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70年:青年文艺与国家形象——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侧记
——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侧记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9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浙江省文联主办,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杭州召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浙江省文联等单位领导,青年文艺评论家、理论研究者、相关行业从业者、新文艺群体代表以及媒体记者近百人出席活动。
论坛结合当下文艺发展及各艺术门类创作的实际,以“致敬70年:青年文艺与国家形象”为主题,围绕“融合”“网络技术”“融媒体”“新技术革命与新创作”“新艺术发展与新评论”等关键词,以主题论坛、圆桌论坛、名家论坛交叉进行的方式,展开跨艺术门类综合研讨、集体交流、观点交锋,从不同视角聚焦新时代、新青年、新文艺、新媒介、新时代国家形象。
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现场
文艺创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培根铸魂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文联成立70周年,举办此次论坛的目的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文联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同时也推动文艺评论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们文艺评论工作关键的是要学习领悟,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文艺创作首先要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根本的任务就是‘培根铸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主席认为,对于文艺评论者而言,文艺评论的标准尤为重要,在他看来,这个标准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四个方面,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
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从2015年8月1日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4个年头,在文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每一届都有创新。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张均林总结了“西湖论坛”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以及对“文化浙江”腾飞的重要意义。第五届“西湖论坛”已经成为涵盖舞台艺术、视听艺术、网络文艺、造型艺术四个艺术大类的大型综合性高端学术论坛,是一个凝聚全国各个艺术门类,有情怀、有担当、有视野、有高度、有朝气、有洞见的专业研究者、评论者的重要平台。
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秘书长沈勇说,论坛视野开阔,话题前沿,既有文化精神层面的研究,也有技术、形式层面的剖析,更有传播、接受乃至公共文化治理层面的思考,充分体现了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对当下文艺的深度观照与多维度的探究,更表达了他们探索、发展、确立中国表达、中国精神的担当。
主题论坛
借力文艺评论推动中国艺术发展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特别是面对今天这样一个由高科技互联网、人工智能、全球化、社会转型等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青年具有敏锐的触角、澎湃的激情、充沛的精力、活跃的思想,能够更加敏锐地关注新鲜事物,紧贴文艺实践发展动态,及时触摸、捕捉社会发展的脉搏,做出最及时、科学、准确的反映。作为文艺评论的生力军、先锋队,“西湖论坛”把全国优秀的青年文艺评论家代表聚集起来,研究问题,交流思想,更好的推动中国艺术发展走向未来。
据了解,为了增加论坛的学术性,每届“西湖论坛”都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做为学术嘉宾,主持青年文艺评论家论坛,并进行点评。本届邀请的学术嘉宾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路侃,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罗怀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中国美术报》主编王平,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范志忠,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樊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盘剑等。
除主题论坛、主论坛外,本届论坛同时举办了“媒介融合迭代与文艺评论新样态”“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与现实主义精神”“人工智能与艺术未来”“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现实精神”“‘融’语境下的文艺发展新生态”五个圆桌论坛。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庞井君认为,新时代青年文艺评论家,要具有青年人的气质和青春的气息。面对当下新的文艺形态和格局,要深刻分析和把握我们面临的现实的、历史的和未来的问题,正视、重视新媒体的力量,发挥想象,确立标准和尺度,摒弃前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思考未来文艺发展的方向。借力艺术评论,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
参加“西湖论坛”嘉宾合影
我们能为时代做什么?
新时代是一个奋斗者的时代,对此我们应建立一个怎样的主体?新时代艺术瓷的产生导致观赏与实用分离的情况下,瓷器如何构建中国形象,留下新中国的印记?新时代中国形象与书法字体存在何种关联?在主题论坛的研讨中,青年艺术评论家们通过对建国初期、上世纪80年代以及新时期等几个不同时间国家形象的概括,提出如何塑造国家主题形象的思考。
“中国戏曲青年评论者的队伍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传统戏曲传承大有希望。”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颜全毅立足于我国传统戏曲行业的自身属性,介绍了该行业近年来青年从业者以及青年戏曲人才快速成长的新的生态环境。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美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女书家委员会委员白锐则以“书写青春,当代青年书法创作的‘三个面向’”为题介绍了书法如何作为抽象艺术,以文字本体参与到塑造国家的形象,并提出三个关键词:根植传统、多样融合、借古开今,分别代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三个不同阶段的青年书法创作状态,以此梳理了青年书法创作的发展脉络。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认为,新中国建立70年以来,青年美术家就开始从革命历史、领袖英雄、生产建设、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等方面对国家形象进行塑造,但每个历史阶段,国家形象塑造的诉求不同,艺术语言的突破和探索,以及美术创作手法、视角的改变,都为新时期中国形象的构建和塑造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视角。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史论系副教授张甘霖梳理了建国以来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他建议陶瓷作为中国形象的代表之一,还要在文化输出方面加强建设和研究,加快中国陶瓷走出去的步伐。
浙江传媒大学教师祖宇以“我要成为什么样的文艺工作者?我所从事的工作能为这个时代做什么?如何描述新中国形象,并且探索更多的可能?”,从设计的中西方视角对“造型艺术与新时代中国形象”进行了思考,提出的见解得以了与会青年艺术评论家的一致认同。
(文中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