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报:川煤杯2024年“煤炭纪实”报告文学征文大赛获奖作者创作谈

来源:《中国煤炭报》 作者: 时间:2024-12-16 【字体:

110967b5d1d043ec83ea6e31a052ec8c.png

李媛媛:一篇用了心、下了苦功的文章不会辜负作者

【作者简介】李媛媛,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设备维修中心职工,中国煤矿作协会员,作品曾在《中国煤炭报》《中国冶金报》等报刊发表,多次在省级征文大赛中获奖。作品《舞动的工业芭蕾》获评本次大赛“最佳作品”。

学过英语、日语,当过教师、翻译,当了13年车工、钳工……在钻头旋转中,我本一直游离于文字之外。

2021年3月,我在中国云天文学社澳洲文学社发表了第一首诗,才意识到原来我还可以写诗。几个月后,我所在的国能神东煤炭集团组织报告文学大赛,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报告文学这个词。“报告文学是什么?”“怎么写?”“该写谁?”难为“无米之炊”的我迷迷糊糊地思考着。无知让浮躁屡次敲打我,而真正鞭策我的是诗歌。

写《舞动的工业芭蕾》时,有人劝我放弃,因为有太多记者、作家写过主人公顾秀花,我作为一个文学新人,恐怕很难取得突破。但我坚信,一篇用了心、下了苦功夫的文章不会辜负作者。于是我执着地从心出发,走向现实中的顾秀花,她也把“无人问津”的琐碎细节告诉了我,把她的喜怒哀乐分享给了我。

我感谢那些撞击过我的灵感,它们赐予我看见和觉知。我目睹过顾秀花的焊接工作画面,那一簇簇、一束束红黄橘蓝的火花,如烟花般绽放、如瀑布般倾泻。她那“平、立、仰、横”的焊接技法像极了芭蕾舞的“开、立、绷、直”,展现出它的“轻、准、稳、美”。又因煤炭行业属于工业领域,于是我给这部作品定下题目:《舞动的工业芭蕾》。

回顾我的文学创作之路,是诗歌带我走进文学的殿堂,是报告文学承接了我的诗意。如今,我还未真正领悟报告文学的真谛,还在磨炼,在探寻,在用力去承担一部作品赋予我的使命。身为一名矿嫂,我深知煤矿职工在能源之路跋涉的艰辛与磨砺;而作为一名矿山作家,深入生活、扎根群众,从现实生活中采撷素材,为煤炭行业书写更接地气、更富内涵、更具时代气息的作品,是我最质朴的愿望。

李星桦:盛世颂歌,当致敬英雄

【作者简介】李星桦,川煤集团融媒体中心《川煤文化》执行主编,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煤矿作协会员,曾获“中国煤矿文化艺术事业突出贡献奖”“中国煤矿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作品《“宝鼎英雄”亓伟》获评本次大赛“最佳作品”。

我是典型的“煤二代”,我的父亲当年是成昆铁路的铁道兵,转业后来到攀枝花宝鼎矿区,成为一名采煤工。可以说,是煤矿哺育了我,培养了我,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一直感动和激励着我。努力讲好煤炭行业和煤矿职工的故事、传播煤矿文化是我的职责和使命。我的作品《“宝鼎英雄”亓伟》,讲述了一位煤矿建设史上的杰出代表——四川省攀枝花市原宝鼎矿区第一任党委书记亓伟的故事。曾经的煤矿建设者们,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奋斗精神、气吞山河的魄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为祖国建设立下不朽功勋。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形象逐渐淡化成了一个个高大却模糊的身影。因此,寻根铸魂,书写英雄故事,传承、弘扬煤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既是煤炭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多年来宝鼎矿区职工群众内心深处的愿望。

盛世颂歌,当致敬英雄。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丰碑,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于我而言,半年的采访写作过程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实现了我的信仰再塑。铭记历史、缅怀英雄,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煤矿工人“三特”精神,激励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新时代砥砺前行,让英雄的火种代代相传,正是我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

从《星海》到《攀煤文艺》《川煤文艺》,再到《川煤文化》,一路走来,作为杂志主编,我将满腔激情倾注于我深爱的文学工作。我愿与煤矿的文化宣传工作者们继续讲好煤矿动人故事、传播煤矿好声音、树立煤矿正面形象。

穆海宏:写出更符合时代特征的作品

【作者简介】穆海宏,陕煤黄陵矿业双龙煤业党群工作部宣传干事、黄陵矿业公司职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市作协会员,先后在《中国煤炭报》《延安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等30余万字。作品《腊溪河的乐章》获评本次大赛“最佳作品”。

虽然已过去了四年,但我创作《腊溪河的乐章》的过程依然历历在目。

我所在的黄陵矿业是陕煤集团旗下的骨干企业,公司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千方百计帮助当时尚未脱离贫困的群众,带领他们走上富裕道路。在公司的安排下,我来到一座位于秦岭腹地的小山村——黄陵矿业帮扶的笔架村,这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

