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从一则老人和图书馆的故事谈起
——从一则老人和图书馆的故事谈起
吴桂春
朱贞元
今年6月,东莞图书馆读者吴桂春的留言在网上“刷屏”,人们被吴桂春的求知精神深深打动,惊叹于一位普通劳动者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依然坚持对阅读的信仰。无独有偶,近期《人民日报》报道了浙江丽水市图书馆和84岁读者朱贞元的故事。朱贞元是一位普通农民,7月19日他来到图书馆,工作人员为老人免押金办理了借阅证,还为老人续借图书60天。第二天老人再次来到图书馆,尽管这一天为闭馆日,图书馆还是破例接待了他,并再次破例让他把不外借的杂志带回去慢慢阅读。老人婉拒图书馆寄书上门的好意,坚持亲自来到图书馆,他喜欢这里的氛围。从这里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早已不仅仅只是借阅图书的场所,更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知识的文化纽带和公共空间。
图书馆重建基层文化空间
在吴桂春的留言“火”了之后,人们将目光更多投向这座温暖人心的图书馆。事实上,除了城市中的图书馆,在我国的广大乡村、社区、工作单位都设立有阅览室、图书室、职工书屋、农家书屋等小型阅读空间,以保障基层群众的文化权利。
基层文化具有服务主体的非营利性、服务对象的非排他性、服务目标的非差异性三大特征,公益性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基础,实现最大化的均等性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业机构数为55个,到了2018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达到3176个,总流通人次达8.2亿次,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颁布,构建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法律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文化部门和公共文化单位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事业步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除了公共图书馆外,国家也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国务院要求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各方面均达标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推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近年来,各级政府进一步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动市场、社会的力量,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春雨工程”“大地情深”等主题文化志愿活动不断涌现,我国基层文化活动呈现蓬勃开展之势。
除了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这些年还出现了社会力量、社会基金支持的公益服务组织,比如为外来打工者提供社区服务的公益机构,如打工妹之家、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等,这些非营利组织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基本的就业、文化、法律咨询等服务,开展一系列以打工者为主体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工友们在都市的丛林里有一个“临时”的文化空间。北京朝阳区东五环外的皮村是一处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中的流动打工者的聚居区,公益机构工友之家在此设立了免费的打工博物馆和图书室,每天下班后许多工友来到这里阅读。由于某些有形和无形的限制,基层劳动者能够且愿意主动接触的文化资源非常有限,他们的文化需求常常被忽视,难以融入都市中商业性的文化活动中。因此,皮村图书阅览室为广大工友打开了一扇文化之门,小小的图书室是工友们在劳碌的日常生活之外为数不多得以喘息的精神空间,工友们在此汲取精神养分,看到超越日常生活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在阅读中找寻生命的意义和精神上的愉悦,读书也成为苦涩生活中的另一种精神寄托。来自各行各业的工友汇聚于此,他们在阅读之余也开始书写和记录自己的经历,图书室成为基层交流的新空间。工友们在此重新找回自尊和自信,方寸之室成为一个没有歧视的“桃花源”。
让每一个“吴桂春”和“朱贞元”被温柔以待
书籍是构筑人类内心世界的重要基石,充实的精神世界构筑起抵御现实世界的精神盔甲。图书馆是基层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平等、博爱精神的最佳注解。在这里,大家只剩下读者这一共同的文化身份,而无社会地位高下之别,可以自由在知识和文化的大海里遨游。图书馆向每一位读者平等地提供服务,尊重每一位远道而来的读书人,用温暖的服务呵护每一颗值得尊重的求知之心,让读者在琐碎枯燥的日常之外感受到生而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图书馆的包容和自由精神促成了吴桂春和东莞图书馆的一段佳话,在为吴桂春的精神感动之余,人们也平添对东莞图书馆的敬意。图书馆等基层文化服务机构是提供基层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它们直接面向最基层的民众提供服务,保障基层民众的最基本文化权利,因此,图书馆不能也不应以任何理由拒绝任何一位常怀求知之心的读者,而是应降低进入门槛,提升服务质量,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欢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普通读者。
前有杭州图书馆让拾荒者进来阅读的开明之举,后有东莞图书馆和丽水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相互成就的一段佳话。图书馆成为所在之处的人文风景和精神地标,图书馆的开放程度和服务水平成为衡量一地公共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而服务水平不仅体现在服务设施等硬件之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场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精神之上,体现在一次次真诚平等的服务之中。
在纪录片《悦读:纽约公共图书馆》中,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对这座久负盛名的公共图书馆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纽约公共图书馆承担起更多的公共性内容,这里有各类讲座、技能培训、读书会,更重要的是它为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包容性,成为美国文化机构中最平等待人的地方。在纪录片中,馆长的公开致辞这样写道:“图书馆是9岁孩子眼里的光,也是80岁志工的热忱付出。图书馆是乌云中的彩虹,图书馆更是我们国家自由精神的桥梁。”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吴桂春”和“朱贞元”的故事,希望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享受基层文化服务的同时被温柔以待。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