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国际文学周开幕,主论坛中外作家共话“家园”

来源:东方头条 作者:包永婷 时间:2019-08-15 【字体:

家园是为我们提供的庇护之所,是我们的所在,定义着我们的当下。在无数的文学作品中,家园这一永恒的主题不断被呈现、解读。8月13日,2019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在建投书局浦江店展开,包括加拿大插画家约翰·豪,中国作家马原、刘亮程在内的中外作家、诗人、学者,分享了自己对家园的理解以及那些触及心灵的故事.

“我不知道自己最初的家园是什么样的,这一生我有三个家园。”作家马原回忆,17岁中学毕业,成为下乡知识青年来到辽宁省锦县的一个农场。不熟悉农村生活的他在离开的时候狂喜。然而,后来他发现离开越久就越容易回想农村的生活,压水井、土坯房成为了幸福的象征。第二个家园是西藏,1976年中专毕业的马原筹划着去西藏,专业不对口,没有实现。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两次申请,最终愿望达成。在西藏七年的时间里,马原做过记者、编辑,写了很多小说,可以说是那个年代西藏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西藏成为我的又一个家园,那些写西藏的小说可以为我作证。”他的第三个家园是西双版纳南糯山姑娘寨,也是其终老之地。当时他得了不治之症,选择“不治”,决意找一处好山好水的地方。八年前他成为姑娘寨的荣誉村民,六年后完成了小说《姑娘寨》。“这会是我最后的家园,马原的家园故事在这里定格。”

“中国人的家园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作家刘亮程将家乡和故乡联系起来,让大家感受到家园沉甸甸的重量。刘亮程的父亲在他8岁的时候去世,当他回忆起父亲的时候,脑中一片空白。“我在生活中丧失了父亲,也在记忆中把他丢失。”直到40岁时,他回到了父亲的甘肃老家,找到了与父亲对话的渠道。“当我的叔叔指着那片空地说是留给我的时候,突然觉得新疆沙漠边我成长的那个村庄和父亲的甘肃老家瞬间连在一起,尽管相隔千里。”叔叔还给他展示了刘氏家族家谱,家谱上所有名字都已经埋在黄土中,而家谱顶头没画出的部分是蓬勃的大树树冠。“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园,祖先归入温暖的地下,子孙在阳光照耀的地上,祖先的趣味和精神内涵,依然活在我们心头。”在这之后,刘亮程花了很短时间写出了《先父》。

家园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概念,还有精神意义上的。日本作家角田光代表示,对她来说,家园就是书的世界,一书一世界。“家园要有安心的感觉。我从小就爱读书,翻开书页就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进入书的世界。合上书本又回到现实世界,书中世界的体验越是强烈,对我们的影响就越大,不管过去多少年,不管是否长成大人,都不会改变,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吧!”加拿大艺术家约翰·豪的家园是一个想象的家园,是一片故事被讲述的土地,那里孕育出故事,孕育出图像,是一片想象的土地。翻译家袁筱一的家园则是“语言的家园”,“这你从来意识不到的存在,它让你自由自在,有无限探索的可能。”

刚刚出版了首部文字作品的演员王耀庆,一直疑惑为什么提到家园,他的回答是饺子,直到听了现场几位作家的发言才明白,家园是存在过去与现在很模糊的时间点。王耀庆有些哽咽地说起,当年他的爷爷当年为了三枚袁大头被卖到了台湾。时隔多年之后,王耀庆的爸爸有一天给了他一枚袁大头。“对于家园,我想到的就是饺子,就是一枚铜钱。”

上海国际文学周 家园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