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电波,让听众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
今年的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创新地推出三场午间音乐会,用直播的形式,让观众通过北京音乐广播(FM97.4)欣赏古典音乐。这三场音乐会的直播地点,选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组委会的办公大楼里,10月9日至11日,旅美青年钢琴家左章、小提琴家陈曦和大提琴家朱琳携手,连续三天带来三场音乐会。
第一天的音乐会曲目聚焦德奥音乐,演出了巴赫的《帕提塔第一组曲》和舒伯特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这两首作品展现了德奥音乐在严谨与浪漫中的平衡。第二天的音乐会,曲目侧重拉威尔和肖邦两位作曲家的作品。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的《水之嬉戏》和《夜之幽灵》与波兰作曲家肖邦的《平稳的行板与辉煌的大波兰舞曲》都以旋律优美、音乐极具画面感而闻名。第三场音乐会上,演奏家们演奏了加布里埃尔·弗雷的名作《悲歌》、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和皮亚佐拉的《四季》。法国、俄国和西班牙音乐在这场音乐会上交融碰撞,令听众感受到古典音乐的广博与多彩。
音乐会直播期间,北京音乐广播的主持人谷悦就坐在音乐会的现场。她用“无时、无处不音乐”来概括这三场午间音乐会,“不论是上学的学生、工作的白领还是出租车司机,都能够在午间休息的时候,通过广播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这些音乐会都是直播的,对于听众而言,在广播里听直播的演奏和在家听唱片会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希望通过打造午间音乐会,用广播直播更为鲜活的特点,来体现音乐的活力。”
10月11日的第三场音乐会,特意邀请了著名音乐人小柯做客现场。作为导赏嘉宾,小柯和观众一起聆听演奏家们的演奏,并分享他对古典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古典音乐是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的大门很多人不知道在哪儿。这个世界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用耳朵和心灵去感受的。”小柯说,他现在经常跟年轻人普及古典音乐,“但无论我讲多少次,都不如我带他们现场听一次。但听一次现场也是远远不够的。让更多人发现古典音乐的魅力,这是一件挺难的事儿。古典音乐这扇门一旦打开后,你就会发现,它实在太美妙了。”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下普及古典音乐的方式和途径更多了,在小柯看来,这些新媒体上推送的内容,让更多人有意无意地听到后,就会提升古典音乐受众人群数量。但他也表示,听音乐,还是现场最有魅力。“现在很多人都是拿着手机听音乐,这样的收听效果是打了很大折扣的。最好的音乐,就是在现场和演奏者面对面,你可以看到演奏者的表情,看到他一切的表现,这个魅力是无穷的。”平常做音乐时,小柯喜欢在录音棚里待着,“一般制作人都在调音台前,但录弦乐时,我喜欢坐在弦乐演奏者们身边,那时的感受就是,即便有人偶尔拉错了,还是会觉得很美”。
小柯平时听的音乐多是古典乐和爵士乐。“我做了20年流行音乐,给我最多养分的,也是这两种音乐。古典乐给我旋律和情怀,爵士乐给我一种自由的可能性。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发展。”在他看来,现在国内流行音乐发展不尽如人意,也是因为目前很多做流行音乐的人,缺乏古典乐和爵士乐的基础。
关于如何推广古典音乐,小柯建议,可以针对年轻人这个受众群体,因为他们就是未来。小柯的两个孩子,老大学钢琴,老二学小提琴。“他们虽然学得不是很好,但我立了家规,在这个家里,他们必须要会演奏乐器。俩孩子天天哭着拉琴、弹琴,我说你们即便哭也要继续练,他们就认了。”小柯说,“几年下来,他们对音乐的接受力真的提高了,能分清楚什么是好的音乐,什么是不好的音乐。审美培养很重要,音乐就是一种深层次的审美培养。”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介绍,这三场午间音乐会曲目的选择,从巴洛克到浪漫派和印象派,再到当代作曲家的作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地为观众普及古典音乐的过程,就像为他们提供一盘综合性的沙拉。“在我们这个午间音乐会的场地,观众可以很自由地接触到这几位年轻音乐家,非常安静地聆听。更多的观众可能来不了现场,但是哪怕他们在其他城市,都可以通过电波感受到北京国际音乐节节目的质量和魅力。”
关于直播现场的布置,主办方之前也做过多次探讨。最终呈现的效果,就是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就坐在演奏家的身旁。邹爽说,“就好像我们邀请场外观众来到了录音棚,他们不仅能感受到现场演奏的魅力,也能感受到作为比较原始的音乐传播途径——广播的存在。在电波的另一端,听众也能感受到现场的互动。”
“我们在第三场音乐会时,请到了流行音乐人小柯,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有个认知,古典音乐其实普及面很广。流行音乐界的小柯和大家一起欣赏古典音乐,就是让大家能意识到‘乐无界’,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意识上,观众都能因此更亲切地感受古典音乐。”邹爽说,从这种午间音乐会的形式开始,北京国际音乐节未来将会继续跨界广播,在普及古典音乐上尝试更多的创新,甚至演奏协奏曲等更大型的作品,“怎么把节目做得更加有趣和极致,让听众在这一个小时内不换台,这是我们会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