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播出《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引起轰动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时,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轰动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亚,而是我们熟知的“诗圣”杜甫。
他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
DuFu:China'sGreatestPoet(《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片中BBC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Wood)到访中国,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迹。
从巩义、西安到成都、长沙,从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回溯了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
本片的另一亮点,BBC请来国宝级演员、《指环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克莱恩(IanMcKellen)爵士朗诵杜甫的诗,当然了,是翻译的英文版杜诗。
麦克莱恩曾出演众多莎士比亚剧作,这一次,他用深沉优雅的莎剧腔诠释了《壮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15首杜诗。
麦克莱恩的扮相看起来十分入戏,然而用莎剧腔朗诵,能在多大程度上重现杜甫沉郁顿挫的气韵?抑或碰撞出新的火花?
片中还邀请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学刘陶陶博士,带来多重视角的专业解读。
与杜甫在中国无人不晓的境况相反,在西方,杜甫鲜为人知。
在东方他是不朽的;在西方,却少有人听过他的名字……
BBC是如何把杜甫介绍给世界的?
片中把杜甫放在历史视野和比较视阈中展开讲述。
Bornin712,theageofBeowulfinBritain,DuFulivedthroughtheviolentfallofChina'sbrilliantTangdynasty.
杜甫生于8世纪的唐朝,对应于英语文学传统,那是英雄叙事长诗、古英语传说《贝奥武夫》的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了盛唐的倾颓。
对于中国诗歌悠久的诗歌传统,BBC给予了极大的认可。
Chinahastheoldestlivingtraditionofpoetryintheworld,morethan3,000yearsold,olderthanHomer'sIliadandOdyssey.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跃的诗歌传统,上下延续三千年,比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更古老。
ThereisDante,there'sShakespeare,andthere'sDuFu.
BBC毫不吝啬地用“最伟大”来形容杜甫,不仅是对中国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范围,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亚相比肩。
杜甫的一生,亲历了唐朝的由盛及衰。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杜甫降生后,他家庭的声势已经不如往日显赫,渐渐衰落下来。
出身社会中上层书香门第的杜甫,自然有着饱读诗书、以笔为剑、忠言进谏、侍奉天子的使命感。
当时的杜甫年轻气盛,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向自己张开怀抱:
《壮游》(MyBraveAdventures)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WhenIwasstillonlyinmyseventhyear
Mymindwasalreadyfullofheroicdeeds
MyfirstpoemwasaboutthePhoenix
Theharbingerofasagaciousreign
Anewageofwisdom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WhenIwasinmyninthyear
Ihadalreadywrittenenoughpoems
Tofillasatchel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IwastemperamentalandIwasalreadyoverfondofwine
Ineededittosoftenanuncompromisinghatredofwickednessandhypocrisy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
Exhilaratedbywine,wecastourglancesovertheentireuniverse
Andallvulgarworldlinessdwindledintooblivion
唐代文化高度繁荣,杜甫的文学灵感,离不开幼时接触过的多元艺术形式。
幼时的杜甫看过开元盛世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的演出。
她善舞剑器,舞姿惊动天下,观者如山,无人能及。其弟子李十二娘,同样惊世骇俗。杜甫慷慨挥毫,写下《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㸌如羿射九日落
Whenshebentback,yousawninesunsfallingshotdownbyYi,thegodofarchers
矫如群帝骖龙翔
Whensheleapt,youimaginedgodsastrideflyingdragonsintheclouds
来如雷霆收震怒
Whensheadvancedyouexpectedthunderandlightningfromagatheringstorm
罢如江海凝清光
Andwhenshestopped,yousawthesoftlightoveravast,calmsea
短暂当官随后对仕途失去信心,就在这时,杜甫结识了人生中的挚友——李白。
两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灵魂相遇了。比杜甫年长11岁的李白,为他带来了无穷的灵感启发。
李白去世后,杜甫在《梦李白》中对他的思念肝肠寸断: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You'vebeeninmydreamsasifyouknowhowmuchImissyou.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Ifeelasifyouarenolongermortal,thedistancebetweenusissogreat.
片中以儒家的“忠君爱国”解释为何杜甫渴望入仕,始终忧国忧民。他对百姓的关怀,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ehindtheredlacqueredgates,wineislefttosour,meattorot.
Outsidethegatesliethebonesofthefrozenandthestarved.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杜甫的朝堂之梦被彻底打破。官方估计有3000万人死于战乱、饥荒和流离失所,伍德提醒观众:这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人口。
杜甫被俘为囚,与家人分离,只能通过诗句,遥寄自己的思念,如这首《月夜》:
香雾云鬟湿,
Hercloud-likehairsweetwithmist
清辉玉臂寒。
Herjadearmscoldintheclearmoonlight.
何时倚虚幌,
Whenshallweleanintheemptywindowtogetherinbrightness
双照泪痕干。
Ourtearsdriedup?
颠沛岁月里,杜甫将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以及对破碎山河的凄然,凝于《春望》一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Thestateisdestroyed,butthecountryremains.Inthecityinspring,grassandweedsgroweverywhere.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Grievingforthetimes,eventheblossomshedstears.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eaconfireshavebeenburningforthreemonthsnow.Aletterfromhomewouldbeworth10,000ingold.
明皇幸蜀图唐代李昭道
安史之乱将战火烧向长安,杜甫举家南下前往成都。
在浣花溪畔,他建造了“草堂”(ThatchedCottage),《春夜喜雨》就写于此: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Thegoodrainknowsitsseasonwhenspringarrives.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Dawnseesthisplacenowredandwet,theflowersinChengduareheavywithrain.
离开成都后,杜甫经历了在白帝城的短暂安宁,又来到了长沙。
“
长沙对杜甫来说是一个庇护所,就像二战时的卡萨布兰卡。
”
在长沙,他遇到了一群同样来此避难的北方士人。
伍德注意到,此时的杜甫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尽管生活依然困苦,但他迎来了自己“创造力最惊人”的时期,同时,在志趣上“越来越靠近李白对自然的痴迷”。
不过,因为长沙城内的一场动乱,杜甫再次被迫逃难,但这个时候他的健康状况已经非常糟糕。最终,他病逝于从潭州开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时年59岁。
虽然生活未曾如意,但他对文学的思考却至死都未曾停止,从《偶题》一诗便能看出: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Greatliteratureisforathousandages,whetheritsucceedsornot,youknowintheheart.
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
Theearlywritersfirstmadepoetrytakewingsandsoar.
Lateroneshaveenrichedtheirworks.
Eachgenerationproducesitsownfruits.
Writersstandindifferentranks,buttruefamesurelyisnorandomfavour.
这部不到一小时的纪录片,既为西方介绍这位来自中国的伟大诗人,也是通过探访现代中国,试图找寻杜甫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关联。
杜甫,或是说,诗歌,正是急剧变化的现实洪流中潜藏的某种永恒,为我们,特别是处于疫情危机中的人们,源源不断提供着某种信念。
AndfortheChinese,DuFuis"morethanapoet.Forgenerationshehasbeentheguardianofthemoralconscienceofthenation."
对于中国人来说,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正如诗中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一千多年来,杜甫的诗持续引发着中国人的共鸣。
而现在,杜甫忧国忧民的诗篇,将在更广阔的世界流传。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