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三城首度进行文学对话,掀开中国城市文学交流新篇章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郭珊 时间:2019-12-17 【字体:

12月14日,作为2019广州国际文学周核心活动之一,全国首个“北上广城市文学对话”活动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北京作家刘庆邦、梁鸿、吕约、石一枫,上海作家薛舒、唐颖、周嘉宁、黄昱宁、韩博,广州作家张欣、王威廉、陈崇正、郭爽齐聚一堂。本次活动由北师大教授、著名作家、学者张柠主持,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马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本场活动。与会嘉宾们围绕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传统、文学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以文学推动城市文化交流等话题各抒己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打造全国文学城市对话平台

在今年的十月文学月,广州和北京进行了“老城市新活力·广州对话北京”文学城市对话活动。本届文学周邀请到了上海市的代表作家,将文学城市对话品牌扩展为首届北上广文学对话,掀开了中国城市文学交流新的篇章。据悉,广州国际文学周也将继续和十月文学院合作,致力于将“十月文学城市对话”项目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学城市对话平台。

主办方表示,三城进行文学对话,将推动北京、上海和以广州为文化中心地的粤港澳大湾区,以文学交流的方式实现“撞击与融合”,携手建立起三座城市文学交流的长期机制,推动南北文化交流及中国当代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三地作家如何用文字塑造不同城市的形象“名片”,城市又通过何种方式影响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这成为当天对话的热门话题。著名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坦言,自己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在北京定居对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形之中开阔了思路、扩大了视野”。谈到主场广州,刘庆邦认为广州乃至广东经济和资讯发达,“很多文化之风从这里往北方吹”,例如“打车”“老公”等词汇及民间习俗,都是粤派文艺潮流“南风北渐”的体现。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薛舒则谈到,她对广州最初的印象来自《羊城暗哨》等文艺作品。“我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很可能往往就是那种标签化的东西,比如广东就是骑楼,上海就是张爱玲所描写的那些石库门、弄堂。”因此,从小生长在紧邻上海的郊县小镇的她,一直都在不断尝试“写出另一种上海”。

著名诗人吕约曾经在上海求学4年,在她眼里,上海有一种国际大都市的“唯美”“洋气”的魅力。而在广州生活的十年则让吕约感受到的,则是世俗生活的“全部可能性”。她笑称,在广州完成了一种“生活上的启蒙”。

“相较于静态的乡村生活,城市生活更加瞬息万变,它的滋味、颜色、声音,全方位刺激着人的感官。作家要把这些丰富多彩又杂乱无章的感知,编织成一个整体的艺术世界,从而把这个城市里面最重要的城市精神、城市生活、城市心理呈现出来。”身为活动主持人的张柠在广州、北京和上海都曾长期生活,在谈到“北上广文学对话”的意义时他表示,文学城市之间的交流很有必要,作家可能会受到启发,这有助于推动传统的文学感知和表达方式的更新。

“巨型城市”引发热议

在对话活动的第二环节,三地青年作家在对话中接连抛出了许多精彩观点。广州本土青年作家王威廉认为,如今“北上广”确实已经成为某种符号化的形式存在,但当下要准确描述这三座城市也愈发困难,骑楼、胡同、里弄等对居民的影响力正在减弱。在他的体验中,如今的北上广应当是“巨型都市”,是一种“悬置的空间”,包含了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社会秩序、思想观念、多元生活方式等种种概念。生活在北上广的作家,更需要具有一种自省精神,跳出既有的城市概念,更加关注人本身的存在。

上海作家周嘉宁也对“巨型城市”这一说法很有共鸣。他认为,以北上广为代表的超大型城市拥有很多空间分层,不同生活形态、人生追求各异的人,都可以找到安放心灵的所在,这正是巨型城市的魅力。

诗人韩博认为,大型城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自由交流的空间,“文明始终是传递、融合、演变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提到,在此基础上,无论生活在哪个城市,作家的写作应当是面向整个人类文明的。

来自北京的青年作家石一枫希望,这三个城市不断开创风气之先,孕育新的生活和思想方式,从而为城市文学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活力。

马原在最后作了精彩的总结发言。他指出,中国在古代是以农耕社会为主,农业文明历史非常悠久。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飞速发展,甚至城市与城市之间连成一片,无边无际。城市文学的书写相对于漫长的农耕时代的文学书写还相对稚嫩、短暂。马原还盛赞第二轮对谈的青年作家都“很扎实”“接地气”,“他们必将是未来文学最主流的力量来源”。

北京上海广州 城市文学对话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