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诗会”:我们在这里深情读诗
一年前,在广东深圳,一个由赵婧、朱铁军、鲁克联合发起的名叫“深读诗会”的文学活动开始启动了。一年来,“深读诗会”举办了十二场主题活动,黄灿然、阮雪芳、远人等数十位诗人的优秀作品在这里得到分享与传播。
谈及“深读诗会”的发起初衷,深圳作家协会秘书长、诗人赵婧表示,深圳是诗歌创作极为繁荣的城市,诗歌的现场活动也非常活跃,有别于其他诗会,发起“深读诗会”的初衷是基于一种朴素的、单纯的心愿,那就是让诗歌现场融入诗情、诗性,融入诗人与诗人之间,诗人与诗歌之间,语言与情感之间,返璞归真,去繁芜而从心、入境,回归到真诚、质朴、温暖、自然、随性的诗歌交流现场。
“深读诗会”联合发起人
“所以我们也期待,未来的深读诗会现场,为热爱诗歌的大家所提供的,将是一个值得被怀念、有感动、有共鸣、有温度的诗人聚会。”赵婧说。
关于“深读”的涵义,其实并不深奥。深圳市《特区文学》杂志社总编辑朱铁军解释说,诗歌是承载想象的,语言是承载想象飞翔的翅膀,“深读”的内向与外延空间也与诗歌一样,有表面之意,也有想象的羽翼,目前赋予它的,是深度阅读、深层阅读,也可以是深圳阅读,阅读深圳。同时也很希望,它是深情的。
至今,“深读诗会”已经圆满地运行了整整一年。走过一年历程的“深读诗会”将以《特区文学》专刊的形式,集结12位主题诗人,做一次集中展示。并且,“深读诗会”也将在年内举办名为“12+”双年诗歌文学展的大型活动,作为“深圳读书月”的活动项目之一。
下面,请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一年来“深读诗会”的诗歌风采吧——
【“深读诗会”第一期】孙文:打听娘的名字
2018年11月9日,“深读诗会”首期活动在深圳市《特区文学》杂志社文学空间举行,围绕主题“我的父亲母亲”,通过朗诵与点评的方式,对本期主题诗人孙文的诗歌创作展开生动的探讨。
孙文坦言,此次的主题关于乡土亲情,其实是一种寻根感恩的过程,她分别从生命、亲情、灵魂三个方面“深读”自己诗作的意涵,即生命的意识、亲情的漫延、灵魂的思念。
“写诗和做人一样要有良知。我们可以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匹夫有责的担当,在纸上千军万马,文中纵横椑阖。让诗歌成为我们的快意江湖。”孙文如是解释自己的诗歌观点。
孙文,河南新县人,深圳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结业,工商管理硕士,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女性文化研究会会员。《小四表妹》曾荣获1988~1990年《深圳特区报》“深圳人”文学征文一等奖。
【“深读诗会”第二期】黄惠波:我从来不管诗歌,只管工作和生活
这两年来,凭借《献给母亲》《摆渡人》等诗歌在网上引起极大反响的诗人黄惠波,一不小心成了读者眼中的“网红诗人”。为何黄惠波的诗歌能产生掀起一种旋风式的情感共鸣?深读诗会”第二期活动围绕主题诗人黄惠波及其诗歌创作展开了。
“禾是稻谷,是拿来吃的米;火是燃料,禾火加在一起就是温饱。我常常把自己想象成秋,愿意把自己献给无比眷恋的土地,一个人活着要惠及周围的人,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什么那么忙还有时间写诗?这是黄惠波经常被人反复问及的问题。他在活动上对此坦言:“写诗不需要时间,我不是一个写诗的人,只是用我的笔把从心里流出来的句子记下来,仅此而已。我从来不管诗歌,只管工作和生活,但是当某一个时刻有诗歌来敲门的时候,哪怕夜深人静,我都会打开门来对它说:请进来。”
黄惠波,广东揭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1983年开始创作,迄今创作诗歌千余首,曾获“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实力诗人”、第五届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等奖项。
【“深读诗会”第三期】马兴:灵魂的闪光就是诗意的存在
2019年1月11日,“深读诗会”第三期活动在深圳市《特区文学》杂志社文学空间举行。本期活动通过朗诵与点评的方式,对主题诗人马兴的诗歌创作展开生动的探讨。“马兴是一个真诚、有激情的人,和他的诗歌一样,可以说灵魂的闪光就是马兴诗意的存在。”
大海、海鸥、波浪、渔船、落日、渡口、远帆……这些词是马兴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也是开启他诗歌写作之门的一把钥匙。迈特村是马兴心中最大的地图,这个美丽的小渔村里有他独特的童年记忆,有父母的恩情,也有无法排遣的乡情乡愁。那些诗意就像是大海留给沙滩的一个又一个贝壳,诗人将其拾起,运笔之后便成了一首首精致的诗歌。
