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共话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

来源:新华网 作者:袁思陶 邢贺扬 伊媛 时间:2020-05-27 【字体:

全国政协委员共话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一)

新华网北京5月21日电 5月21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部分委员接受新华网文化频道专访,就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加强社区美育建设、制定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建设美丽乡村要倡导“一村一品”等提出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

刘玉珠:服务当下与未来,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

情期间,博物馆“云展览”的便捷安全性凸显,服务不打烊、展览不落幕、精彩不打折,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面对公众的需求,以及数字网络、融媒体传播等技术的不断赋能,博物馆“云展览”将进一步发挥优势禀赋,迎来变革。

为推动博物馆“云展览”更好发展,还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要加强博物馆“云展览”的总体设计和顶层规划;二是要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博物馆“云展览”建设;三是要加大科技支撑,支持“云展览”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四是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建设“云展览”体系;五是要探索“云展览”质量反馈评价机制,建立不同层次和性质的“云展览”评价体系和推广矩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许江:加强社区美育建设

美既是人类独特的智性方式,又是每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根基。美育是有关美的智性教育,是对人心灵的一种孕育,也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素质教育、行为教育。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世界各地艺术家及专业院校面向社会开放艺术专业通识课程,开展网上展演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抚慰了人们在疫情期间浮躁的心。在此,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艺术教育和社会美育的重要意义。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美育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美育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从而在践行社会美育的过程中,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整个社会向上向善向美的风尚。社区美育作为打通社会美育的“最后一公里”,应当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此,我呼吁结合当前疫情带来的社会、人们交流方式的变革,提议从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来推动社会美育的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

吴为山:制定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

美术馆承担着对视觉文化成果的收藏展示、研究梳理、公共教育的重要职责,对于国家文化的传承与积累以及引导美术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美术馆的藏品承载着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是美术馆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美术馆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藏品数量快速增加。然而,与日渐丰富的藏品资源形成反差的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至今尚无出台统一的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给美术馆藏品的科学保护和规范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尽快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明确不同级别藏品的划分依据和具体要求,完善美术馆藏品管理基本制度体系,提升美术馆藏品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二是在美术馆藏品的级别划分上,可参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将藏品分为珍贵藏品和一般藏品,定级的标准则应着重考虑“作者”和“作品”两个核心指标项;三是美术馆藏品定级是一件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慎重对待,国家文化行政部门可组织相关专家,根据美术馆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美术馆藏品特性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美术馆藏品的定级原则和定级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

徐里:加大文化扶贫力度丰富文化扶贫手段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已成为做好扶贫工作的共识。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国家大力气改善贫困地区物质条件的同时,当地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缺乏仍比较突出,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和规划,以更好地服务于整体扶贫工作全局。

鉴于此,我建议:相关宣传文化部门积极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方式,切实调动贫困群众主动脱贫、艰苦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文化扶贫的组织领导,提升文化部门在扶贫工作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中的重要性;完善文化扶贫梯队建设,着重解决贫困地区文化人才短缺问题;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

李翔:对中医药法规体系统筹考虑、整体改革

中医药是我国的特色医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长期以来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提供了保障,而且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大显身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示出独特优势。要想全面振兴中医药,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中医药西化的现象,对中医药法规体系统筹考虑、整体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

杨晓阳:美丽乡村要落到实处,就要倡导“一村一品”

乡村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不同人群、不同环境,根据实用和美观这两个要求,来建造自己的生存空间。一股风地把所有农村都修成标准化,历史上的文化精华、理想美感就会被破坏掉。

民间艺术是民族艺术的根系和土壤。每一个村子的审美特色都是民间艺术与文化传统的体现。民间传统艺术是民族艺术的根基与土壤,具有指导作用。典型的国家保护文物,像故宫是民族艺术的树冠和花朵;而民族艺术的根基与土壤就存在于一村一镇当中。一村一镇的艺术受到重视,大众教育才能贯穿其间。

我们是农业大国,村镇文化是我们的立足点。留住心、留住传统、留住美感、留住我们中华民族这些独特的本源文化,是我们中国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将所有的农村都搞成一个模样,要倡导“一村一品”,将中国文化的根系留下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

刘万鸣:扩大国内大博物馆出国办展自主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近几年,境外文化机构积极在华联合办展,但国内博物馆由于审批程序繁琐,联合出境办展较少。在国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中,具有较高策展能力的国家级大馆自主联合策划的展览少之又少。针对国内博物馆对外交流办展中问题,我建议:

一是加强对外交流展览的政策引导,简化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出国办展审批程序。加强对外展览的顶层设计,引导国内博物馆从国家文化战略大局出发,分主题、有侧重做到系统而全面展示中华文化,避免“千展一面”。

二是放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联合办展限制。积极支持国内博物馆密切合作,赋予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几所策展实力较强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联合对外交流办展的权力,使之可以方便组织各级各类文博机构联合举办对外展览。

