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奇葩全煤飘香

来源:龙煤七台河分公司 作者:邢秀芬 时间:2011-12-01 【字体:

访长篇小说《黄钟不弃》作者、龙煤七台河分公司法律事务部副部长卢国成


长篇小说《黄钟不弃》作者、龙煤七台河分公司法律事务部副部长卢国成

  七煤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文艺人才不断涌现,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企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在国有煤矿工作了20多年的龙煤七台河分公司法律事务部副部长卢国成呕心沥血、笔耕不辍。近日,他的的长篇力作、第六届全煤系统文学乌金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参评小说《黄钟不弃》被改编成评书,即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播出。该作品成为全煤第一个走进国家级电台的文学作品,开创了煤矿人写煤矿、煤矿人播煤矿的先河。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部39万字的长篇小说《黄钟不弃》作者、龙煤七台河分公司法律事务部副部长卢国成。

  小说《黄钟不弃》创作之源。
  记者:创作的动力是什么?为何定名《黄钟不弃》?
  卢国成:当前,我们国家煤矿事故频发,是国家的灾祸,是人民的灾祸,更是矿工的灾祸。事故频发是天灾还是人祸?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根据作者在煤矿二十多年的经历和思考,联系全国各地矿难的现实,得出结论:矿难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每一起矿难的背后,大多是与腐败相联系的。但是,这种灾祸是暂时的,随着改革的深入,肯定会得以解决。楚辞云: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故定名为《黄钟不弃》,即黄钟不会毁弃,正义必将永存。意在揭示本质,弘扬正气,把握方向,坚持改革,让煤矿安全在深化改革中实现,让国有资产在改革中保值增值。


作者卢国成(右)与中央广播电台的录音师石良红合影

 

  呕心沥血终成《黄钟不弃》
  记者:《黄钟不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历时多久创作完成?
  卢国成:这部长篇小说的背景,聚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进程中的这样一个节点上:那就是国有煤矿经历了近二十多年的改革,与成果伴生的艰难,与效益相连的事故,与国运相依的矿工,与改革深入的思考,与弊端相克的正义,与观念转变相佐的冒险,与高层关切相违的漠视,如此等等,都应该有个交待,都应该有个答复,至少应该有个方向。于是,就有了这部大胆探索与揭示国有煤矿管理的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黄钟不弃》于2006年动笔写作,2006年8月份成稿,2008年12月份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两年的时间共修改6稿,这期间,曾被原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安排原安监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黄毅(现任安监总局副局长)审看这部小说初稿,黄毅称赞小说很好,表现内容与我们的想法是合拍的。2007年,长篇小说《黄钟不弃》被审定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2009年3月份,由七台河市委宣传部、七台河市纪委主办,市政协、矿区工会、龙煤七台河分子公司党委宣传部协办,七台河市文联承办,6家单位联合召开卢国成长篇小说《黄钟不弃》出版发行座谈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在会上做了题为《人品、作品和城市品味》的讲话,对《黄钟不弃》给予高度评价,赞其进一步推动了七台河市文化事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会上,市纪委、龙煤七台河分子公司党委宣传部领导给予充分肯定;12名七台河市著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发言,收到评论文章32篇。


评书演员李萍(右)与中央广播电台的录音师石良红合影

 

  评书《黄钟不弃》走上央广
  记者:长篇小说《黄钟不弃》如何被改编成评书,走上央广?
  卢国成:2011年,我到北京领奖,即参加第六届全煤系统文学文学乌金奖和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期间,中国煤矿文联、曲艺家协会秘书长宋德权先生力促将长篇小说《黄钟不弃》改编成评书,并联系演员与之合作。煤矿文联副主席庞崇娅和组联部部长张强积极沟通联系此事,邀请著名评书表演大师刘兰芳的学生、山西晋城煤矿文工团演员李萍演播、录制评书《黄钟不弃》。
  11月19日,在中国煤矿文联、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和龙煤七台河分子公司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录制,评书《黄钟不弃》录制完成,该评书共有65回,每回30分钟,即将于近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播出,开创了全煤第一次走进国家级电台的文学作品,开创了煤矿人写煤矿、煤矿人播煤矿的先河,充分体现了全煤、七煤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气象。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