马兴,原名陈马兴,生于广东雷州半岛西海岸小渔村迈特村。现任龙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环境工程科学技术中心董事长。在《诗刊》《诗探索》《南方日报》等发表过作品,著有诗集《迈特村·1961》等。
【“深读诗会”第四期】王松禄:有情怀,就有诗意与诗句
2019年2月23日,“深读诗会”第四期活动如约而至,本期的主题诗人是王松禄。
王松禄的诗歌背后总是站立着一个个饱满的故事,这是他和其他诗人最大的区别。他总能在这些故事中汲取一些独特的意象,比如:星空、花海、草木,甚至风俗、眼睛。通过这些意象,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滔滔不绝地诉说出来。活动一开始,王松禄就用三个深情而诚恳的故事讲述他三首诗歌创作背后的缘由。他说道:“我只是把这些极具情怀的故事,引入到了我的作品,进而成为一种自觉,让自己也努力成为有情怀的人。”
情怀是好诗的要素,甚至是好诗不变的基因。有了情怀,才可能写出好诗,否则就会无病呻吟,创作也将沦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境地。在王松禄看来,以诗的语言和形式将情怀抒写出来,发散开来,就是诗,就会有诗的意蕴与血脉。
王松禄,笔名天河,男,蒙古族,现居深圳。历史学学士、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现为深圳市福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深圳市文学创作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三部诗集。
【“深读诗会”第五期】赵婧:没有诗歌就不会有人生的成功与喜悦
对赵婧诗歌温暖而生动地探讨,发生在2019年3月,“深读诗会”的第五期。
“如果有一盏灯/丰沛的情感就有了支撑与力量”“有多少大卑微就是多少大力量/的平台与翱翔的天空/我对城市的感恩/一直一直温暖前行的脚步”……当天活动开始,与会嘉宾代表深情朗诵了赵婧的《深深的爱》《梵高,梵高》《写给姥姥》《大卑微》《我没让你失望》《忧郁症》多首诗作。
“感谢文学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很幸运一辈子做着我喜欢做的事。”今年正好是赵婧在深圳市作家协会工作的第30个年头。期间,无论在生活中经历了多少苦与乐,泪与笑,她总是默默地写诗。“诗歌在左,苦难在右,有多少苦难就会有多大的成就,没有文学没有诗歌就不会有我自己人生的成功与喜悦,深圳的宽厚让我找到了栖息与翱翔的平台。”赵婧在活动上深情地如是说。
赵婧祖藉河南商丘,生长于广东韶关,现任深圳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出版了诗集《走出孤独的雨季》《我的心也像大海》,散文集《守望女儿》《亲爱的孩子》等。
【“深读诗会”第六期】范明:发现诗意的微妙与永恒
范明将诗歌寓为自己的精神花园,平日里自觉地接近诗意的情感,在写作中不断地寻找诗的情绪及语感。2019年4月26日,“深读诗会”第六期迎来了主题诗人范明。
范明的诗歌大多来自于日益积累的生活底蕴和细致入微的艺术观察、以及对生活内在本质的发现。她的诗歌语言清新、意象明亮,诗句淡雅、从容,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河流。
在范明看来,一首好诗的形成最基本的要素可归纳为,语言美,情感纯,要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不过,有时概念化的东西往往会局限一个人的思维,那瞬间的灵感会突然地在一个清晨、黄昏或夜深人静时,在心底召唤着你,当这种召唤来临时,方能达到最佳的创作状态,写出自己的诗歌。”她说道。
范明,生于湖北武汉,现居深圳。1995年开始文学创作,有散文、诗歌作品刊于国内各报刊,有作品编入文学、诗歌文集。著有散文集《休息日》、诗集《听雨集》、《多少日子淡成了浅蓝》。深圳市龙华区文联副主席、广东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羊台山》杂志主编。
【“深读诗会”第七期】黄灿然:不朽事物的微光
黄灿然,既是诗人,又是诗歌翻译家、评论家。2019年5月30日,第七期“深读诗会”由大鹏新区作家协会和特区文学杂志社联合主办。
黄灿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系统地阅读中国古典作品,更是深入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杜甫;作为译者,他翻译了大量西方诗歌,同时也是在追寻和发现另一个传统。这样的经验使得他自身也不断变化,从而更加深刻、敏锐和清醒。大约二十年前他写下文章《在两大传统的阴影下》,全面和透彻地解读了今天的诗人所面临的写作处境。
