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情回顾激情四射的“八十年代”
7月7日上午,在上海作协召开了《八十年代激情文坛——我在<文汇月刊>十年>》研讨会。座谈会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文学》杂志社、上海纪实电子刊联合主办,上海作家书店承办。
参加研讨会的有: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王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国辉、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杨扬,上海作协原党组书记汪澜,上海纪实电子刊主编朱大建,作家、评论家和资深媒体人陈冠柏、郦国义、毛时安、郑重、陆幸生、余之、朱蕊、孔明珠、简平、王震坤、李默耘、楼乘震、姜海涛等。
刘国辉:作家的激情是文学永恒的前提
很多作家谈到八十年代,会归因于整个社会整个文学界的激情造就了很多作品。我想,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一个作家的激情,一个作家的童心。作家对生活的热爱,是保证文学永恒的前提之一。社会波澜壮阔也好,默默无声也好,润物无声也好。如果作家都能有自己的激情,对待生活,对待社会,那文学就永远在前进,永远在发展。
编辑是一个专业,也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是这些年开放的时代逐渐淡化了编辑的专业性,从《八十年代激情文坛-我在〈文汇月刊〉十年》这本书,我们还要再次强调编辑的专业性,编辑的光芒。好的编辑是客观的,好的编辑是能提升作品质量的,正像钱钟书先生对周振甫先生的评价“小扣辄发大鸣”,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优秀的编辑。
王伟: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教科书般的路径指向意义
首先还是要感谢罗达成先生以古稀之年,病弱之躯,呕心沥血写就了这样一本书,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为当代新闻史留下了一部极其珍贵,生动的,有温度,有深度的史料。这本书对于今天承担使命、焕发激情、推动文学创作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教科书般路径指向的意义。回望罗达成书中所描述的八十年代文坛,有四点十分值得我们深思:第一:我们的文学创作要高度关注社会现实,要能够深入揭示纷繁社会现象,披露种种问题,要能够体现出文学创作者、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第二:高度重视运用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样式,把新闻报道的敏锐、快捷和文学的生动细腻,以及有深度的思想辨析,非常好地糅合在了一起。第三:《文汇月刊》这本杂志周围的一群人,高度注重探索和创新。这是与强烈使命感相配套的一种时不我待的创新发展的紧迫感,他们不仅看到时代发展的光明一面,同时也会很深入的剖析社会变革中矛盾、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如何用文学作品颂扬光明?鼓舞人心?颂扬光明要通过作品展现人们对光明的追求,也要展现追求过程当中的经历和磨难。这才是真正的展示光明,颂扬光明,鼓舞人心。
赵丽宏:感恩“八十年代”,一段让人回味无穷的中国当代文学的信史
我与罗达成相交这么多年,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写这本书就是一种感恩,感恩他经历了那个年代,八十年代激情洋溢的时代,文人之间真情相交的时代,写出那么多好作品,出现那么多好作家,他经历了这个时代,是亲历者也是参与者,他对这个时代感恩。另外还有他对梅朵的感恩,对所有和他有交往的朋友们的感恩。这是他的一本感恩之书。
这部有份量的大书为一个远去的激情年代留下珍贵回忆和思考。这是一本讲真话的大书,是一本引人入胜,也发人深思的书,还是一段让人回味无穷的中国当代文学的信史。
叶永烈:一位睡觉時睁着一只眼睛、竖着耳朵的敏锐编辑
我因病住院无法出席会议,身边又无电脑,只好在手机上写一短文,表示祝贺之意。一个在睡觉時睁着一只眼睛、竖着耳朵的人,他就是罗达成。
达成是一位优秀的编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行动快如疾风。一旦向你扑来,你唯一的选择,就是交出好稿子。
