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古代文学研究的国际视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永杰 时间:2020-06-03 【字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古代文学学科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话语权等方面的挑战。如何秉持开放与包容的心态,从当代世界的立场阐释民族文化特色,值得古代文学学者进一步思考。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跟我们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紧密相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敏俐表示,我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大量译介与吸纳海外汉学成果和西方理论。这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隔离到融入、从吸收到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最大意义就是促进了中国文学研究和国际接轨,活跃了我国学者的思维,也带来了学术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同日本、韩国、欧洲及北美等地区的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中国古代文学也受到了国外学界的重视。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承学看来,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思维,给中国古代文学学者以启迪,丰富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研究。他认为,中国学者广泛吸收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与海外学者积极进行学术对话,共同推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并形成了以中国学者为主的学术共同体。

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宁稼雨表示,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两次大规模西方学术理念的输入。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西方新的文化和学术观念,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量西方学术方法的引进。西方学术理念的输入对于实现中国学术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因此对西方学术范式产生了盲目崇拜的心态,忽视了其与中国学术研究对象存在隔阂之处。

理性看待海外汉学

随着时光推移,中国学者逐渐认识到,由于语言、文化、意识形态乃至制度的不同,部分海外汉学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对中国文化语境的隔膜,有些显得生硬或附会。吴承学表示,中国学者对待海外汉学有一个从盲目崇拜、单纯引进,到理性吸收、平等对话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提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学,各自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同时也有作为“人学”的共同精神。因此,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以及远大的国际学术视野,努力揭示彼此的异同,获得更优秀、更有学术价值和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茂军认为,我国古代文学研究要有世界格局和全球观点。对待海外汉学研究成果要采取谦虚谨慎的态度,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嗤之以鼻,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益的研究方法、研究经验都可以拿来参考借鉴。

在宁稼雨看来,我国学者对海外汉学和西方理论“理性”态度的最好表现,就是从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实际情况出发,审视西方学术范式中与中国本土研究对象“不合榫”之处,并探索新的研究范式进而予以更正。

世界眼光与中国情怀

谈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保持鲜明的民族化这一问题,赵敏俐表示,民族化的问题一定要站在当代世界一体化的立场上提出来才有意义,我们要保持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民族化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研究一定要回归古代的话语体系,而是如何站在当代世界的立场,重新阐释民族文化特色。

当代中国学者要有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吴承学认为,中国古代文学鲜明的民族性基于中国人独特的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思维,也基于中国古代独特的政治制度与历史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必须建立在文献收集与文献阐释的基础上,把握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努力把握古代文学在具体语言、历史、文化、审美语境中的复杂性、丰富性,揭示其原初意义,进行既符合逻辑又不悖于历史的阐释。

赵敏俐认为,我们的古代文学研究采用现代的话语体系,才有利于世界了解我们的成就。从这一角度来讲,我国学者在某些方面可能更需要关注海外研究成果,因为海外学者可能会发现我国学者尚未发现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当代文化,在与当代文化的互动比较中认识和借鉴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研究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