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留下宝贵记忆

来源:中国煤矿文化网 作者:孙宝福 时间:2011-10-30 【字体:

《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作品研讨会召开

  震撼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何宗光来说是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这位抗美援朝的老兵,拖着多病之身,从2003年开始,历时5年,写成28万字的纪实文学《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10月28日,国家安监总局老干部局、中国煤矿文联、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在北京召开何宗光作品研讨会。
  何宗光是原煤炭部离休干部,他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进入朝鲜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加大小战斗40余次,负伤3次,立功4次。在他一次负伤后,回国治疗期间,一名上海的护士爱上了他。他毅然撕毁伤残证,告别爱人和父母,重返朝鲜战场。
  《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写的就是何宗光在朝鲜战场上的亲身经历。正如老作家成善一所说,这本书宣扬的是一种精神。他说,建设文化强国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内容,而文化的核心就是精神。
  我第二次负伤后,一个医务人员在战场上跪坐在地上为我包扎伤口。头顶上子弹嗖嗖地射过来,我对医务人员说,你趴着包扎伤口吧,这样太危险了。他(她)说,我流血太多,趴着不好止血。结果,一发子弹打在他(她)的胸口上,牺牲在我身边战场上的一幕幕不停地在何宗光的脑海里闪现。何宗光把这一幕幕他怎么也不能忘记的记忆写进书里。
  中国煤炭报社原总编辑李士翘说:关于朝鲜战争的作品,写将帅运筹帷幄的多,写普通战士的少;通过采访写出文学作品的多,写自己亲历的少。《那年,那月,鸭绿江边的记忆》是何宗光的亲临亲历、原著原创,是战士写的书,也是写战士的书,叙事真实、情感真实、描写朴实,细微处给人以感动。
  那个牺牲前一刻还在叮嘱何宗光一定要打到汉城(今首尔)去的战友,战士们只凭祖国知道我的话语,等等,不仅让何宗光忘不掉,也让读者难以忘记,让人们对朝鲜战争的了解更加深入。
  长征出版社的一名编辑认为,《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是大历史的一个补充,虽然微小,但是有血有肉,生动形象,为教育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个人需要记忆,民族也需要记忆,文艺作品的作用就是为民族保留记忆。何宗光的作品个性化的、形象的记忆,更容易为人接受、让人感动,为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记忆。同时,《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有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刘庆邦说。
  中国煤矿文联原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梁东说,何宗光采用白描的手法来写,娓娓道来,生动形象,现场感很强。现在有许多作品让人看不懂,何宗光的写作手法值得学习。
  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庞崇娅,煤矿作家成善一,《阳光》杂志社社长、主编徐迅,中国煤矿文化网站长、主编刘俊等3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