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周:用流行方式推广古典聚人气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韩浩月 时间:2019-10-11 【字体:

在刚过去的国庆节,“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用7天时间在北京园博园举行了超过370场的演出,共吸引了近19万名游客入园看戏。“戏曲周”落地“梨园之乡”北京丰台三年来,不断发掘新的玩法,使得中国传统戏曲在更年轻的群体中落地生根,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传统戏曲的复兴。

先看今年的“戏曲周”做了哪些工作。今年国庆档三部献礼片电影口碑票房双丰收,“戏曲周”也借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围绕这一主题举行了多场活动,百余首经典爱国歌曲,为“戏曲周”赚足了人气。此外,与以往传统戏曲“演员台上演、观众台下看”不同,这次“戏曲周”推出了快闪、巡演、票友大赛等互动性很强的活动,让观众们有了亲身参与感,无形中成为了戏曲的粉丝。

戏曲与游园的结合,是今年“戏曲周”的最大特点,在相关报道中,出现了“精品线路”这样与旅游与游乐场紧密相关的关键词。“精品线路”分为三条,老中青各占一条,这种定制性质的观赏路线,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群提供了省心的选择,对戏曲了解的多寡,都不影响游客亲近戏曲的可能性。

对于传统戏曲持有保守态度的人来说,可能不太能接受旅游概念掺和到戏曲表演当中,但一个戏曲进入现代人生活、成为城市文化组成部分的时代,已经不可阻挡地到来。这是多年来戏曲从业者、文化管理部门不断努力尝试的结果,也是新观众群想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结果。戏曲的精华与其瑰宝的性质不会变,但与戏曲相关的推广,一定要发生一场巨变,才能够使得古老的艺术得以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当中延续生命。

用流行的方式推广古典戏曲不跌份。在梅兰芳时代,这位京剧大师就意识到了京剧的外在呈现方式,尤其是传播方面的多样化,都要进行创新尝试。“梅派”的影响,以及在美国推广京剧获得的成功,都是“求变”的结果。梅兰芳之子梅葆玖也曾说过,“京剧需要不断创新,虚拟影像、立体音效、LED展示等现代科技方式和手段完全可以为京剧服务。”

2017年8月,中央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有条件省区市的学生们拥有了每年都可以免费看戏的机会。以免费为基础展开的校园戏曲普及,展现了一个很好的想象空间——在庞大的学生群体基数上,哪怕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学生对戏曲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未来的观众群,戏曲被边缘化的速度就会减缓,甚至有可能在局部地区重新进入主流娱乐消费。

年轻人对戏曲的了解在加深,热情在升温,2018年11月,一曲京剧版的《燃烧我的卡路里》走红网络,不少网友被隐藏在这首新神曲背后的文化意味所折服。人们压根都不会想到,京剧会与综艺产生关系,这种戏剧化的冲突与融合,恰好符合社交媒体“求新求异”的传播规律。这样的跨界结合,非但没有给人以荒诞感,反而解决了一些“傲慢与偏见”——京剧不是那么地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

颇受关注的《中国戏曲大会》,也紧跟时代,将演员的表演限定为三五分钟,这是社交媒体时代网民观看一段视频的最佳时长;被定义为“大型京剧文化传承节目”的《传承中国》节目,更是请来了不少活跃于综艺舞台的明星,在多媒体资讯爆炸、娱乐多元化的时代,采用观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弘扬戏曲与传统文化,正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做法。

真正的文化遗产,需要通过一次次地被发现、被欣赏、被消费,才能得以绽放艺术活力、获取长久艺术生命力,“中国戏曲文化周”正是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像“乌镇戏剧节”这样文艺气息浓厚的文化活动,让年轻人趋之若鹜,相信在强大的传承信念与创新意识的支撑下,“中国戏曲文化周”也会成为更多人的文化消费目的地。

中国戏曲文化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