达成非常敏锐。仅仅在电话中听到我在写马思聪,立即追击到我家中,把这篇原本给《青春》杂志的报告文学抢走了。接下去,拉掉已经排版的许多文章,硬是把五万字的关于马思聪的报告文学一期发完。没几天,这期文汇月刊就到了读者手中。因为当时公安部为马思聪平反,马思聪成了新闻人物……
在达成以及那位"没法躲"的梅朵的催促和鼓励下,我在文汇月刊发表了多篇报告文学。敏锐的目光,来自对时代脉搏的深刻感知以及髙度的责任心。文汇月刊正是在梅朵、达成等的主持下,成为八十年代中国文坛的重镇。文汇月刊虽然停刊了,有达成的书在,见証了那个時代的滄桑。
郑重:《文汇月刊》有很好的编辑精神
《文汇月刊》的诞生,第一不能离开时代背景,第二不能离开文汇报的办报背景。当年总编辑马达最大的功劳是到文汇报之后,没有改变文汇报文人报的风格,继承了文汇报的传统和精神。文人报的特点是敏锐、有担当,有一批有高度责任心和专业素养的优秀编辑,所以能出《伤痕》《于无声处》,《文汇月刊》的诞生也不是偶然的。
《文汇月刊》突出体现了文汇报的编辑精神。当年梅朵在退休年龄,和谢蔚明、徐凤吾三老领衔办这么一本杂志,可贵的是他们在经历了多年磨难之后依然秉持了这种精神。徐凤吾是老编辑了,文字上的修饰是一把好手,谢蔚明具有很好的新闻敏感性,他们影响了一批年轻编辑,也成就了《文汇月刊》的编辑精神。记得当年在北京出差,梅朵半夜组稿回来,没有电梯了,他从1楼爬到10楼宿舍里面,那时他比我们年纪都大,我们爬楼都觉得很吃力。达成做编辑时很霸气,要求很苛刻,对作者对稿子从来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是他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帮作者买票,找旅馆,包括平时的联系。他对待朋友真是肝胆相照,我对他的评价是:他既有霸气的盛气凌人的一面,又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陈冠柏:罗达成彰显了文学的工匠精神
达成写作的六年,真是到了与世隔绝的状态,和写作没有关系的一切约会、饭局、旅行他通通拒绝了。哪怕最该做的年检都不去,六年前直肠的小息肉最后变成癌了,六年时间到哪里去了?都在这本书上,这种付出真是当代已经极度缺少的文学工匠孜孜以求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这本书的每一页每一行每一个字。
这本书体现了报告文学所应该追求的还原性,对历史和社会进行还原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所在。第一,做到了作品还原,写了作家创作作品的过程,让我们获得巨大的时代信息量。第二,做到了场景还原,达成花了不下两年的时间,几乎走访了所有和《文汇月刊》相关的作者、老人和朋友。第三,细节还原,为什么我们读这本书这么津津有味?因为有大量精彩的细节,包括写罗达成说陈祖芬“死了也要把稿交出来”,写去赵丽宏的小黑屋里谈梦,所体现出的作家和编辑之间的民主氛围,有了这些细节就奠定了它在文学上的丰厚和不平凡。除了还原性,还有求是精神,这本书是以求是的品格写真实的历史,紧紧扣住了八十年代文坛和整个时代的思想脉搏。
余之:《文汇月刊》的选稿原则: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翻阅十年的《文汇月刊》,有人认为月刊喜欢用明星作封面,这是个误解。罗达成组舒婷的稿子不是因为她是女性。舒婷当年是饱受争议的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她是有成就的,而且处在争论的漩涡中心。这涉及《文汇月刊》办刊的思想,当时梅朵、谢蔚明、徐凤吾包括罗达成这些骨干提出了一个想法,《文汇月刊》的封面人物一定首先要注重其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成就不高的再漂亮也不登。另外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当年我组织的刘晓庆《我的路》就是雪中送炭,我给她写信就写了四个字:“酸甜苦辣”,希望她写出自己真实的人生故事,写出内心的困惑和追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后来她就是凭这本作品,加入了中国作协。
《文汇月刊》的成功证明,凡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都会受到欢迎。文汇报办了《文汇月刊》,是一个时代使然。
郦国义:主旋律的书写是有血有肉的
