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作家在行动 以纪实文学谱写抗疫进行曲
青年作家王萌萌(左)深入基层采访
新书《第一时间》封面
“一个民族危难的时刻,生活就把每个人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疫情期间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意外滞留上海,投身纪实文学创作——80多天来,他写了各类作品20多万字,对身处的这个城市,有了更具体、更理性的了解与认识。
“疫情时期是个特殊的生活时段,虽然它可能是生命中一段很短暂的时光,但它却能透视每个作家内心的光明与黑暗、自私与无私、道德与良知、参与与逃避,甚至还是考量一个人是否可以真正成为‘作家’的一面镜子。”昨天,上海市作协与世纪出版集团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上海抗疫纪实文学创作研讨会。何建明的新书《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上海青年作家也正在以纪实文学谱写抗疫进行曲。他们的“上海抗疫报告文学”从各个角度聚焦了一线疫情防控。年轻人在短时间内挺身而出,令人耳目一新,颇感振奋。
讴歌医护工作者
万字报告文学《“战地”日记》记录了曙光医院6名护士,从驰援到回沪,两个月间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心理状态。青年作家许丽莉也是医务工作者,书写的这两批危重症医疗团队都是她的同事。素材来自同事从武汉发来的日记、微信对话及朋友圈动态,加上从新闻报道获取的事件材料,她提炼、创作、修改了8稿才定稿。
“从大年夜看到3位医护人员出征驰援的照片开始,我萌生了要把这些事用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想法。疫情一来,他们那么勇敢地去直面病毒,以生命抢救生命。他们在武汉的每一天,令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医疗系统的作者,她感到责无旁贷。“这两个月,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写作体验,对一线战士们的担心、思念、心疼、崇敬等情感交织,愈发感受到青年一代的脊梁和精神。跟随他们的快乐和悲伤,我亦悲欣交集。一个人就是一道风景,集聚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画卷。”平凡的人在时代呼唤之时,不负所学、以己所长、挺身而出,就是“英雄”。
采访志愿者和家属
青年作家王萌萌曾经获得2015年的中国最美志愿者称号。这次,她的写作就自然而然地把笔墨落到了志愿者身上。《老兵新岗》主人公上海南站的志愿者张志勇与王萌萌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同样都在沂蒙山区当过志愿者。与张志勇一起在小区门口站岗,亲眼目睹志愿者经历的不被理解,寻遍张志勇身边的同事、爱人聊天之后,王萌萌真实地触摸到了疫情中的志愿者的工作不易。“二月的上海,冷风刺骨,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宅在家里,与家人相守,但他们主动地站在寒冷中,承担起了守护城市的责任。”
70后女作家寒烈是个网络作家、全职写作者,缺少一线抗疫工作经验的她,以丈夫为原型创作了《这里的防疫静悄悄》的主人公客运分公司基层管理员、42岁的“小张”。“小张”所处的环境,正反映了寒烈家中的真实情况——公公婆婆身体不好,孩子尚在念初三,天天上网课。“小张”所在的公交客运单位需要24小时值班,随时随地应对突发状况。“城市的道路就是毛细血管,复工复产很多人以公交为主要的交通方式,正是有了这些公交工作人员在背后默默地坚守,才使整个城市正常运转。”寒烈在10天之内就完成了写作。
出版社提供平台
如今,《上海纪实》电子期刊上已经推送了上海抗疫纪实作品近30篇,比以往的频率增了一倍。市作协党组书记王伟介绍:“这些作品的题材,涉及上海抗疫的多个方面,包括支援武汉的一线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本地医疗和防疫人员艰苦努力、关口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执着坚守、志愿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热情奉献、传统医疗对抗疫的特殊作用等等。限于原有的创作基础和现实的采写条件,也充分考虑文学的表现手法,作协会员的创作,大多选取了相对较小的角度,瞄准了众多的普通人,写他们从平凡事中体现出来的不平凡的精神和境界,力求生动感人。把这些作品集纳在一起,确实也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到上海在此次抗疫中的特殊贡献。”
“作家回应时代,出版人出版传播这种回应,都是试图与时代、与社会生活建立起深度的联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徵说,出版社将为上海成长起来的青年纪实文学作者持续提供出版平台。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