诗人、评论家和翻译家的多重身份,使黄灿然比别人在对世界的审视与勘探的层面,获得了更为清澈的凝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他的诗艺娴熟,大道至简,体现有道在身的笃定,又深得语言精妙。显然,黄灿然的诗歌语言里,存在一道完美的词语链条,准确而精密。
黄灿然,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著有诗集《我的灵魂》《奇迹集》《发现集》等。译有《卡瓦菲斯诗集》、《巴列霍诗选》、苏珊·桑塔格《论摄影》、布罗茨基《小于一》等;近期译著有《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诗集》、《希尼三十年文选》、希尼《开垦地:诗选》、《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等;最新译著《站在人这边——米沃什五十年文选》。2011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2018年获单向街·文学奖首届“年度致敬”奖。
【“深读诗会”第八期】眉儿:我被诗歌撞了下腰
“诗歌对我而言,是灵魂碎片的堆积,是内心世界的缩影,是现实生活的演绎,写诗其实是在画画,是一种画面的呈现。”主题诗人眉儿如是说。2019年6月28日,“深读诗会”第八期活动在深圳市《特区文学》杂志社文学空间举行。
眉儿认为,写诗就要写自己喜欢的、关注的、深刻的或憧憬的。首先是从内心流淌到笔尖,第一步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打动他人,甚至产生共鸣,置疑或分歧。事实上眉儿的作品涉猎很广泛、她写季节,写亲情,写思念,写自然之美,写历史……一切一切,都可以融化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用美的形式呈现出来。
眉儿在创作谈中说到,她的第一首诗,发生于与困苦共生十年后的一次无尽的悲伤,悲伤的出口是一支笔和一张纸。“我写下几行字,有人谓之诗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写诗成为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局限了我的题材范围。”
眉儿,本名何山,曾用笔名沉酣一梦、一眉沐春发表作品。祖籍重庆,现居深圳。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秘书长。诗歌作品散见于国内外各文学期刊,有部分作品入选《2018年中国新诗排行榜》等诗歌选本。已出版现代抒情诗集《半卷帘翠》,并获“十佳文学图书奖”、“2018最受网民喜爱的劳动者文学好书榜”。
【“深读诗会”第九期】何进:用诗歌修补自己的余生
2019年7月12日,“深读诗会”第九期活动在深圳飞地书局举行。活动现场嘉宾对主题诗人何进的诗歌进行了朗诵,并对其诗歌创作展开深入的探讨。
上世纪80年代初,何进与众多青年一样,酷爱文学,除了大量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和唐诗宋词外,还阅读了一些著名诗人,如歌德、海涅、拜伦、叶芝、泰戈尔以及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徐志摩、艾青等人的作品。
何进说道:“那时候,喜欢朦胧诗,现在看来很浅显的诗有些当时竟读不太懂,但很多仿佛能够行走的诗意总能让我孤独的心灵得到慰藉,诗中流动的命运和未来,常让人像被闪电击中,感到多维度的震撼。”对于那时的何进来说,现代主义观念在变异的语境及文本中,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后来,何进开始学着写新诗和散文诗,曾在报纸和专业刊物上发表。从事收税工作后,他就停止创作了。
2005年春天,停笔20多年后的何进在好友的鼓励下重新提笔写诗,他认为自己的生命从此多了与时间流逝的另一种接触,他开始用诗歌在修补自己的余生。“这段时期,我阅读了大量现代诗人的作品,研究和借鉴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自然、山水、历史、人物、梦境、命运、人性、哲思、爱情等都成为诗的主题。灵感来了,就抓住不放,有时触景生情,有时以情托景。在这个过程中,深藏于生命中的哀痛,惆怅,悲悯,欢愉都像流水一样涌到笔下,使我欲罢不能。”
何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星星》《中国诗歌》《诗歌月刊》《作品》《诗潮》等刊物,多次入选中国年度权威诗歌精选、中国散文诗精选等。出版诗集《影与光之间》《柔软的事物》《思之絮语》等三本。现居深圳。
【“深读诗会”第十期】远人:生活永远高于一切
2019年8月11日,“深读诗会”第十期活动在深圳市光明区文化馆A座举行。诗人远人是本次“深读诗会”的主题诗人。
远人在写作过程中,极重视诗歌的生活性。他认为脚踏实地写身边发生的事情,是一个成熟诗人的本分。
