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夏天

来源:兖矿集团济东物业服务中心 作者:杜祥梅 时间:2014-06-10 【字体: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这是南宋诗人陆游《初夏绝句》中的诗句。万紫千红的春天过后,在布谷声声中,枝繁叶茂的夏天就到了。烈日炎炎,酷暑难当,静下心来,翻阅前人留下的一些纳凉避暑诗句,撷取几片夏日清凉的浪花,不觉心头生津,满室生凉。
  初夏时分,天气还不是太热,不少诗人喜欢在初夏大发诗意。北宋诗人秦观诗意地吟唱道: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看来,春末夏初的季节是令不少人喜欢的。随着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窗前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的诗句,面对青翠欲滴的大自然,诗人们一边赞叹着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池荷初贴水,林花已扫园的美景,一边饱受酷暑的折磨。诗圣杜甫在《夏夜叹》中如此描绘夏天的热: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飘吹我裳。吴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明白如话的诗句道出了昼长夜短、苦暑难熬的情景,尤其是一个毒字把夏天的炎热描绘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由于夏天炎热,纳凉成了所有人的追求。现代人以空调、风扇等方式来纳凉,而没有这些新鲜玩意的古人们的消暑纳凉则充满了诗情画意。唐代诗人孟浩然诗曰: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所描绘的夏夜纳凉情景,能让人感受到荷塘送来的凉风,听见露水滴落的声响。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纳凉更是生动有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明月的移动惊动了枝头的喜鹊,半夜的清风传来蝉的歌唱。闻着稻花的香味,憧憬着丰收的盛况,池塘里的青蛙齐声高唱,为夏夜增添了动人的活气。夏季的山林,树茂林密,风清气爽,自然也是古人纳凉的好去处。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绿叶茂盛,人迹稀少,蔷薇飘香,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说到禅意的纳凉就一定要提到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消暑》诗了: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明确地告知我们消暑的妙招,那就是舍去欲望,摆正心态,气和心平,心静自然凉。基于此,白居易还有诗言: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因此,要想在闷热难当的夏日,让自己不心急气躁,关键是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
  夏天虽酷热难耐,但也是花果成熟的季节,所以也不乏安享果实成熟的乐趣和快意。南宋诗人杨万里午睡起床后想看书,刚翻开书却又没了兴趣,无所事事中掬起泉水浇芭蕉,滴滴答答的水声却惊动了一旁的儿童:松阴一架半工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另外一次杨万里午睡醒来后的闲适和慵懒简直可以让那些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人羡慕、嫉妒、恨: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避暑纳凉寻诗意,当是不愁衣食之人的雅兴,为生计奔波的普通老百姓,怕是难得。清代的盐民诗人吴嘉纪在一首《绝句》中写道: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热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此诗描写了以煮盐为生的灶户们,只是从煎盐的烈火旁走到门前炎热里偷闲一刻,便是乘凉了。伴随着花果的成熟,庄稼也到了成熟的时候。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北方,此时进入繁忙的收割期。大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里把夏收的繁忙劳苦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感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不能不为诗人对农家的同情与怜惜所感动。尤其是诗人在最后的自我批评更是让人敬佩: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作为享受吏禄三百石的封建官吏,能够说自己并没有什么功德,却享受着很高的待遇,心里深深感到惭愧,并告诫自己永远不能忘记农家的辛苦劳动。白居易这种心绪和情感,确实难能可贵。在古代的消夏诗中,古人虽享受不到现代化带来的凉爽,却有着我们在空调房里所无法领略的自然意趣。
  一杯清茶,一卷诗书,在这样的夏天,我于古诗中徜徉不已。古诗词里的夏天景深,意美,心静,气朗,清爽之意徐徐而来,扑面清新,我的夏天也因此而多了一份诗意。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