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百年与中国的审美观念变迁”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刘鹏波 时间:2019-11-13 【字体:

开幕式现场

11月9日到10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主办的“五四运动百年与中国审美观念变迁”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内近2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奥地利的外籍学者共约50人参加会议,大家围绕“五四百年与文学变迁”、“汉译外国文学与影响”等主题展开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和讨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马自力、比较文学系教研室主任胡燕春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副教授尹文涓主持。

马自力致辞

马自力在致辞中说,本次研讨会是从百年来外国文学译介的视角讨论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审美观念等产生的影响,意义重大。研讨会所要探讨的“五四百年与文学变迁”、“汉译外国文学与影响”等议题不仅是对五四进步精神的回顾,也是对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思想文化与外来文明融会和发展的展望,体现了首师大学人的专业能力和严谨精神,希望会议的讨论和成果能产生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讨会共设两场主题发言。在第一场主题发言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程巍以胡适论证“中国文学革命”所援引的“欧洲各国国语史”为切入点,指出当时人们畏于西学的声望而不敢对胡适的“证据”提出质疑。他认为,“中国文学革命”恰恰否定“文言一致”,“中国文学革命”以一种通俗的北京官话为国语,促进了一个本来处于解体过程中的帝国的统一,这与欧洲各国民族语言取代拉丁语从而加速罗马帝国的解体以及民族国家的形成恰好形成一种对立。维也纳大学人文系博士RainerFeldbacher在报告中着重考察了一战结束后随着奥匈帝国的崩溃而产生的奥地利共和国。他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百年之后,再次回望奥地利这个国家短暂而充满挣扎的历史十分必要。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麦永雄从翻译角度切入,结合自己的翻译经验,论述了西方学术著作与中国审美观念的间性关系。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边明江在主题发言中以日本明六社诸位成员的中国观为切入点,考察了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中国观及其演变历程。尹文涓则通过辨析19世纪英文期刊《中日丛报》在创刊宗旨、内容体例等方面与《中国丛报》的渊源同异,探讨早期英美汉学与日本学的伴生关系。

研讨会现场

在第二场主题发言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阅以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为切入点,展开近代日本人与中国京剧的关联,从跨学科的层面、以新的视角揭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丰富样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荣从鲁迅搜集、编辑、出版的瞿秋白译文集《海上述林》入手,考察了中国百年文艺思潮的起承转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梁展回首了百年前的风云变幻,以民族自觉与国际秩序为着眼点“再思五四”岁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刘贤梳理了法国的圣女小德兰生平与精神在中国的传入史,完整呈现出小德兰精神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逸津以发展脉络为线梳理了20世纪苏俄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与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胤逵同样对俄罗斯汉学深有兴趣,他对俄罗斯当代汉学家克拉夫佐娃在《中华帝国官方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一书中阐释的中国古代天命观进行了梳理,并对其中涉及的跨文化误读做出分析。

除两场主题发言外,李圣传、张锦、霍猛、国蕊、郭胜大、高志强等专家学者还就“五四百年与文学变迁”、“汉译外国文学与影响”、“基督教与中外文化交流”和“中日文学关系与日本学”等议题展开分组讨论。另外,单独设立的“研究生论坛”也是本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

与会成员合影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五四运动 中国文学革命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