三是优化展览格局,打造中国博物馆展览品牌。深入发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平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关系,主动推介国内博物馆精品展览,拓展办展思路,创新展览形式,鼓励博物馆加强境外巡展策划,打造一批中国博物馆展览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董希源

董希源:加强引导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助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以民营文化机构、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为主体的新文艺群体已经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力量。

做为一名自由职业画家、新文艺群体的一员,本人通过调研与了解,现就如何加强支持与引导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提出以下建议:团结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加强思想引领与专业提升;加大对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的资金扶持与展览展演场地支持;完善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工作,健全奖励激励机制,重视人才培养;支持自由职业艺术家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参与志愿服务,参与文旅融合事业,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支持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

骆芃芃:尽快抢救、保护与收藏年迈艺术家的作品和藏品

我国八十五岁以上卓有成绩的艺术家一百多位,他们已步入暮年。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优秀的艺术家,也是新中国成就的建设者和见证人。他们学术精深、艺术杰出、人生卓越,作品和藏品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财富!

他们热爱祖国,不愿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作品拍卖流失,也不愿留给不解其义的后人继承或变卖,渴望捐献给国家。他们希望自己的艺术生命有一个合理的延续。所以,目前亟待有一个国家权威机制定的政策,对他们的作品和藏品有一个妥善的接纳办法,这件事本身也是对他们一生从艺的一种肯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

吴洪亮:充分发挥艺术的心理疗愈功能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艺术是辅助心理创伤治疗的有效方式。艺术是很好的情绪抒发手段,尤其是对心理发展还不完善的儿童来说,在治疗的过程中,绘画、摄影、拼贴等直观的图像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传达想法,也能让咨询师更好地理解和判断他们的状态。此外,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也积累下大批具有心理疗愈价值的艺术作品与经验,这些沉淀在民族记忆中的艺术形式能给人们带来文化的归属与慰藉。

对此,我有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如绘画心理治疗的相关内容,让青少年学会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转换情绪,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韧性;第二,在大学通识课中开设有关艺术心理学的课程,在艺术院校的创作课程中增强艺术心理学的比重,并加强艺术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跨界研究,促进其成果的广泛运用;第三,对疫情等灾害影响严重地区的公共空间形象进行深度规划,鼓励艺术家为公共空间创作具有心理疗愈元素的艺术作品,深度服务更广泛的人群;第四,结合最新科技成果,开发应用程序、可穿戴设备,链接线上的心理自助评估与干预平台,融入具有积极元素的优秀艺术创作,帮助大众以艺术为导向调整生活状态,建构从个体到群体的心理健康实时守护。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导刘月宁

刘月宁:促进艺术教育协调发展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当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民办艺术教育的发展有效地补充了教育经费的不足,增加了艺术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为更多渴望在艺术方面发展的青少年提供了接受培养的机会,促进了国民素质的广泛提升。同时还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艺术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此领域人才的广泛需求。

为此,我在连续多年关注、调研民办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对推动民办艺术教育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加强专项政策倾斜,推动民办艺术教育发展;“破圈”艺术教育壁垒,打通公办、民办艺术教育互通机制;增加“生命教育”比重,让艺术教育成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影视导演刘家成

刘家成:引导社会资本更积极地参与文物合理利用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承发展文化的功能。对文物进行合理利用是充分发挥文化以文化人作用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文物保护和利用是有机统一的,合理的利用对文物的保护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只有吸收社会资本投入文物保护,实现合理利用,才能调动起社会各界保护文物的积极性,更好地保护文物。

为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物合理利用,我建议:完善文物分级分类保护的细则,允许对保护价值不高的历史建筑做适当的调整或重建;合理控制文物利用和开发强度;放宽文保区建筑的使用权转让限制。

两会代表委员共话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二)

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 5月22日,参加2020年全国两会的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接受新华网文化频道专访,就大力推进在线教育、营造全民读书气氛、加快推进农村人才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等提出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

冯远:扎实推进和营造全民读书、全民学习气氛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役取得重大成果,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接近完成和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解决了国民温饱和生活基本保障后,全面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增强人文素质将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针对国民平均阅读量普遍较低的现象,我建议教育、文旅等部门联手,将目前提倡的“全民读书”“书香中国”等号召,逐步列入机关公务员、国企干部职工、院校、部队、社区及新农村居民的年度考评项目当中,辅之以各类群众性表彰激励活动,扎实推进和营造全民读书、全民学习的气氛,培育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使之最终形成良好风气。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

潘鲁生:启动“后疫情产品升级计划”,发展生产促进就业

我建议,一是发展防疫智能“无人系统”设计,包括公共空间“无人车”等消毒设备、医疗系统智能看护设备、智能语音无触摸交互设备等,以防疫智能技术设计为抓手,提高设计产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是发展防疫产品“常态设计”,加强疫情防控相关的常态设备设计,比如日常防疫用品废弃物的常态化处置设备、公共场所空气消毒杀菌设备、饮用水的水质监测及医疗污水处置设备等,将以往专业领域的产品设计日常民用领域拓展。

