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有多少个城门?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任国征 时间:2014-12-15 【字体:

今年是北京建都861周年。天德五年即1153年,金朝海陵王迁都燕京,取五京名号之正中之意改为中都。但在阅读《金中都》一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开头所附“金中都城图”时,发现金中都的城门很不寻常。金中都与明清不同,在北城墙有四个城门,其余各有三个城门,共有13个城门。

即便从最直观的分析,这种布局和数字也与常识不符。比如经常使用的《新编北京生活地图册》一书(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页)中的“北京城垣沿革”的地图中金中都也是方方正正十二个城门。由于金中都在中国古都史和城市规划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金中都到底有多少个城门就很有必要作一认真考证。

众所周知,由于金中都在1215年几乎全部被焚毁,使很多问题扑朔迷离。金中都城门问题多年来就一直众说纷纭,历代学者莫衷一是,连史籍记载亦互相矛盾。

金中都是参照北宋都城汴梁建设的,查阅中国古都学会的经典书目《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37页)中侯仁之等著的“北京”一章里的“金中都与元大都城址示意图”也是13个城门。

金中都作为古建筑,查阅梁思成的重要助手楼庆西教授的古建筑名著《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9月版,第18页)“第二讲 北京”中说:“(金中都)四面城墙各开有三座城门,东西、南北各座城门遥相对应。”显然,推算出金中都有12个城门。

以上两种说法的差别在于前者比后者在北城墙东段多了一个城门:光泰门,而且在地图上光泰门不与任何城门对应。怎么会毫不对称地多出一个城门呢?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光泰门呢?

查阅《金史·地理志上》“中都路”条说:“城门十三,东曰施仁、曰宣曜、曰阳春,南曰景风、曰丰宜(又称宜照)、曰端礼,西曰丽泽、曰颢华、曰彰义,北曰会城、曰通玄、曰崇智、曰光泰。”

沿着这条“光泰门”的线索,继续查找《金史详校·志》里说:“光泰门,案:图经无此名,而曹益甫诗有‘光泰门边避暑宫’之句。”诗句是一个重要线索,看能否有发现。

元朝房祺所编《河汾诸老诗集》卷八收录金朝遗老曹之谦的《北宫》诗:“光泰门边避暑宫,翠华南去几年中。干戈浩荡人情变,池岛荒芜树影空。”在金史里,“北宫”是指金中都太宁宫,其址在今北海公园琼华岛。

在“北宫诗”里,又如元朝王恽《游琼华岛诗》之八:“光泰门东日月躔,五云仙杖记当年。不烦细读江南赋,老树遗台倍黯然。”可见,光泰门不但存在,而且与太宁宫最近,在中都城的东北角。

这样,光泰门是否存在以及位置已经考察清楚,金中都确实曾有十三个城门。但是还有个疑问:为什么在很多权威书籍里却没有此门呢?根据逻辑推理可以得出两种设想:一是此门是后建;一是此门建成后又封闭。

先看此门是否是后建?目前找到三方面论据:首先,由于金初著作《金图经》无此门,就成为后建的一个重要证据。其次,由于上两首诗中均把光泰门与太宁宫联在一起,很可能是皇帝为去城外太宁宫方便新开此门。太宁宫建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晚于建城。最后,完颜亮的儿子取名光英,应避讳“光”字,金初不可能有光泰门。

再看此门是否曾经封闭呢?金末,蒙古军屡次围困中都。《金史·张大节传》:“大安三年(1211年),朝廷欲塞诸城门以为兵备。”《金史·李英传》载:“大安三年(1211年),集三品以上官议兵事,英上疏曰:‘比来增筑城郭,修完楼橹,事势可知。’”所谓“比来增筑城郭”和“塞诸门以为兵备”,很可能是把专门去郊外太宁宫的光泰门堵塞以作为军事防御措施。

所以,金末元初《大金国志·燕京制度》“此四城十二门也。”《金史·纥石烈执中传》“十二关(城门)、建春、万宁宫且不保。”这里就没有光泰门,直接说十二个城门。

总之,金中都最初有十二个城门,后来为了去东北郊太宁宫新开光泰门,到了金末为了抵御蒙古又将此门关闭,使金中都再次成了十二个城门。这好像验证了冯友兰将历史区分为“客观的历史”和“主观的历史”的合理性,金中都城门是“客观的历史”,而我们对此的任何争论都是“主观的历史”。

金中都 城门 任国征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