罗达成的这本书为文化传承留下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记忆。它首先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这个激情的年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的年代。如果没有这个年代,没有这样的精神,也就没有当年文坛的风采。罗达成写报告文学,用非常强劲的文学语言帮八十年代做了一个缩影。这本书也是文汇报人精神的一种实录,尊重记者,尊重人才,注重培养年轻人,注重传帮带,成为美谈。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把《文汇月刊》一百多期的报告文学头条罗列于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大都是主旋律的,所描写的人物有知识界、文化界的精英,有改革先驱、小人物以及普通劳动者。例如陈祖芬的《中国牌知识分子》《最佳年龄》《一封没有写完的信》《走进八十年代》,黄宗英的《越过太平间》,肖复兴的《留给柴达木的歌》《海河边的一间小屋》《柴达木传说》《柴达木作证》,孟晓云《胡杨泪》,祖慰《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陈冠柏《夕阳并不孤独》等等。这些佳作让我们看到在思想解放的年代,整个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怎样为这个时代呈现出我们民族从来没有过的一种精神。这是罗达成在书中用他的视角提供给我们的,读来很有实感。
前段时间央视播送《开讲啦》,演讲者是中国核潜艇之父、九十二岁的黄旭华。他说到因为保密,父母三十年不知他的去向。直到1978年,上海《文汇月刊》发表了关于他的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母亲召集全家,满脸泪水,读了这篇文章。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祖慰,这篇文章的组稿者,就是罗达成。一篇作品,能被人记住三十年,太难得了。
毛时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重建文化氛围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题,有每个时代碰到的问题,但是不管什么时代都需要有推动时代进步的精神力量。达成的这本书提供了推动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向着未来前行的精神力量,这个精神力量是永远需要的。写作是不为名利为情谊,在达成的书里面我们看到了他和那些作者,他和那个时代浓重的割不断的情谊,当然,还有我们无法言说的很多难以想象的风浪。这当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要重建人和人之间的真诚,重建文化氛围。
陆幸生:一份“文汇乡愁”一份“写心档案”
《八十年代激情文坛》是文汇乡愁更是文汇档案,作者有着相当广阔和多元的历史内涵。作为曾经的同事,我从书中更多的读到了当年的种种细节,也比过去更加深入领悟了很多人事和文本的脉络渊源,感谢这本以生命为代价写成的书,勾勒了一部断代史的粗犷身影,为后代的有心人奉献了相当详实丰厚的经验资源,提供了一个文化探索可信的切入口。
罗达成的“史诗性书写”,为八十年代文汇报的命运史留下了一份“专栏备份”;“旧交只有青山在”,也为当年的“寻火者”陈祖芬、肖复兴等老朋友留下了一份真实的“写作传记”;更为一己的难忘生涯留下了一份“写心”的自传;这本书,更是罗达成为自己的引路人,为梅朵这位开拓者,留下了在难忘岁月狂飙奔行的最忠实记录。
朱大建:写作过程定是“八十年代”精神附体
这本书充满激情,文字流畅,内容丰富,真实感人。我认为,作者只有充分燃烧自己后,才能写到这种境界。我也是从八十年代过来的,我觉得这本书触摸到了八十年代的神经,写出了八十年代编辑和作家的昂扬精神状态,那种专注的不服输的劲头,那种心无旁骛、对文字精益求精的态度,那种拿到一篇好作品后无比的开心兴奋,那种自己约来的作品得奖后,比自己得奖还要高兴的心理,那种与《人民文学》等名刊竞争又合作的情怀,真实地描绘了八十年代报告文学激情红火的状态,梳理出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的发展脉络,有文学价值也有史料价值,可以看成是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的断代史。
这本书里面每一句话都附载了信息,如果稍微放一点水进去,都可以变成一百万字。但是这样对读者是不负责任的。要学习作者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非常精粹,没有废话、空话、套话,也没有完全私人的,和公众无关的情感发泄,信息很密集。因为有2000多封信做书的底子,读了这些信可以自然地沉浸在八十年代的氛围当中去,像罗达成这样六年多写一本书,写作过程中肯定是八十年代的精神灵魂附体。