三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产品设计,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鼓励绿色可持续设计,促进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生活产品设计和更新迭代,加强绿色、环保、科技的原创设计,改善生活方式,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范迪安:用艺术创造的实践参与“决战决胜”的伟大斗争

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是新形势下的“中国时间”和“中国主题”,也是中国文艺创作的时代主题。“决战决胜”的目标和任务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排除万难、朝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闪耀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光彩。生逢这样的时代之中,我深感作为文艺家应该积极投身时代洪流,把握时代提供的机遇,通过艺术实践,参与到“决战决胜”的伟大斗争中。

基于此,我认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一是要关注现实、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真情实感,找到艺术表现的视角,形成艺术创作的构思。“决战决胜”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要让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凝聚磅礴精神的力量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要用艺术才智服务社会,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建设美丽中国,都需要艺术的营造装点和提升,我们要瞄准人民所需、现实所需,把艺术创意设计的着力点更多地导向振兴乡村经济、活化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让艺术创意设计在“决战决胜”中起到活力作用。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

王林旭:大力推进在线教育,促进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线教育摆脱了地域限制,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学校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优秀的教师、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线教育不仅开拓了新的教育模式,促进了教育多元化发展,而且为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方案,创造了新机遇。

当前在农村地区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乡村网络设施建设和运行保障能力不足,适合农村地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乡村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亟待破解。为此,我建议:一、汲取宝贵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二、满足发展需求,增加资金投入,提高乡村网络基础保障水平。三、整合优质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乡村在线教育均衡发展。四、尊重客观规律,解决后顾之忧,打造一专多能师资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

杨飞云:设立建设国家文化艺术核心圈及文旅中心带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场所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今天首都文化展馆在建设数量、规模水准、展示手段等方面都已达世界领先水平。然而,国家文化职能机构与民间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共同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场馆重复建设、硬件条件与展品等级质量不匹配、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当下,需要依循从中央对首都的战略规划格局与国际一流文化都市的标准,对已有的文化艺术场所进行整合和提升,并适时注入时代观念和社会责任,以加快把首都“四个中心”的目标规划落到实处。

因此,我建议,在北京长安街沿线设立“国家文化艺术核心圈和文旅中心带”,充分利用、依托现有文化艺术场所打造国家顶级文旅名片;并以此契机进一步提升现有文化艺术场馆的品质及美学内涵,加快完善现有文化场所的社会功能。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书画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薛亮

薛亮:关于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启智的思考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而对贫困地区的扶持,不应仅仅是物质上的扶持,更应该包括启智脱贫。所以,将公平教育理念提高到立法层次,把为贫困地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上升为教育理念。

鉴于贫困地区现状,我建议:适当增加公办教师编制,各地市区有充足师资的公办学校,应规定老师轮流到偏远地区执教,以避免因经济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等教育;根据不同区域学校的实际发展水平,给予学校差异性的财政拨款,通过适当增加最基本的专项经费,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创造无忧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提高非公办老师的待遇,增加专业培训机会,并给贫困地区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增加贫困地区学生的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将职业学习作为义务教育的后续补充;完善项目的监管制度,在地区采取领导负责制,在学校实行绩效奖励机制,并在结合地域的条件下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全国人大代表、赤水竹编工艺传承人杨昌芹

杨昌芹:加快推进农村人才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约5亿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当前有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产业支撑,二是缺乏资金支持,三是缺乏人才引领。

为此,我建议:一是在政策上给予保障。要全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上的衔接,因地制宜,出台更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优惠政策,让各地可以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根植于乡村的特色种养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在资金上给予倾斜。专项资金在适当向贫困县倾斜的同时,兼顾非贫困地区和已脱贫地区的发展需求,加大对乡村产业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扶持有发展前景、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三是在人才上给予支持。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建立用才、育才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乡村人才流失问题,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进一步夯实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陈澄

陈澄:拓展传统戏曲的“云端”直播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人、很多行业改变了运行轨迹。不少原本在线下开展的工作和活动,都转换成“云端”模式,“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尤为重要的形式,传统戏曲的“云剧场”“云直播”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如今,众多文艺院团、文艺名家纷纷加入“云端”直播,不仅体现了非常时期传统戏曲精品涵养心灵治愈抚慰的社会功能,和文艺名家的情怀担当,也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戏剧所带来的各种现实可能性。

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同时也是戏曲“云端”直播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完成30多场戏曲直播后,就当下文艺,特别是网络文艺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期待国家文化、文艺主管部门加大顶层设计,积极有效宣传,致力平台搭建,关注、扶持传统戏曲的“云端”工程,让更多的传统戏曲、戏曲工作者借力“云端”平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

孔维克: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发展

充分认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丰富文化样式业态、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我国掌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先进文化理念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杠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实现现代科技人文精神的溯源,中国之治科技精神的研究与凝练,具有国家战略的高度和重要的学术性研究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 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