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拾珍 迎接美术馆时代的到来
迎接美术馆时代的到来
诸迪
中国的美术馆事业起步比较晚。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美术馆事业的投入,对美术馆的专业化建设及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视也日益加强。这种重视不仅来自于各级政府,也有社会力量和艺术家的推动。可以说,中国的美术馆事业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正在迎来一个美术馆时代。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美术馆建设进入持续增长的阶段。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中国美术馆2003年顺利完成了馆舍改造。目前,新的国家美术馆建设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建成后的馆舍面积将达到13万平方米。地方政府也积极投入美术馆建设,仅在本世纪的前十年,就先后新建成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湖北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新馆等10余家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美术馆,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的上海美术馆新馆改造工程已接近完成、山东美术馆等一批省市级新馆已经开工建设或已列入建设规划。到目前为止,全国国有美术馆数量达200余家,美术馆的硬件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规模相对小一些,在艺术家捐赠基础上建立的美术名家艺术馆(纪念馆)和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建立的民营美术馆也蓬勃兴起,与国有美术馆相互补充,丰富和完善了美术馆发展格局。
当然,美术馆数量总体上还不足,分布也很不均衡,还有近1/3的省份没有省级美术馆,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一些已经建成的美术馆业务经费还没有得到保障,这些都制约了美术馆专业职能的实现和公共文化服务作用的发挥,需要进一步推动各级各类美术馆的建设,特别是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的美术馆,完善美术馆的总体布局,促进美术资源和美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在推动硬件建设的同时,为了加强美术馆的专业化建设,特别是加快由美术展览馆向美术博物馆的转型,文化部2010年首次开展了国家重点美术馆评估工作,评选出中国美术馆等9家国家重点美术馆,起到了以评促建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2010年,文化部在国家美术发展工程中列入并实施了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围绕美术馆的主要职能给予奖励性扶持。2011年,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国家开始实施美术馆的免费开放,成为2011年社会文化的热点。以免费开放为标志,我国美术馆的专业化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文化系统所属美术馆共举办了各种展览3198个,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展览占了展览总数的50%;各馆共举办公益性讲座605次,开展公共教育活动1144次,出版物达642种,这是十分可喜的进步。
藏品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也是制约我国美术馆从美术展览馆向美术博物馆转型的关键因素,各馆普遍重视了收藏以及对馆藏的保护、研究与利用。中国美术馆2011年全年入藏艺术品共计581件,其中获得捐赠448件。浙江美术馆一年来新增藏品1153件。各馆都越发注重加强学术研究,举办了一系列藏品陈列展,发挥了藏品的效益。
近十年来,各馆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有成效,作为美术馆的行业组织,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美术馆始终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加强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项目,增强了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也加强了国际间的馆际合作,使中国的美术馆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作者为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
免了一张票,推开几扇门
宋新潮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博物馆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全国博物馆的数量快速增长,从改革开放前的350座,增长到现在的3415座;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一批知名博物馆在基础设施、研究展示、管理运行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快速进步;博物馆藏品不断充实,2011年仅文物系统所属博物馆的藏品总量已达1902万件(套);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全国博物馆每年赴境外的文物展览达80余项,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有计划地引进国外文物展览,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向国人推介世界文明。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从2004年起,各地博物馆不断加大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力度。2008年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全国1804个公共博物馆分三批实现了向社会免费开放,加上自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的总数已经超过2400个。一些民办博物馆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主动实施了免费开放。中央用于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财政补助总额,4年累计投入高达82亿元,成为文化领域中最大的一项公共文化支出。
免费开放的直接成果,是博物馆观众人数大幅增加。据统计,免费开放四年来,全国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4亿人次,每馆比免费开放前平均增长了50%70%。各地的省级博物馆观众人数更是普遍增加了3到4倍。随着观众人数的增加,观众群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和本地低收入阶层增长明显。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其免费开放后50%的观众是武汉及其周边的当地居民。由此可见,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拉近了博物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免费开放对博物馆事业更是一个巨大的促进。博物馆渐渐由以藏品为工作核心转变为以服务观众为核心,更加强调社会服务和社会教育。2007年至2011年,仅文物系统所属博物馆年举办陈列展览数从7689个增长到17297个。伴随着社会关注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博物馆,更有不少热心者直接加入到了博物馆之友、志愿者组织行列中,弥补了博物馆服务人员的不足,也增强了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
为了适应免费开放对博物馆的新要求,中国博物馆协会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自2008年积极推动建立博物馆质量评价体系。启动了对全国博物馆的评估工作,评定了83座一级博物馆,178座二级博物馆和290座三级博物馆。同时,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实施了中央和地方共建博物馆计划,确定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8个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由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牵头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助力这些博物馆基础条件和业务水平的全面提升。201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二十二届大会在上海召开,正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博物馆发展认可和肯定的最好证明。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加强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列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时代为中国博物馆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博物馆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中国博物馆发展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作者为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文化自信与国家典藏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民国时期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新中国的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国社会发展、变革、进步、复兴的历史进程。
1912年,辛亥革命的第二年,民国政府援引西方的博物馆制度,将博物学带进了公共文化领域。然而,经历了20世纪前期的抗战等动荡岁月,实际上,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只是一个起步,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了新建的博物馆单体建筑。博物馆对于国家文化的重要性这一基本的认识,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逐渐建立起来的文化自觉,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博物馆的文化自信,则以2003年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为标志。由此来看,中国博物馆的历史和发展历程非常有限,近十年来的发展速度却突飞猛进。
从国子监到故宫的午门和端门之间,再到天安门广场,博物馆的馆址更易,显现出文化的时代走向。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是国家文化的窗口,是对公众进行教育的阵地,而且它处在国家政治中心所在的特殊位置之上,显现出特殊的文化尊崇。
20世纪后期,全世界博物馆都面临调整、转型和大发展的时期,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之内都有一些重要场馆的建设。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进行了改扩建工程,于2011年3月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开放,以近20万平方米的建筑成为世界第一大馆。面对如此规模的国家文化殿堂,史无前例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因为位处天安门地区,其展览、收藏、公共教育、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专业功能,以及安保、服务等各个方面的职能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场馆面积增大,功能扩展,尤其是免费开放之后,观众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接待工作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毋庸讳言,普通观众的素养反映了整体国民的素质,博物馆的整体水平也反映了国家文化的大致状况。
当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内的观众,和馆外天安门地区的游客形成一个内外呼应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博物馆这一公共文化设施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种文化的力量也彰显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宏大的场馆,才有可能去吸引中国乃至世界的观众;因为有了世界一流的硬件条件,才有可能吸引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走进中国,中国的公众才得以不出国门而大开眼界。
近十年的发展,让国人看到了博物馆在一个国家文化发展中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性,看到了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推广国家文化方面所特有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基于国家的强盛,中国的博物馆在世界上才有了与国家话语权相应的文化话语权,因此,在专业方面也传达出了与国际博物馆界在交流合作方面的自信。与世界上很多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博物馆相比,中国国家博物馆还年轻。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有120万件藏品,这是立馆的基础,只是与世界上一些大馆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缺少国外的藏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加大了国际合作的步伐。政府也加大了对于博物馆的投入,加大了对于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使博物馆运行国际间的交流展等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了基本的保证。
博物馆在英国被视为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参观博物馆历来是英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今在中国,博物馆也开始了从孩子抓起的推广工作。当孩子们把博物馆作为终身的课堂,当人们向孙辈叙述这些文化的过往、文化的传承时,博物馆便显现出了独特魅力之所在。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