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情结永不忘
——专访开国将军吴烈长子吴时锋

来源:萍矿集团公司 作者:王嘉妮 时间:2021-07-16 【字体:

从安源煤矿走出去的红色虎贲将军吴烈,戎马一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日前,吴烈后人齐聚萍乡,《安源工人报》记者专访了吴烈长子吴时锋,追忆开国将军吴烈在安源的工作经历和他光辉的革命足迹。

图片

记者:作为一名贫苦的农民子弟,吴烈将军当时是如何踏上革命征程的?

 吴时锋:我们吴家几代人都居住在安源的吴家湾。1924年,时年9岁的父亲便跟着爷爷来到安源煤矿谋生。由于身材瘦小,父亲被安排到安源煤矿电气锅炉处当小工,需要通过狭小的人工孔去设备内部清理水垢,有几次甚至累昏在里头,所幸被工友及时发现并获救。几十人住一个工棚,晚上还会被虱子咬,这段经历让父亲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

图片

在锅炉处几名老工人的影响下,父亲先后参加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安源保卫战和护厂斗争等革命活动,第一次受到战斗洗礼;在夜校学习文化、听李立三等前辈讲述革命道理,让父亲找到了革命信仰,革命精神开始在父亲心中生根发芽。

1930年5月,红六军到安源扩红征兵,看到队伍里有许多跟自己年龄相仿的战士,父亲立即邀了几名发小一起报了名,顺利成为红六军第一纵队第一支队战士。一周之后,父亲随部队离开了萍乡,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记者:吴烈将军一生忠诚心向党,先后参加了第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二万五千里长征、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为党、国家和军队的安全保卫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父亲的战斗经历和英勇事迹吗?

 吴时锋:在安源煤矿参加的革命运动,让父亲很快适应了部队生活。打宜春、战吉安……没有枪的父亲拿着梭镖便上了战场。在一次战斗中右腿腿面被手榴弹炸伤,父亲仅蹲下简单包扎了一下便继续往前冲。轻伤不下火线的父亲,参军不到半年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10月,担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总前委首长和指挥机关安全警卫工作的总前委特务队成立,父亲被推荐到特务队任排长。不久后,特务队队长调走,队长一职由年仅15岁的父亲接任。总前委秘书长古柏表示:“吴烈小伙子很机灵,又是安源出来的,很合适。”
  在随即而来的反围剿战中,指挥所多次陷入险境,父亲带领着总前委特务队表现出色,次次都有惊无险地完成了安全警卫任务。特别是在1931年5月的第二次反“围剿战中,特务队在护送毛泽东、朱德首长时突遇国民党先头部队,战况激烈,父亲与战友弹药几近耗尽。父亲与战友扔掉背包,上刺刀准备与敌人肉搏,誓死保卫首长们的安全:“要知道后面是谁,拼命的时候到了!”正在此时,其他红军部队按计划赶来,一举将敌人歼灭。

父亲在反围剿战中英勇的表现,给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55年的从军生涯中,绝大部分工作都与安全保卫有关,且从未出过一次事故。1955年,父亲因在保卫工作上的巨大贡献,被授予少将军衔。“父亲时常告诫我们,安全没有小问题,要出就出大问题。”正是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吴家的兄弟姐妹在工作中都做到了尽职尽责,对党绝对忠诚。

图片

记者:吴烈将军是从安源煤矿走出去的,他对家乡怀有怎样的感情?

吴时锋:父亲虽然在安源生活的时间不长,但这是父亲革命生涯成长的起点,也是最受影响之地,所以父亲的安源情结非常深,一直把萍乡、安源挂在心上,经常向我们提起以往在安源的生活、工作经历。父亲平常工作很忙,虽然在萍乡已没有直系亲属及祖宅,但仍多次与家人一起回到家乡,重访故土,还数次为学校、村庄筹资办学、修路。我们兄弟姐妹也深受父亲影响,此次几人一齐回到萍乡,便是想接续上故乡情结。看到萍乡由内而外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也非常高兴,萍乡的发展不仅造福了广大市民,更告慰了那些为革命事业奉献了青春乃至生命的先烈。今后有机会我们要让下一代也回来萍乡看看,亲身实地感受家乡变化,赓续精神血脉。

  近年来,我们也多次向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和“把一切献给党”党性教育基地等红色革命教育场馆捐赠了各类纪念章、荣誉证书、军服等文物,累计已达500余件,就是单纯地想为家乡文博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更多的年轻人探访革命故事、传承红色文化提供鲜活的历史资料,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教育后人。


摄影/王嘉妮

萍矿集团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