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诗歌座谈会在北大举行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江伟 时间:2019-08-30 【字体:

由光明日报社、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文艺报社、诗刊社联合主办的“新时代诗歌座谈会”2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诗歌的时代性、人民性、主体性和美学建构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同时,还举办了“新时代诗论奖”颁奖及《新时代诗歌百人读本》首发式。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蒋朗朗致欢迎辞,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诗与新时代社会实践密切相关,诗歌的发展也应当深入参与到塑造时代之“新”的过程中,更好弘扬新的时代精神。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在致辞中强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艺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波澜壮阔的时代,需要用诗歌去拥抱新时代、见证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这就要求诗人们将个体生命经验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去,找到更好的交合点,事实证明,越是伟大的诗人越是如此。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李春林在致辞中说,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对诗歌创作的指示,光明日报文艺部开设了“文艺观潮·创作无愧于新时代的诗歌”专栏,刊登了2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坚持问题意识,梳理诗歌创作存在的问题;紧扣时代特点,把握诗歌创作的方向;开展诗歌讨论,传达大众对诗歌的期待。此外,光明日报还致力于推动优秀诗歌创作,推出了不少基调昂扬、色调明快、接地气的诗歌,让诗歌评论与诗歌创作相互砥砺、相得益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据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介绍,由光明日报文艺部、文艺报、诗刊社联合举办的新时代诗歌大讨论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来稿312篇,经联合评选,罗振亚的《让诗歌从缥缈云端回到坚实地面》、汤养宗的《对新时代诗歌的创新、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蒋登科的《新时代诗艺的双向交流》、秦立彦的《“拿来”自己的传统》、杨四平的《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李壮的《时代之新与诗歌之新》等六篇诗论获奖。

会上,还举行了《新时代诗歌百人读本》新书首发仪式,该书由融创中国集团支持,共选编了200多首关于新时代的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够发挥社会作用的优秀诗作。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诗歌发展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名誉院长谢冕说,北大是新诗的发祥地,新诗的诞生响应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召唤。所有的诗人都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李白和杜甫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诗歌,保留并浓缩了唐代的精神气象,那些不为自己时代发声和代言,而只为未来写作的诗人是可疑的。诗人有自己对时代的承诺,我们为当代写作,我们的后人将铭记并感谢我们。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认为,在新时代,我们不光要有物质的高楼大厦,还应该有精神的高楼大厦,今天这个时代希望空前,成就空前,但是危机和挑战也空前。大家需要形成合力,一起为新时代诗歌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说,今天,我们面对更多的新发展,要以新的观念、新的意识反映时代价值,同时提升艺术性,让诗歌在精致、集中、瞬间记录人的情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此来打动广大群众,与大众形成良好互动。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表示,新时代诗歌要重建诗歌与生活的关系,避免泡沫化;重建诗歌与传统的关系,避免空心化;重建诗歌与技术的关系,避免虚拟化。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刘笑伟说,诗刊社、文艺报和光明日报文艺部联合主办的关于新时代诗歌的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诗歌走向群众、走向人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罗振亚,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汤养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剑钊,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蒋登科,天津大学教授马知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孙晓娅,《北京文学》杂志副主编师力斌,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四平,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秦立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文艺报新闻部主任李云雷,青年诗人李瑾,青年文学评论家赵依、李壮和王年军、马骥文、廖亦奇等,都作了精彩发言。他们认为,新时代的诗人、评论家,要对时代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有概括力,对时代有本质的把握,要有创造力,用诗人的方式来表现这个时代,真正体现出时代自信;有大视野的诗人才可能有大情怀,才可能写出大诗。

新时代诗歌 大讨论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