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论坛探讨数字时代都市生活中的山水意境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作者:陈灿 时间:2019-06-18 【字体:

人民网北京6月17日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画中不仅有自然风光,还体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从“悠然见南山”到“小桥流水人家”,山水意象蕴含的是人们对精神与心灵栖息地的向往与追寻。如今,我们该如何在数字时代更好地领悟山水意境?6月16日下午,主题为“山水之间:重返自然之道”的腾云文化论坛在北京举办,邀请了包括艺术史学者徐小虎在内的6位文化大家,从艺术史、美学、音乐、建筑、新媒体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传统文化中山水意境如何在当代生活呈现,以及在数字时代建构新的自然哲学的可能性。

论坛现场

宋代山水画独树一帜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又简称为“山水”。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自隋唐开始独立,到了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宋朝,文人雅客对于山水的热爱更加突出。宋代山水画独树一帜的绘画技巧以及构图方法,尤其体现着古人对山水意境情趣的追求。以山水画作为媒介,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古人对自然的热爱。

知名艺术史学家徐小虎

徐小虎在“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展示了山水画里中国人的精神线索。徐小虎认为,夏商时期,青铜器纹饰没有山水或植物,没有大自然,装饰的目的只是展示自我的庄严与威武。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自然的山水逐渐在人心里产生了一种形而上的享受与精神性的延伸。五代北宋时期,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北宋山水画对层次的区分与强调,对山石、土壤肌理的细致勾勒无不表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归属。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史学者邵彦认为,宋朝是山水画史上大师辈出的时代。邵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具有强烈真实感的宋代绘画,从表现都市文化的建筑与人物活动,到追求山川气象或湖山小景的山水和草木,在这些画作所呈现的细节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宋人对客观世界的逼真把握,其在某种程度上已接近西方写实绘画的传统。宋代山水画中浓墨与留白的对比,远近的层次区分,粗犷与细致勾勒的不同使用,在差别中融合为山水与人相亲的独特意境。

建筑与数字艺术中的山水自然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法通过讲述古人由“立中”而展开的“中”的观念,阐释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宇宙观以及山水美感。张法认为:“‘宇宙’二字皆有‘宀’,都与房屋有关”,“房屋成为宇宙,内蕴着房屋与天地的内在关联,房屋一小宇宙,宇宙一大房屋,这样的宇宙观不但决定了房屋的性质,也决定了与房屋相连的山水的性质。”这种在“中”的观念演进中所形成的整体观,构成了中国文化中“人之房屋——地之山水——天之宇宙”相互关联的独特山水美感。

对建筑中的山水美感的追求在当代生活中也并未断绝。红砖美术馆建筑者、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董豫赣通过对红砖美术馆、耳里庭、小岞美术馆三件建成作品的山水实践的展示,探讨了庭园建筑学的可能。在红砖美术馆庭园相地中,通过挖池堆山,以展现山之高曲、水之低深。耳里庭相地中,以林木疏密协调人与自然的生息。董豫赣在反思当代建筑与景观专业日渐分离的现状后,认为应以将山水景物作为核心的中国园林,来弥合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之间的裂痕。

帮助台北故宫博物院做数字化展示的新媒体艺术家林俊廷擅长以多维度呈现笔墨山水的气韵和意境。林俊廷认为,利用新媒体艺术实现中国山水画中高度写意的情境体验,可以融合文化记忆与当下经验,创造出更丰富的赏游层次,探寻更开放的感知体验。

自然音乐艺术家陈志鹏将有着亘古节奏的自然音与传递气韵节律的自然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生命的声音——自然音乐。他认为,人类音乐来源于自然的人声,它是与生俱来的。个体声音的本来属性是人类从古至今传承内在延续的根本音,也是人通过内在回归探索修习慢慢发出的声音。

与会观众纷纷表示,通过论坛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都市中体会了诗意的栖居。

山水画 数字时代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