我在村里的扶贫工作站认识了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李永安,他虽然话不多,但勤奋能干。几次接触后,我约他促膝长谈,才得知他的经历:作为一名年轻人,他从大山走出去后,又选择了倾其全力回馈家乡,这里有他对故乡的眷恋、对爱情的执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后来,我根据李永安提供的信息,找到从这个村走出去的一名年轻人李泽召,他是响应黄陵矿业就业扶贫号召到矿上工作的。经过深入采访,我了解了他的故事。于是,我将他们两个人的故事进行梳理,用了一个晚上,完成了这部作品。

通过这次创作,我认为,要想写出一部好的报告文学作品,首先应想办法突破传统写作体裁的限制,探索创新写作方式,大胆将小说、散文等体裁的写作技巧融入报告文学的写作中,这样更能写出故事性强、可读性高、更符合时代特征的好作品。

其次,应该注重“人”这个关键因素。不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人和他(她)身上发生的故事是写作的第一要素。所以,作者为自己要写的作品搭好架构后,就要深入挖掘典型人物,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他们的精神品质。只有把每个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捋顺、写明白,作品才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最后,我认为真实是报告文学作品的灵魂。真实是报告文学区别于其他虚构文体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报告文学的魅力和命脉所在,报告文学正是凭借真实的力量感染、征服作者的。只有真实的故事才能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

刘志彪:走进煤矿职工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刘志彪,山西焦煤西山煤电新闻中心二级专员,作品多次在《中国煤炭报》等报刊发表,曾两次获得国企好新闻奖,三次获得中国煤炭新闻奖一等奖。与霍鹏博、杨建刚合著作品《找你说说心里话——一个煤企的心理咨询报告》获评本次大赛“最佳作品”。

在创作《找你说说心里话——一个煤企的心理咨询报告》时,我把目光聚焦在“企业为职工开设心理咨询服务”上。

我在井下工作的5年里,矿工的不易历历在目。煤矿工人常年在地下与水、火、煤尘、瓦斯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尽管如今很多方面已得到改善,但其工作仍离不开“苦累脏险”四个字。他们面临高于平均水平的工作伤害和职业病风险。然而,与身体的伤害相比,心理上的创伤往往更容易被忽视。煤矿工人一旦出现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家庭和睦,还会成为安全生产的隐患。

我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是揭示煤矿职工这一特殊群体在心理层面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及企业如何通过心理咨询服务来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为了完成这部报告文学,我前往西铭矿、东曲矿、西曲矿等煤矿,采访了近20人,包括企业专职与外聘的心理咨询师、女工部长、“心灵驿站”负责人、爱心志愿者,还有企业的班组长、队长、普通职工……我和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力求还原每一个细节。在采访过程中,我了解到煤矿职工心理咨询服务组织者与参与者的不易:心理咨询志愿者为了给矿工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自掏腰包上万元参加培训;队长们责任重、压力大,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对妻儿老小有强烈的亏欠感等。通过实地考察和多次采访,我被煤矿职工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们的辛苦与坚韧,以及企业在心理咨询服务方面的努力和创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写作中,我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和故事的生动叙述,希望通过李金、史海奎等人物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煤矿工人的内心世界和企业的温暖关怀。在我看来,这些故事不仅是个体的经历,更是煤矿工人群体的缩影。

事实上,于我而言,这部报告文学的创作是一次深刻的人文关怀之旅。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让社会更加关注煤矿职工这一群体,理解他们的不易,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并带动更多的煤炭企业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这不仅是对煤矿职工的尊重和关怀,更是为推动我国煤炭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动力。

于春晓:以文学之光照亮火热的矿山

【作者简介】于春晓,河南能源永煤集团陈四楼煤矿职工,中国煤矿作协会员,撰写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1400余篇,在《中国煤炭报》《河南能源报》《当代矿工》等报刊发表。作品《矿工田大壮》获评本次大赛“最佳作品”。

关于煤矿文学创作,我有一些心得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首先,应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开始写起。作者在反映生活的同时都会或鲜明或隐蔽地体现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并以此给读者精神启迪和审美享受。我写《矿工田大壮》,正因为我也是煤矿工人的一员,在煤矿安全生产一线工作二十余载,煤矿的一切早已融入我的精神血脉。我熟悉煤矿作业流程及矿工弟兄们的工作与生活,懂得煤矿工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向往。这一切激发了我的写作动力,也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我的作品《矿工田大壮》记述了田大壮在煤矿的工作、生活经历及精神世界,突出了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品质,旨在为矿山树碑、为矿工立传、给广大矿工提供正能量。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讴歌煤炭行业的改革发展和煤矿职工平凡的奋斗历程,以文学之光照亮火热的矿山。

其次,凭借热爱与坚持创作煤矿文学作品、讲好煤矿故事。实话实说,在当今社会,坚持文学创作很不容易,搞文学创作其实是“自我加压,自添麻烦”的事情,如果不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谁还这么不懈地追求呢?正是因为热爱,作为一名普通矿工,尽管日常井下工作十分辛苦,但我心中的创作热情始终不减,经常利用空闲时间思考、写作,多年来始终坚定创作信念。

