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评委杨庆祥:我更建议大家关注提名的十部作品
凤凰网文化讯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8月16日发布公告,根据第六轮投票结果,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及李洱《应物兄》(按得票数排序)5部作品最终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
凤凰网文化第一时间连线了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杨庆祥。这是杨庆祥第二次参与茅奖评选,他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提名的十部作品,因为它们更加全面反映了这四年长篇小说的成果,和当代文学的多种可能性。他认为在目前中国的文学奖里面,茅奖应该是公信力最好的一个奖,在公平公正方面,它已经做到了最大化。
杨庆祥
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网文化:刚刚茅奖公布结果了,您怎么评价这个结果?
杨庆祥:我觉得这个结果是一个集体讨论的结果。我们评奖用了十几天,是在全国的征集、遴选以后的200多个作品里面,我们互相的比较、交流、讨论,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结果。
凤凰网文化:茅奖最后的结果和您个人的投票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杨庆祥:其实评委的个人意见,也不能代表评委的个人趣味,这是两回事情。因为评奖是根据茅奖的条例和要求来的,和评委的个人趣味是两件事情。
比如说提名作品里面的葛亮的《北鸢》和叶舟的《敦煌本纪》,我觉得这两个作品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代表过去四年长篇小说水平的一个作品。获奖的五部当然也能代表。
凤凰网文化:这次获奖的五部作品里,有没有您最喜欢的?或者特别想谈一谈的?
杨庆祥:我其实更会建议大家关注提名的十部作品,那十部作品可能更加全面反映了这四年长篇小说的成果成就,还有它多种的可能性。
在前十里面的,比如说叶舟的《敦煌本纪》,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大书。关于西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起源,这部作品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部是葛亮的《北鸢》,我觉得将中国古典小说的这种神韵,完全把它转化成一种当下的表达,我觉得这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部作品。
获奖作品里面,徐则臣的《北上》,我觉得也是青年作家的一部代表作。还有李洱的《应物兄》,是很重要的,有可能是我们很多年以来很重要的一部社会小说,而不仅仅是一部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我觉得如果把它当成一个知识分子题材,就把它看小了,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社会小说。
凤凰网文化:《应物兄》网上的争议还蛮大的。
杨庆祥:这个争议是每个人都会对文学发表看法,但是在这上面,我是站在《应物兄》一边。因为我在认真地阅读和分析过程中,我感觉这是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说。
凤凰网文化:您今年是第二次作为茅奖的评委,您觉得这次的评选精神跟上届有没有什么不同?因为这届恰逢建国七十周年,会不会有主旋律的考量?
杨庆祥:茅奖每次都会考虑主旋律,这是不用问的,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的奖。
凤凰网文化:那今年有没有特别重视这方面?
杨庆祥:这个好像倒是没有特别提出这种要求。
凤凰网文化:获奖的五部作品里,有没有哪一部是评委之间分歧比较大的?
杨庆祥:评委好像没有特别大的分歧,他们意见都是比较一致,没有什么有争论的作品。可能评委们和读者不太一样,评委大部分是专家,而且都是在文学的专业里面,所以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好说。
我举个例子,如果把我们60个评委换成60个读者,结果肯定完全不一样。如果换成豆瓣上面阅读的网友来评,肯定又不一样的结果出来。
凤凰网文化:那您觉得现在茅奖评选结果和标准,和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相较,是更前瞻的,还是相对滞后的?
杨庆祥:我觉得茅奖一方面是带有总结性的,也就是说它是根据茅奖的评奖条例和评奖精神,评判出来的过去四年中国长篇小说里面的成就。所以它首先是对过去四年的总结。但是在这个总结的过程中,我们也希望能够为未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性的东西。把未来的可能性也展示在这个名单里面,让作家们看到这个名单以后,能够感觉到未来的中国当代文学,还有多种的可能性,这也是评委们的一个诉求。但最后能不能达到,还要接受历史的检阅。
凤凰网文化:那这次这个评奖是全封闭的一个环节吗?大概是从哪天开始的呢?
杨庆祥:是,是全封闭。7月30号报到,十几天的时间。
凤凰网文化:这几天全封闭的生活和评选流程,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杨庆祥:去年有一个采访,我回答的特别详细,在网上能找到。其实每年的情况是一样的,就是阅读、讨论、吃自助餐、爬八大处。晚上吃完晚饭以后,大家爬个八大处,回来接着看小说,看完了第二天要讨论,要投票,非常的枯燥。
凤凰网文化:茅奖以前是非常重量的长篇小说奖,但是近几年感觉公众对茅奖的关注度有点下降了,好像茅奖对作品的加持力度也有点下降,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样一个现象?
杨庆祥:我觉得这个不应该是茅奖关注度低了,而是公众对文学都没有什么关注了。因为公众根本就不太关心文学,我在评奖现场的时候,跟大家讨论的时候,我也开玩笑说了这个话。我说我们主要是对我们的文学良心,还有对于我们作为一个以文学为职业的人,对我们职业的尊重和负责。
我说至于公众,其实说实话,除了我们这个圈子里面,没有几个公众会关注茅盾文学奖。而且我还举了个例子,前一年去上海书展的时候,不要说茅盾文学奖了,就是我们那些认为经典作家的展位,也没有几个人去看。最后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在我们看来完全不能称之为作家的一个写手,他好像是在网上有很多粉丝,他那前面排得人山人海地,去买他的书。这个就是这么回事。
凤凰网文化:茅奖有个征集规定,得要作协的会员单位、出版社之类的单位申报。在文学创作日益个人化个性化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坚持单位申报制?
杨庆祥:我也没注意到这个问题,不知道当时制定这个评奖条例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如果觉得它对将来文学的发展不利,这种评选规则,将来可能会实现改革。什么东西都在根据情况的变化一步一步改革的。你这个说的很有道理,现在的写作确实越来越个人化了,但是你也要同时注意到另外一个趋势,你难道没有觉得,这几年我们的写作也变得越来越体制化了吗?好像这两个是同时发生的。
凤凰网文化:是有一些。
杨庆祥:好奇怪,对。
凤凰网文化:其实参评的条件里还有一个,评奖年限里没有成书出版的作品是不能参评的,对吧?
杨庆祥:是的。
凤凰网文化:这会不会有可能是因为出版门槛的原因,把一些底层的写作者,直接拒之门外了。
杨庆祥:你提的问题都很尖锐。也会有这种情况,但如果一个作品连出版都不能出版,它还能评上奖吗?
只有两种情况。这个作品是完全不入流的作品,出版社都不愿意给他出。还有一些像卡夫卡,他是天才的作品,大家还都看不明白,要等到历史给他一个公正的裁决,但我觉得这都跟茅盾文学奖没什么关系。是吧?
凤凰网文化:网上有很多对茅奖结果的预测,整体感觉公众对国内文学评奖没有足够的公正性上面的信任。您觉得茅奖在这方面有足够的自信吗?比如说在评选的时候,会不会因为一些单位之间的利益平衡,或者人情的东西,来影响它的结果呢?
杨庆祥:我想说的是,在目前中国的文学奖里面,茅奖应该是公信力最好的一个奖,我觉得在目前的这个环境下,在公平公正方面,它已经做到了最大化。
当年凤凰网文化也曾经问过我,你对这些作品怎么看?我后来回答了一句话,这个话今天依然有效。“既然完美的作品只存在于上帝那里,那我们就只能达成世俗的妥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