭泽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周笃文 时间:2014-11-15 【字体:

在中古诗坛上,陶渊明(365-427)毫无疑问是一位拔奇领异、开径自行的伟大诗人。他所开创的田园诗派,歌咏乡野风光,描绘农事劳作,表现恬静气韵以及农家情趣,栩栩如生,自然真率,历唐宋以至于现代影响深巨,无人能及。

陶渊明出身清贵世家。曾祖陶侃是威重朝野的东晋大司马兼八州都督长沙郡公。他的外祖父孟嘉是桓温长史,以落帽风流著称一代的名士。他的祖父陶茂为太守,叔父陶夔为太常卿。由于父亲早逝,家道中落,生活比较清贫。据陈寅恪考证,陶渊明的先世是江南土著奚族一支。温峤曾讥陶侃为“奚狗”。这种背景导致了他们与世代显贵的王谢家族有很大差别。以至于“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的劝勉下,陶渊明也曾步入仕途,当过彭泽县令。但他质性自然,不愿受到约束。就因厌恶督邮的到来而扬言“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便挂冠归去。这就是“折腰”典故的来源。他安贫乐道的性情广受称誉。曾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其率性高逸可知了。

他的诗作不多,传世的只有125首,但却极为精彩,特别是归田以后的作品如《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并诗》等,堪称经典。《归园田居》作于归田后的第二年。其一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一起二句自明本志。“俗”指虚伪、倾轧的官场腐败,是他最唾弃的。而山林自然则正是他性之所悦。下面几句写前后左右的景色,无不令他赏心悦目,真有摆脱樊笼后说不尽的欢喜。这种笔触情致写出回归自然、回归自我所得到的心灵的救赎之感,是前人未到之境。又如《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悠然闲适的心态,笔墨自然天成,语言冲淡和易,接近生活而微妙丰富。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真是诗家化境。“采菊”二字千古传诵,这是因为诗人将一种悠然举首无心发现庐山(南山)之美的欣然自得之悦乐,写到了极致,如作“望”字则为有心的安排,就无此兴会了。东坡说:“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处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此等评价最值得我们品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其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杰作。《记》相当序言,讲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写渔人如何贪爱美景,无意中来到了避秦人居住的乐土胜境,受到盛情的款待。以至于后来重寻故地,竟迷不得路的怅惘心情,令人有无限感慨。《诗》则以史家重笔来论事述景。前六句言为避秦暴政,与一些贤人来此隐居。语极简练、深刻。中间部分写桃花源中情景及生活方式:他们遵古法,肆农耕,翁孺欢欣,四时成岁。特别是“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两句表达出其无国家无税赋的社会结构。这不正是天下大同与社会正义的理想乐土吗?它从社会学上说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乌托邦不是有着异曲同工的思想深度吗?从生态学角度上他与华尔华兹的崇尚自然、天人和谐、恬静悠远的精神诉求,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上下两千多年,相隔几万里之遥,乃有此等契合,哲人的思维与诗家的灵感是何等神奇和不可思议。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个民族矛盾尖锐、玄学之风盛行、诗坛枯寂的时代。多亏有了他,才填补了东晋一百多年的空白,而且把诗歌推向一个清新高逸的新阶段。陶渊明是振魏晋之诗风、开田园之新派、立清逸之高节、张率真之吟帜的杰出诗人与思想家。无怪东坡说:“吾于诗人无所好,独好渊明诗。渊明诗不多,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沈谢李杜诗人莫能及也。”评价之高,于此可见。

陶渊明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