每每看到在地层深处辛苦忙碌、满身满脸煤灰的矿工兄弟,我的心底便泛起波澜。因此,我将自己扎根在矿山,深入现场,拥抱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以各种文学形式,描绘矿山的真实生活,展现矿工的生活工作图景。

最后,文学创作永远在路上。矿山这片热土将为我的文学梦提供源源不绝的创作能量。回首这些年,对矿山的热爱让我逐渐走上写作之路。虽然在文学天地里,我还只是“稚童”,但我愿一直坚持写作,把自己对煤矿的认知和情感融入文学创作,用质朴的笔墨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质量的作品。

张雨璐:用手中的笔描绘新时代美好矿山

【作者简介】张雨璐,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文体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煤海文艺》副主编,山西省作协会员,作品曾在《中国煤炭报》《阳光》《煤海文艺》《晋能控股报》等报刊发表。作品《“一座山”的觉醒》获评本次大赛“最佳作品”。

与文字结缘、与文学结缘、与中国煤矿文联结缘,还是在我刚入职不久。当时,作为一名普通文艺青年,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初出茅庐的我开启了与文字的惺惺相惜之路。

我是土生土长的矿山人,我家从祖父辈开始扎根矿山,几代人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煤矿。我已与矿山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我对矿山的深厚感情早已根植于骨血。在我的记忆中,矿山带给我美好的童年,矿山人坚韧、执着、甘愿“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奉献精神更赋予我不断进取的源源动力,让我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坚守自己的信念。

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走过熟悉的街道,走过父亲工作过的地方,我突然间热泪盈眶——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父辈们一生奉献的地方,我要延续他们没有完成的使命。如今,煤炭行业正处于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我愿意在此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一座山”的觉醒》应运而生。文中的这座山是云冈石窟脚下生我养我的南山矿井所在地,它隶属于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晋华宫矿,现已转型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老矿成功转型的典范。这一转型既是一次格局重塑,又是一场跨越之旅。

创作《“一座山”的觉醒》,回馈脚下这片土地的养育之恩。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山”厚重的发展历程,回顾那段风雨兼程的沧桑岁月。

如今,我仍然奋战在矿山文化工作的一角,我热爱我的工作。我不仅看到了老一辈矿山建设者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还看到了新一代矿工英雄们争创一流、勇于奉献的优良品质。我要用手中的笔,细致记录矿工们的艰辛,歌颂这些地层深处的英雄们,描绘新时代美好矿山。

萧习华:是报告者,也是在场者

【作者简介】萧习华,本名萧绪华,四川芙蓉集团原副总经理,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曾在《星星》《北京文学》等报刊发表,出版《水流云在》《献诗或颂词》等8部作品,曾获第四届、第五届、第八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作品《地心营救》获评本次大赛“最佳作品”。

《地心营救》中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四川芙蓉集团杉木树煤矿,这是一个“三线建设”时期建设投产的老矿。2019年12月14日,该矿发生较大水害事故。各方力量积极展开救援,战胜各种困难,奋战五天四夜,成功救出十三名被困矿工,创造了中国矿井救援史上的奇迹。

当时,我作为芙蓉集团副总经理,“工作使命”完成后,作家的“写作使命”驱使着我拿起手中的笔进行创作。我连续多天组织抢险救灾人员召开座谈会,不放过营救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形成了厚厚的笔记和数十小时录音资料,并认真研究矿井分布图、抢险路线图,力求吃透情况,拿准事实。我还深入矿井抢险救援现场,力求让自己的文字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写作中,我曾数度落泪,不能自持,唯有待心绪平静后再提笔,其间几易其稿。几经推敲后,我才确定采用“日记体”来完成这篇报告文学作品。

该作品的初稿有七八万字,后经删改、润色,形成2.8万字的定稿。这部报告文学是我带着对矿工、矿山的深厚感情所写成的。我用详尽的表述细致刻画险象环生的抢险救援过程,凸显被困矿工在险恶环境中的科学自救与坚守。

在我看来,有煤矿工作经历的作家更能写出好的煤矿题材报告文学作品。在报告文学领域,作家的身份既是报告者,也是在场者。应用小人物折射大世界,用小细节蕴藏大内涵,在有限的文字空间里营造出立体、丰盈、博大的时代气象。

此外,报告文学有报告和文学两种功能。报告是前提,是对已经发生过的新闻、历史事件进行新闻性、传奇性、轰动性地再现或“复活”。然而它又必须是文学性的叙事。

报告文学以文学的、非虚构叙事的方式记录事件、表现主题,这要求作者深入采访、调查,了解事实真相,并具备相关知识储备。


本文内容由《中国煤炭报》(实习)记者袁理整理,刊发于《中国煤炭报》(2024年12月14日 8版)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