孔明珠:寻常的编辑事务竟如此惊心动魄激情涌动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的父辈以笔做刀枪,来抗日救国,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峰。八十年代文艺复兴,知识分子压抑了那么多年才能激情迸发而出,有《文汇月刊》这样敢于担当的纪实刊物,冲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罗达成老师从他作为这本刊物的报告文学编辑的角度,写了十年间他约组、创作的稿件背后的历史人物,写了许多佳作从选题策划到采访写作的过程,还原了那时候的细节。报刊杂志虽然只是组稿,催稿,编辑、印刷这些事情,但是却让我看得惊心动魄,激情涌动,像回到了当年。
汪澜:一部现象级的作品
这本书无疑已经成为今年出版的一部现象级作品,因为不断被大家提起议论,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八十年代”。我们今天要来研究改革开放历程的话,八十年代的文学可以成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对象。罗达成把我们带入那个年代,把那个年代人的精神状态,他们的理想和使命是如何被激活,又是如何激情绽放的这个过程,让我们触摸到了。
罗达成在文坛上原本有两个角色——报告文学作家和文学编辑,当年他把这两个角色都做到了极致。如今他有了第三个角色:一个时代的记录者,他将这个角色通过这本书也做到了极致。关于他的记录,一是真实;二是严谨;三是有深度和高度的,这本书不仅写了《文汇月刊》办刊过程,还把那个年代编辑和作家、杂志和文学、文学和时代、个人和历史相互成就的这层关系写出来了;第四,这个记录又是生动鲜活的,活现了那个年代一批激情作家和激情编辑的群像。
简平:保存《文汇月刊》读者的记忆
这部作品是对所有《文汇月刊》读者记忆的保存。它也保存着我整个八十年代的记忆,这样的个人记忆和杂志是糅合在一起的。这部作品鼓舞着今天依然怀抱理想之人。我们可以看到《文汇月刊》及其编者、作者是如何以激情以热忱以真心传播理想,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文化,传播智慧,这些弥足珍贵的品质如何影响文学,影响人民,影响社会,影响时代的。
杨扬:将编辑职业作为事业来做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看完了,看完后确实很激动。《八十年代激情文坛》不只是个人回忆,也是很有激情的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梅朵老师和达成老师讲,不要把这里当成跳板而要当成事业。八十年代与现在最大的区别是很多人会把工作是当成事业来做,现在很多人工作都只是作为职业,什么事情对自己有利就做,做完之后就结束了。刚才大家发言中提到《文汇月刊》和时代环境的关系,和文汇报的关系,我觉得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和人的关系。80年代的知识分子葆有浓重的书生本色,大家聚在一起时总想要做一些事情,发一些声音,成就一番事业,那是八十年代的主流和传统。这本书让我们回到了当年的环境氛围中,很震撼。
朱蕊:今天我们回到“八十年代”
早上过来之前,我发了一条信息到朋友圈:“今天回到八十年代”。很多朋友都有同感,大家都非常激动。八十年代确实是一个美好的年代,虽然过去了但是它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八十年代我是在大学里读到《文汇月刊》的,后来自己也成为报纸副刊的编辑。说到编辑的工匠精神,那个年代更多的是对事情本身的关注,对工作的关注,而现在往往只是对目的的关注,这在境界和态度的层面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谢罗老师的书,让我们重回那个激情四射的年代,重拾那个那个年代的传统和精神。
罗达成:对一段历史有所交代
我是非常奔放粗犷的,在书稿写作时把我想说的话一览无余地说了,告诉读者我们经过的历史是怎样的。成书出版的时候有所选择,正面的东西说得非常多,艰难的背景留得不够,但是我本人十分希望留下一段完整的历史,在我的有生之年也一定会完成这件事情。在写稿之初,还在想答应赵丽宏要写十万字,后来我已经完全不受这个影响,没有想到有这么长的篇幅。我不是为了留下一个出版物,而是作为一个亲历者必须要说真话,必须要留下一段负责任的历史。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