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金诞辰纪念日,从他温暖的“朋友圈”里我们读到了什么?
“这个展览温暖着我们,当巴金先生写下那一封一封信札时,他是写给远方的朋友,但隔着长长短短的的时间,我们大家也都是收信的人,从那些擦亮心灵的信里,我们读出了深情厚谊,读出了风骨和信念。”11月25日是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上海气温骤降,但“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现场暖流涌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深情致辞:“在历史和时代的洪流中,巴老始终是一盏明亮的灯,守护着爱、正直、真实、奉献等美好的价值。”
从展览所在的徐汇艺术馆出来,不远处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前院,一座巴金先生的铜像同期揭幕——高2.23米,面向主楼,含笑背手,踱步沉思,如同老人家生前在院子里散步,思考着如何“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巴金也是公认的杰出小说家、散文家和翻译家、编辑家、出版家,著有《激流》三部曲、《寒夜》及《随想录》等作品。为了纪念他和朋友们同时走过的岁月,“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集中展出了巴金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叶圣陶、冰心、沈从文等40余位友人及其家属的往来手札,这些友人、作家均在上海工作或生活过,可谓是上海现代文学圈的一次感性亮相。展览由巴金故居、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
巴金与友人们,“无所不谈”
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巴金写道:“少抱怨,多做事,少取巧,多吃苦”,看到这里,铁凝感叹:作为巨人的巴金先生,他的伟大正在于他是如此质朴,他是一个劳作的人,他以一个劳动者的信念看待自己、对待世界,诚如他自己所言:“我一生始终保持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正是因此,巴老的生命才如此辽阔,他的人格、他的信念持久地温暖着我们,感召着后来的人们。
不少市民纷纷驻足观看闪烁着精神之光的一份份手札,感受一代人的风华。“巴金先生一生重视友情,爱护朋友,也得到朋友们的爱戴。从他们之间不同时期的通信中,能够看出朋友之间肝胆相照相濡以沫的情谊,能够看到他们意气风发的年月,一言一行总关情,在冷漠的岁月里,友情温暖了人生照亮了生命。纸短情长,欣赏这一封封珍贵的书信,时常让人不禁热泪盈眶感动至深,岁月流逝,它们又是历史的记录,珍贵的文献,让我们窥见历史的背影。”策展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
恰如巴金生前自白:“我的生命大概不会很长久罢。然而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旧家庭给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了的也正是它。……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这些良师益友之间,无所不谈,真诚温暖,比如:
鲁迅细细指导校样的修改方式:“巴金先生:校样已看迄,其中改动之处还不少,改正后请再给我看一看。”
茅盾表达久别的问候:“久不通信,但知近况佳胜,精神焕发,甚佩甚慰。”
老舍留下便条:“巴金兄,明天中午在全聚德请您吃烤鸭。”
冰心耐心开导:“巴金老弟:……你已经闯出来了,为什么还总是忧郁?我想这也与萧珊早逝有关,人最怕的是孤独,我以为你应该多接近年轻人,我和你的身世不同,从小就在融乐的家庭空气之中,就学时也一帆风顺,老了仍有许多年轻朋友。……愿你快乐!”
叶圣陶作诗还礼:“巴金闻我居病房选赠献花烦泰昌苍兰马蹄莲共囊插瓶红妆兼素妆对花感深何日念道谢莫丧中心藏”。
沈从文夫妇珍惜巴老赠的书:“过去一些熟人朋友看到我家有您前面那四本(《随想录》),多来借阅。借是借出了,我心里总犯嘀咕,怕收不回,因为上面有您亲笔题字。”张兆和更是坦诚地表露对于友情的珍视:“您在病中寄来的信和剪报,令我们深深感动,从文看后哭了。我们万分珍重你的友情,常望你保重,今年能够见面。”
曹禺真诚致谢:“我想起半个多世纪以来,你对我极深的帮助、友谊。你介绍我入了文艺界,你不断给我似火的热情,我有许多缺点,你总是真诚地指出来。回想许多事,我能有你这样兄长似的朋友,我是幸福的。”……
上海这座文学之城,星辰璀璨
展览以巴金及其友人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部分手札为主,与作家简介、交往照片、赠书、赠物、相互评说的文字等有机结合,勾勒出巴金与作家间精神世界的一些侧影。回顾这些现代文坛宿将新秀,他们不仅交流家长里短生活琐事,也讨论共同倾心的文学事业。
恰如铁凝所说的,上海是一座文学之城。“这里有巴金故居,我还瞻仰了鲁迅墓、左联纪念馆,也欣喜地得知这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城市,这个留下了诸多文学巨匠身影的城市,将会有一座文学的博物馆。我想,人们有很多理由热爱这座城市,但对很多人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是:这是鲁迅的城市,是巴金的城市,是文学艺术的城市。”
从最早的1936年2月4日鲁迅致巴金书信起,展出手札时间跨度近60年。手札涉及的内容,既有创作编译、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又涉及大量日常生活。封封手札展示众多文学大家们之间交往的细节,都是来自于作家本人的一手史料,并且大部分属于首次展出。这些令人遥不可及的璀璨星辰之间,相处起来是如此和谐温馨。纸短情长,或急或缓的笔迹间倾诉着彼此深长的想念。手札中有真情流露,有思想交锋,纸上传递的是作家群体对艺术与精神的体悟;封封信件更是文化的绵延,将中国文人交往的传统生生不息地实践在笔端。
这些信息折射着时代的背景,能够以小见大,认识时代和历史的变迁,既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更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实背书。每一段叙述都能成为文学研究的证据,每一个细节都能引出一篇论文的主题和方向。
就连展览的各种设计元素,也呼应着书信主题,有着不少巧心思——邀请函上的字出自广东学者戴新伟之手,邀请函信封上的地址“武康路113号”是巴金手迹,木质邀请函背面印制手札展作家们的书信手迹。主题背景和刀旗、留言板页面均以巴金及友人使用过的信纸为背景,在留言、阅读时仿佛翻开一封封来自从前的慢递书信。上海展还特设互动留言墙,读者参观时可以执笔写下感言,寄托祝福,述说心愿,重温手写时丰富的思绪。留言墙旁边是巴金与妻子来往书信的片段,边读边回味。
伟人的身影,从未远去
作为巴金先生生活创作历史原貌的恢复区,巴金精神传承和弘扬的有生力量,巴金故居向公众开放近八年来,已经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超过146万人次。巴金故居有效利用资源,举办专题巡展、讲座、朗读会、互动体验课等活动,弘扬巴金精神,在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品牌平台效应。
此前参观者常常遗憾故居少了一座巴老的塑像,如今这个身影就矗立在院子里,鲁迅美术学院院长兼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的李象群谈创作体会时说:“在一个身高只有1.61米的普通老人,一个如此简单又纯朴的老人,一个和你我一样的生命体背后,我有一个整体的思考,巴金和鲁迅一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象征,形体塑造上尽量简洁,没有特别的细节,但又如此可亲近。”
今年以来,作为纪念巴金诞辰115周年系列活动,“巴金与书”图片展等策划活动走出上海,走向长三角乃至全国,把巴金故居的优秀文学、文化资源引入乡村,打破传统博物馆的地域限制,打破传统展览的单点模式,利用乡村广阔而丰富多样的空间,拓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形式。
据悉,“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首展于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展,后巡展至大连文博艺术馆,上海站将在徐汇艺术馆展出三周,12月底将入驻深圳。
(图片:巴金故居许旸/摄)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