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文如积德——刘庆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庆邦 时间:2011-02-23 【字体:

  
  悟句如悟惮,得句如得仙。想不起这两句话是从什么地方读到的,只觉得很对心思,我默诵了两遍,就记住了。写作如修行,积文如积德。这两句话是我读王必胜的《东鳞西爪集》悟到的,算是读书心得吧。
  先是从《作家》杂志上读到分两期连载的必胜所写的《读写他们》,接着收到必胜的新书《东鳞西爪集》。1993年,必胜和潘凯雄为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过一本书,叫《小说名家散文百题》。为编这本书,他们四面联系、八方约稿,付出了很大辛劳。由于这本书别出新裁,也在我国的散文创作中留下了宝贵的一页。17年后,必胜回忆起当年编这本书的过程,五味杂陈,感喟良多,于是便有了《读写他们》这篇文章。文章里有作家的信件手迹,有作家对散文的简要看法,还有对作家后来的动向及现状的略略介绍。读这篇文章,有两点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一是小说家们的散文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是作家的散文观一旦形成,就不再改变。听必胜说,他要把这篇文章收进一本书里。之后不久,在一个会议上见到必胜,当他以书相赠时,我手上一沉,禁不住说了一句:好家伙,这么厚!必胜笑笑说:书里还收了一些别的文章。
  《东鳞西爪集》约40万字,分为人情篇、文事篇、景观篇、书品篇4个小辑。人情篇记人寄情,《读写他们》和感人至深的《病后日记》等篇章就收在这个小辑里。多年来,必胜受出版社之托,每年都要编一本全国性的散文年选,同时要写一篇序言,对当年的散文创作进行一番梳理。这些序言都收在文事篇里。景观篇景观多多,读来堪称饱览。必胜是文学评论家,书里最多的是他品书之后所写的评论,收录在书品篇中。可以说这部书是必胜十数年各类文章的总汇,也是他心血的结晶。
  一个作家文名形成的过程,也是文章不断积累的过程。写文章如在久旱的田地里浇水,有后续之水一波接一波涌来,水才能流得远、走得宽,使整块田地里的禾苗都得到滋润。如果只浇一桶两桶水,水过地皮湿后,很快就干掉了。必胜身在编辑岗位,虽是业余时间写作,但他笔耕不辍,不断有文章见诸报刊。单看某一年的收成,并不见得盆满钵满,可他一年又一年地写,就构成了洋洋大观。
  当然,我说的文章的积累和文名的形成并不仅是一个数字的概念,并不是说谁写的文章多,谁的名头就大,文名就好。这里面恐怕还有一个德的含量,有一个道德价值的判断。何为德?回答也许有多种。我个人认为,一个作家的德就是蕴涵在这个作家文章里面的良心。良心是人的内心对人间是非作出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是正确的世界观,也是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不仅具有道德方面的含义,更具有人性方面的含义。一个人写一篇有德的文章并不难,难的是每一篇文章都不失其德。积德难,失德易。若有一篇文章失德,就有可能前功尽弃。而读必胜的文章,读了一篇又一篇,我只有会心,只有享受,丝毫的不快和担心都没有。必胜善良的德行和为文的操守,仿佛已溶入他的血液里。
  按方方给必胜信里的说法,他所处的地方地势高。一般来说,身在地势高的位置,说话往往容易居高。可我遍读必胜的文章,哪一篇都是那样平易、和煦。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批评家,必胜常常对文学、文坛说一些自己的看法。就是在那样的文章里,必胜的文字也面带微笑,流露出浓浓的善意和亲和力。必胜在文集的后记里说:文学或者文字这东西,本无大小、高下、贵贱之分,只要是用心而为,不故作姿态,不作践它,就够了。这话说得真好!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