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美术作品何以打动人心
艰苦岁月(雕塑)1957年 潘鹤 中国美术馆藏
没有开幕仪式,没有新闻发布,没有馆外排队长龙……中国美术馆策划的主题为“崇高的信仰”的特殊线上美术作品展,内容包括: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李桦的版画《怒吼吧,中国!》、李斛的国画《女民警》、靳尚谊的油画《医生》、吴为山的雕塑《使命》、庞茂琨的水彩画《天职》……四大篇章,229件作品,和每一次大型主题性展览一样,这次展览阵容强大;和以往展览不太一样,这次展览在线上“悄然”引爆。
展览不仅在中国美术馆官方微信获得广泛点赞,在“学习强国”平台转发更是获得了300多万的线上阅读量,截至发稿时,访问量已达384万人次,点赞量41160个。“这样的观展点击量在传统美术馆展览中是不可想象的。”展览策划执行人邵晓峰说。
最美太湖水(油画) 2019年 商亚东 中国美术馆藏
把握住“人民”这个关键词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打开“学习强国”,刷动手机,循着一件件作品细细观来,访问者似在回溯一段清晰可见的编年史,99年来时代的变迁、百姓的心路洋洋洒洒,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气场跃然屏上。
主旋律展览的策划并不容易,既不能简单地空喊口号,也不能生硬地进行政治解读,策划的过程中必须有美术馆自己的视角和思考。邵晓峰说:“这个展览的整个思路很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艺术形象的主体是大量的劳动者、英雄模范、战士、科学家等等,这些作品打动人心,让人亲近。把崇高的信仰落实在大地上,和人民大众融为一体。”
孔繁森(雕塑) 2008年 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
在多元艺术混杂的当下,主旋律美术作品何以能够扎根立足、热度不减?“‘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信息,自有感染、鼓舞、激励人心的力量。”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相信,重温美术史,重温创作,也是重温人民的情感和几代艺术家的情怀。在这里,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艺术化的具体的人,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他们曾活跃在现实生活中,也被定格在艺术作品里。
呦呦鹿鸣(油画) 2019年 马蕾、张彩翼 中国美术馆藏
诚然,在11万余件馆藏的汪洋大海中梳理、串联起党史的鸿篇巨制,中国美术馆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更多的是作为国家级艺术殿堂对于弘扬主旋律美术精品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饱含文化操守、文化气质、文化担当。事实上,此次策展源于中国美术馆5年来的学术积累。从2015年的“人民的形象——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到2019年“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再到今年以来,以线上展览形式推出的“为抗疫而塑”“向医务工作者致敬”“大美劳动者”等展览,都高扬主旋律,经过精准策划,在重要的时间节点适时推出,好评纷至沓来。如今,一旦置身网络空间,更是万众瞩目。
挖掘好“经典”这个藏宝库
相比文字记录的历史,图像演绎的历史往往更直观、更能深入人心,因此,主旋律美术作品是更鲜活的时代印记,也是更易于传播的历史注解。南京长江大桥是见证中国崛起的精神之桥、是代表“中国制造”与“大国工匠”的经典之桥,也是体现“双百”方针和文化自信的艺术之桥。作为文艺样式中红极一时的绝对主角,从大桥的主题中诞生了无数艺术精品。
长江大桥(油画) 1974年 冯健亲 江苏省美术馆藏
2018年,江苏省美术馆在大桥五十华诞之际,曾特别策划举办了一场庄严且不失情感共鸣的生日活动“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从绘画的角度切入,贯穿大桥的多种图式,挖掘大桥全方位的美。除了展现有关大桥符号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策展团队还通过虚实结合的空间设计,在展厅还原了流行于上世纪的工人住宅、照相馆以及百货店橱窗,在其间置入各类与大桥相关的老物件,为观众建立一种更为可视化的城市记忆。
展览当年即成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又在2019年达成在武汉、重庆、扬州、南通、常州、无锡、苏州、泰州等长江沿线城市的巡展壮举。此后,江苏省美术馆又借由展览契机,邀请艺术家举办了“再画大桥”等系列活动。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突袭,江苏省美术馆又充分利用此前积累的大量数字音视频素材资源,利用线上推广平台,又一次拓展了“大桥记忆”展览的传播触角,获得积极反馈。
天堑通途(国画) 1976年 魏紫熙 江苏省美术馆藏
巍巍长虹通万里(版画) 1978年 黄丕谟 江苏省美术馆藏