“一个真正的好诗人,绝不会忘记“我”在干什么,生活在给“我”什么,好的诗歌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对于“诗歌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一观点,远人并不认同,他认为“生活永远高于一切”。他说道:“每一位诗歌领域的大师都只是在貌似掌握生活全貌的状态下,刻画了生活的某个局部,精心还原了生活的某个侧面。”他认为我们这时代的诗人,能够做且应该做的就是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把发生在身边的事写出来。
远人,197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小说、评论、散文等近千篇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大家》《花城》等刊物。出版有《伤害》《秘道》《卫青》《霍去病》《真实与戏拟》《你交给我一个远方》《我走过一条隐秘的小径》《还原为石头的月亮》等作品。曾获湖南省十大文艺图书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金奖,深圳市十大佳著奖等多种奖项,现为深圳市光明区作协主席。
【“深读诗会”第十一期】蒋志武:写作是我们的栖息地
“蒋志武的诗歌对精神境界的关注近乎执着。”2019年9月29日,“深读诗会”第十一期活动在深圳《特区文学》杂志社文学会客厅举行。
在蒋志武诗歌创作的十年里,他有时也会感到沮丧、失望、迷惘,这些时候,是诗歌帮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从2009年开始,蒋志武踏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那个时候他的创作几乎到了癫狂的状态。这样持续了两三年,他仍未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那时他沉浸于自己的情感状态、对故乡的思念和打工处境的反思。他需要一次契机,或者转变。到了2013年,他迎来了诗歌创作的转型。他意识到诗歌创作的题材范围不能太窄,一个诗人必须同时也是一个宏大、仁爱的写作者。于是他开始思考更多的问题,包括对时间的思索、对社会的审视等。
在这十年里,他一直在强调人的精神境界。他表示,在深圳奋斗了十来年,他已经不太在乎物质上的需求,更在意的是能否在精神上获得突破,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在他的诗作《虚无与艺术》中,“我们在落日的余晖中寻觅一种气息”,即是他这种精神追求的隐形注解。从小生活并不富裕的蒋志武并没有让自己沉浸于物质享乐中,他更把这种想法当作一种警醒,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对精神境界的关注。
蒋志武,男,湖南冷水江市人,80后青年诗人,中国作协会员。有诗歌刊发于《诗刊》《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多种期刊。入选《扬子江评论》2018年度文学排行榜及多个诗歌选本。曾获《鹿鸣》年度诗歌奖,深圳青年文学奖,广东有为文学奖等多种奖项,曾参加江苏作协《钟山》第三届全国青年作家笔会,出版诗集《万物皆有秘密的背影》等三部。
【“深读诗会”第十二期】阮雪芳:写诗是在追寻自己生命的原乡
2019年10月18日,“深读诗会”第十二期活动到来了,诗人阮雪芳与大家相聚《特区文学》杂志社,谈论诗歌与生命境界的关系。
评论家陈培浩将自己对阮雪芳诗歌创作的评价,言简意赅地归纳为一句话:从身份的牢笼到精神的旷野。在他看来,阮雪芳的诗歌在负重的现实中有灵魂的飞翔,更加难得的是,阮雪芳的诗歌始终努力将语言技艺、现实关怀、诗性想象和精神存在结合到一起。
阮雪芳的诗歌创作总和一些大的命题,比如生命,地球,灵魂等,紧密相连。作为一个女性诗人,她的写作并没有局限在个人经验之内,而是从女性身份、私密写作中超脱出来,去书写更为广大的世界,并且直接进入到常人很少抵达的灵魂层面。她的诗常常透过渺小、卑微的事物,直达本质,直抵内心。她强调诗歌与自己生命的关系。对诗人来说,写诗常常是一个孤独而漫长的过程,甘苦自知。但阮雪芳却说,她“在诗歌中得到的喜悦和恩惠远远大于写作过程的焦虑和孤独”。
阮雪芳,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二级作家,韩山师范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出版有诗集《经霜的事物》《钟摆与门》《在记忆的树冠上》,评论集《爱与美——黄惠波的人民性写作及其诗歌现象研究》(合著)。作品发表、入选多种刊物及选本。曾获广东省有为文学奖诗歌奖、深圳青年文学奖、首届韩愈文学奖诗歌奖、第二届九月诗歌奖、第二届“中海油杯”诗歌奖、首届“粤东诗人.新锐奖”等奖项。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