主题性经典典藏大家名作、时代情景复原,有生气,接地气,“‘大桥记忆’显然是对主旋律美术策展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这类展览要避免教科书式的说教,自觉走近群众,用生活化细节打动人,用接地气的故事抒发情怀,力争作品真实、好看、动情,引发与观众的共鸣。”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表示,这些歌颂时代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令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引领时代潮流。由此带来的创作方法及模式则构成了新中国美术的深厚传统,并延续至今。“展览也让人们回到那个拼搏向上的年代,再现当时人们在物质极其匮乏的艰难中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饱满热情,并记录下这一国家工程所蕴含的独特桥梁美学与生活美学。最终,希望将大桥背后所彰显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联结传递给下一代人。”徐惠泉说。
咬合“时代”这个驱动轮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牵动了每一个人的心。为了展现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各行各业的精神风貌,更好地发挥主旋律文艺作品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重要作用,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文联在全国复工复产的第一时间,即推出了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大型实体展览“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在“召唤”这一共同主题下,全方位、多角度重构了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集体记忆。
沪上20余位老中青画家集体创作的巨幅综合材料作品《召唤》
虽然展出的主旋律作品中写实的抗疫场面、英雄的人物形象占据了大多数,但展览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真实再现。艺术家们充分发挥出各自的艺术积淀,努力以风格化、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在同样的主题上“发声”。他们的艺术表达超脱了照相机式的叙事,独辟蹊径。
由沪上20余位老中青画家集体“弹奏”出的《召唤》,全景式再现了抗疫一线的人物群像。“在这个大时代中,只要有召唤,每个小人物都能挺身而出,奉献自己。我们用画笔向每一个岗位上的普通工作者致敬。”主创之一、画家刘亚平说,“在创作之初,我们就明确不进行口号式创作,也不要欢庆胜利式的创作。我们的创作基调是实实在在的。”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和女儿联手创作的四联画《向心力·中国力量》,采用了版雕+油画+剪纸的创作手法,用四种不同的色彩来描绘武汉市标志性建筑——黄鹤楼。“所谓主题,并非是对应一个具体的形象,以至于千人一面,流于形式。我想尝试一种带有符号性、启示性的表现方式。”在李守白看来,有真挚的感情流露,也要有独立的思考和表达,这样的主题创作,发于本心,也必定会得到回响。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汪家芳创作的《巍巍中国情》,是以蒙太奇手法创作的写意山水画,画面洋溢着生机与希望,将武汉、上海乃至全国的标志性景观、战“疫”语境融合在一起,充分表达了“虽隔千里,一江连心”的温暖心声。“我想绘制一幅有温度、有信念的城市景观,抒写人文关怀和中国精神。”汪家芳说。
李守白创作的布面油画剪雕作品《向心力·中国力量》
与众多美术创作穿插在一起的,还有一帧帧承载重要信息的照片,用影像和文字图说方式汇集成抗疫故事集,向观众缓缓道来。在这些影像中,很多画面展示的是“逆行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以及发生的小故事,点点滴滴,却总能直击观众心头最柔软的部分。
这些用心、用情、用功呈现的抗疫主旋律作品,传递着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真情和实感,创造美好、拥抱春天的愿望和期盼,使得每一位观者都感受到一种身在其中的“在场感”,感受到一种人心的力量,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听见了党和人民的召唤,听见了责任和使命的召唤,听见了真爱和真情的召唤。
汪家芳创作的巨幅国画作品《巍巍中国情》
无疑,优秀的主旋律美术创作一定会笼括时代,直指人心,具有史诗般的魅力,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新世纪以来,人们对“主旋律”的认识已经大为拓展和提升,它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主旋律创作也被赋予了诸多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主旋律是作家、艺术家创作实践中贯穿的对人民、对时代、对历史负责任的思想和精神。它不是一种题材上的限定,而是要求创作者重在把握时代精神和前进的脉搏。”这就要艺术家必须贴近真实生活,带着自我思考去面对现实,继而对主题进行选择与表达。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精神,都需要与时代相对应的文艺作品。艺术家们只有将自己置入社会大潮,激起共同信念和社会凝聚力,才能实现精神境界的飞跃,而这种飞跃,是让艺术家的真实感情链接人类存在的意义,是将时代性与人文关怀融于画布之上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高质量主旋律美术创作的原动力。
(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